本书涉及数十种中国戏曲剧种的经典剧目。作者以散文笔法、导赏式评论,用文字营造戏曲演出的现场感,将读者带入戏曲的故事情节、声腔抒情之中;以独特的视角,搜剔挖掘,探幽发微,阐释中国戏曲艺术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本书尽量避免学术式评论、教材资料式介绍,文字力戒做作矜持,追求不衫不履,自然松弛的状态,凸显作者一贯的文字风格 辛辣而俊快、端庄又尖新。 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有一二处能令人怦然心动,使人读后,或有恍然大悟之感,或有对戏曲相见恨晚之叹,尤寄希望于对戏曲陌生者读后对中华戏曲产生敬意: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读者可在中国华侨出版社微信公众号上欣赏书中涉及的经典戏曲音频。
《中国藏戏八大经典丛书》之一。该书详实生动地记述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先后迎娶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以及她们各自对吐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该书着重记述了文成公主为藏汉民族团结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中国藏戏八大经典丛书》之一。主要讲述了国王达瓦森格围猎时遇到了美貌的鹿女苏吉尼玛,经她师父同意迎为王妃。进宫后,引起众妃嫉妒,妖女诱使一位舞女诬陷苏吉尼玛,被流放到 血海沸腾葬场 ,幸有野兽相救,回到森林时,师父早已仙逝。她身披法衣到各地宣讲佛法,陷害她的舞女良心发现,前往忏悔。国王知晓后悔恨不已,便又重归于好。整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终善良与爱情战胜了邪恶与阴谋,表现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愿望。
《中国藏戏八大经典丛书》之一。本书讲述了桑岭国小王子顿月陪同大王子顿珠在逃亡途中失散,顿珠被一位隐士搭救,可他为了救护众多祭湖的少年舍生取义,感动了龙王将其送回陆地。后与郭恰国公主结为夫妻,并找回当年失散的弟弟,顿珠和顿月兄弟俩也分别在自己的国家按佛法教义治理国家,使得两个国家日益富强,百姓安居乐业。表现了人不能光为自己活着的一种理念,对待世间万物要有菩提心。
《古典戏曲略说(精)/大家小书》选取了 的戏曲史论家、文学史家王季思先生谈古典戏曲的一些经典文章。透过这些文章,可以看到王季思先生一代大家的风貌。王季思戏曲研究著作颇丰,文字优美流畅,本书精选了其中的一些经典, 特色,同时又兼顾了大众的可读性。
本书内容包括:“一曲琵琶词,百年《秦香莲》——谈京剧《秦香莲》”“浅谈京剧《秦香莲》的表演”“谈京剧《秦香莲》的服饰造型艺术”“京剧《秦香莲》的人文内涵”等。
本书以国内知名戏剧机构至乐汇为例、以至乐汇的经典戏剧作品为例,分析和探讨了中国商业戏剧的发展模式和探索道路,并对中国商业戏剧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了大胆预测,是戏剧人了解中国商业戏剧模式的一手资料,也是戏剧爱好者深入了解戏剧的详实资料。本书以至乐汇团队的视角一起解读中国商业戏剧。孙恒海先生说:"戏剧就是你的起心动念,戏剧即禅,且当修行,且做如是观,如是禅定其中者,皆大欢喜也。"希望演戏的和看戏的,戏里和戏外的人们全都能够在本书之内对戏剧有更多了解,在本书之外对生活能有更多感悟。
中国戏曲形成于宋元时期,繁荣于明清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戏曲艺术经历了强烈的反弹后,开始逐步下滑。许多人纷纷探讨其中的原因,感叹者有之,忧虑者有之,呼吁革新者有之,建议培育市场者有之。无奈剧院前仍然门可罗雀。城里的剧团为生存所迫,只好转战乡村,寻找衣食父母。与此同时,国门洞开,西方各种思潮鱼贯涌入,千奇百怪,让人眼花缭乱。人们还来不及闹清弗洛依德、萨特的国籍,身边的生活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民弃田不耕,佝偻提携,跑到城市掏金;国企优化组合,工人分流下岗,弃工从商;外资内资大融合,企业林立,地产兴旺,总经理、董事长遍布街头巷尾;办公革命兴起。电脑、互联网迅速普及于是在我们这个还有许多人吃不饱饭的国度里,就被称为进入了“知识密集型,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1925-1930年的“包豪斯丛书”是现代主义时期最为集中的一次出版行动,《包豪斯舞台》是这套丛书中的一册,由包豪斯的核心教师奥斯卡·施莱默、莫霍利-纳吉等人合著。舞台表演”及“表演空间”是包豪斯的重要概念之一,包豪斯认为传统戏剧是宣传的手段,将观众与表演者隔开;不认同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将舞台视为表达讽刺和嘲笑的场所。施莱默等人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舞台形式,由抽象的运动、色彩、光线等构成。包豪斯的舞台概念放在当时看是极具革命性的,而放在100年后的现在看也仍然极富前瞻性和实验性。《包豪斯舞台》一书中收录了施莱默等人对舞台的理解和阐释,还涉及其对空间的研究。
