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唱好京剧(修订版)》此次修订内容主要是在原版“气、声、字、腔”四个章节的基础上,对其中“声”章节内容作了较大的修订。首先作者张再峰从声乐的角度将京剧演唱界定为“京剧唱法”,使其在方法总结、理论归纳时能够更加规范、系统。大量借鉴美声唱法演唱技法的术语,与京剧唱法有关技法相对照,在原版的基础上加强了京剧唱法与美声唱法的比对、借用力度。其目的是想通过借用美声唱法相关理论和术语,试图讲清或尽量讲清京剧唱法中某些模糊不清的概念,从而揭示、体现京剧唱法的科学性,以便更好地帮助提高京剧演唱水平。
《怎样唱好京剧(修订版)》此次修订内容主要是在原版“气、声、字、腔”四个章节的基础上,对其中“声”章节内容作了较大的修订。首先作者张再峰从声乐的角度将京剧演唱界定为“京剧唱法”,使其在方法总结、理论归纳时能够更加规范、系统。大量借鉴美声唱法演唱技法的术语,与京剧唱法有关技法相对照,在原版的基础上加强了京剧唱法与美声唱法的比对、借用力度。其目的是想通过借用美声唱法相关理论和术语,试图讲清或尽量讲清京剧唱法中某些模糊不清的概念,从而揭示、体现京剧唱法的科学性,以便更好地帮助提高京剧演唱水平。
本书全面、系统的梳理京剧打击乐艺术,全书内容分为锣鼓经和传统混牌子两个部分。在锣鼓经的部分不仅归纳了京剧武场“件”的规范演奏方法,并且以分类的方式举例说明其使用方法。在传统混牌子的部分,列举了各相关曲谱的用法和出处。书中内容的叙述力求逻辑清楚、层次分明,特别是对于锣鼓经及混牌子的出处尽可能做到探本溯源、尊重事实。该书适合大中专、本科打击乐专业学生及广大音乐爱好者学习、阅读。
高盛麟(1915—1989),出身梨园世家,祖父为清末名丑高四保,父亲是京剧“高派”创始人高庆奎。高氏一门祖籍山西榆次,高盛麟出生于北京,开蒙打基础于“富连成”科班,是“盛”字科杰出的武生表演人才。成年后为杨小楼大师之外孙婿,亲随其左右学艺数年,得其真炙,是为杨派武生嫡传弟子,被后世奉为“武戏文唱”之杨派典范。1939年开始,搭班演戏于上海,从底包演员到挑班名角儿,历尽辛酸,尝遍甘苦,期间广纳博收,融南北京剧艺术于一身,汇古今各家流派之纷呈。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新中国成立后,应组织安排,扎根湖北武汉这一京剧大码头,在武汉市京剧团(今武汉京剧院)工作的二十余年里,全面的继承,锐意的创新,演老戏、创新戏,不断实践演出,将京剧武生艺术融合自身表演特色,升华提炼出具有成熟魅力的高派武生表演
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于民国时期的1919年、1924年两度访日公演,在日本引起极大轰动。这是中国京剧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因此在中国京剧史及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正因为访日公演获得了巨大成功,梅兰芳"才有信心进一步再往欧美旅行演出"(梅兰芳语)。梅兰芳跟日本的歌舞伎同台献技,一场歌舞伎片段,一场梅剧片段。让观众们看得非常过瘾。一批日本作家,像芥川龙之介、谷崎润一郎、永井荷风、秋田雨雀、菊池宽、久米正雄等人都来捧场,作文,写诗记事。十三个最的汉学家内藤湖南、青木正儿、神田喜一郎等人出来写剧评。这些人的捧场,说的不尽是外行话。这些剧评和作品,现在合编为《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研究丛书:品梅记》。
本书系2017年7月由梅兰芳纪念馆主办的“另一个梅兰芳梅兰芳绘画与表演学术研讨会”所收录论文的结集,约16万字,图片50余幅,收录论文近30篇。该论文集所收录论文作者主要是靠前京剧、戏曲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如廖奔、安葵、周华斌、刘祯、梁燕、谷曙光等,以及中国国家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书画、艺术领域的专家,如张晓凌、牛克诚、陈池瑜、顾春芳等,内容聚焦梅兰芳书画艺术成就,及其与梅兰芳表演艺术的关系,勾绘出作为京剧表演艺术家之外的另一个梅兰芳,为梅兰芳艺术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该书的出版对梅兰芳及京剧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百年京剧,华彩铿锵。荟萃经典,国韵流芳。京剧艺术,是传统文化很精致的载体,是民族精神很凝练的展现。中国文史出版社秉持传承中华经典、弘扬民族文化的出版理念,邀请靠前品质专家学者,将两百年间传唱不衰的京剧传统剧目汇编成卷,辅以生动有趣的赏析文字,让广大读者更为全面、立体地了解国粹艺术之精华。本卷收录《四进士》《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红拂传》《红楼二尤》《红娘》《李逵探母》《扫松下书》《托兆碰碑》《西施》《西厢记》《将相和》等11部经典剧本及相关赏析文章。
百年京剧,华彩铿锵。荟萃经典,国韵流芳。京剧艺术,是传统文化很精致的载体,是民族精神很凝练的展现。中国文史出版社秉持传承中华经典、弘扬民族文化的出版理念,邀请靠前品质专家学者,将两百年间传唱不衰的京剧传统剧目汇编成卷,辅以生动有趣的赏析文字,让广大读者更为全面、立体地了解国粹艺术之精华。本卷收录《黄金台》《清风亭》《梅玉配》《游龙戏凤》《鼎盛春秋》《搜孤救孤》《渭水河》《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御碑亭》《辕门射戟》《辕门斩子》《摘缨会》等12部经典剧本及相关赏析文章。
我社历年来的出版的一套《京剧曲谱》,选编京剧流派的剧目,按剧目分册出版,内容包括剧本、唱腔谱(其中有的附有琴谱)、舞台调度、锣鼓经等,可和为学习、排演京剧的台本,实用性强,并具有资料价值。它出版以来深受京剧爱好者的欢迎,有的还被戏曲院校作为京剧之用。但这套书大部都已售缺,时有读者来信要求重版。为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光大京剧艺术,满足读者需要和便于保存,我们在《京剧曲谱》原有基础上,略作修订,重编为《京剧曲谱集成》,每集拟选收几个剧目分集出版;此外,还将选编未刊剧目,陆续付印。
在中国三百多种地方戏曲中,京剧堪称国粹经典。从1790年徽班进京开始,京剧,融合着楚调,借鉴着昆曲,南北荟萃,木秀于林,最终发展成为中国的国剧。三鼎甲、贤、名旦、名净……构筑了京剧的一个个鼎盛年华。高潮迭起之后,是短暂的低谷。休养生息之后,我们期待着它的再次复兴。《画说京剧》用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一幅神奇的京剧艺术画卷:那些湮没在历史中的人物,以及人物背后的故事,妙趣横生;五彩缤纷、浓