《国剧浅释(精)》收录了齐如山三本介绍和研究国剧(以京剧为主)的专着。《国剧浅释》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全面简明介绍我国戏曲发展情况和基本特点。包括剧场、舞美、服饰及音乐舞蹈等方面的知识。本次影印底本为 二十四年《1935》九月北平和记印书馆印刷。《行头盔头》 进一步专门针对京剧服饰穿戴规制进行详细的说明。《戏班》一书则对中国戏曲的基本组织单位戏班的管理体制、经营模式和演出情况等方面进行介绍。後两书均为二十四年《1935》北平国剧学会版。
本书中所展现的是令人着迷的歌剧世界。它不像一般同类书籍那样以冷静枯燥的口吻陈述那些必不可少的数据和事实,而是像在舞台上一样把充满悬念和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真实地奉献给读者。本书歌剧的选材不仅恰当,而且颇具说服力,情节的叙述也直观生动、引人入胜,同时还通过简单的附注举例对情节辅以意义深长的补充。这样的一本书肯定能够唤起年轻读者——当然也希望一起读本书的成年人:父母亲、亲戚和朋友们——对歌剧的巨大兴趣。
本书是戏剧理论的经典作品。本书对戏剧理论家赫伯特·布劳和约瑟夫·罗奇提出的将戏剧作为记忆机制的“幽灵”的理论的发展,作者马文·卡尔森认为,戏剧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与记忆、重述密切相关。纵观整个戏剧史,舞台创作中的几乎每一个元素都被循环使用。任何一个经常去剧院的人都有“这是一场熟悉的演出”的体验,这种体验会让人联想到之前接触到的艺术作品。这种戏剧作为记忆机制的现象,在马文·卡尔森看来就是“幽灵出没的”(haunted,ghosted)。马文·卡尔森认为戏剧从从古至今在本质上都是“幽灵出没的”,戏剧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与记忆、重述密切相关。戏剧作为不断发展的社会习俗总是在相同的情景、相同的空间中与相同的身体(舞台和观众席位)、相同的物质材料一起形成幽灵效果。本书分为“幽灵出没的文本”“幽灵出没的肢体”“幽灵
全球华语戏剧经典(赖声川 剧场)大陆出版。这一套剧本集收录的不仅是一部部的剧本,这也是赖声川20多年来在两岸当代剧场中创造独特戏剧文化的完整记录。关于《暗恋桃花源》:《暗恋》和《桃花源》,两个不相干的剧组,都与剧场签订了当晚彩排的合约。演出在即,双方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相对,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该剧1986年在台湾首演,引发观演狂潮。1991年复排巡演,奠定国际声誉。1992年,电影版《暗恋桃花源》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等众多奖项。1999年《暗恋桃花源》在台湾第三次复排。2006年,海峡两岸同时推出《暗恋桃花源》20周年纪念演出的不同版本。2007年推出"两岸三地版"。关于《红色的天空》:透过演员还年轻的身体,诠释人老年老化以及生命末端的种种情境。由8位演员贯穿全剧,其非传统的戏剧架构。《红色的
本书是一本戏曲学院靠前文化交流系戏曲专业知识中英文对照读本,适用于该系戏曲知识初学者。中国戏曲学院靠前文化交流系是靠前个培养以“靠前文化交流”为核心,能够熟练运用英语,通晓以戏曲艺术为代表的中西方文化艺术,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近年来该系师生为传播戏曲所做出的成绩在靠前上声名远播。该英语教材就是为迎合该系特色课程而编写。内容列举中国九大戏曲剧种渊源、特色、有名艺术家等概况,简单介绍,配以英文翻译并标明具体术语、特色语言的单词解释,着力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具体单词、词组用法和语言运用能力,旨在为他们今后传播中国戏曲、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传播的中国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书稿整体上看,作为大学教材略显简单,但是为戏曲英语初学者和了解中国戏曲的外国友人提供了工具书,且该书
《大汉天子》《汉武大帝》《三国演义》《大明王朝》《康熙大帝》《雍正王朝》等历史题材的电视连续剧成为近几年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每一部的播出都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但就是这样的大制作,也难免存在疏漏,存在一些因为对历史文化的错误认识和理解而产生的让人哭笑不得的场面。此书就是从“找茬儿”的角度出发,将这样的场面找出来,在历史文化的知识层面上提出了质疑。还原历史真相,澄清人们对历史的错误认识,并且由此引入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他能够深入浅出,知识在故事中展开,认真中略带调侃,读起来轻松幽默。
相声,是曲艺的一种。起源于北京,一般认为在清朝同治年间由民间笑话演变而成,以引人发笑给人愉快为艺术特色,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表演形式可分为单口相声(一人表演)、对口相声(二人表演)、群口相声(三人以上)。过去主要用北京话说讲,后来又出现了以当地方言为主要特点的“方言相声”。相声形式简单、表演活泼、讽刺性强而深得民心,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曲艺形式。本书为主要介绍了相声的表现形式、相声的语言特色和表演特色、相声发展的“地方化”等有关内容,供读者朋友们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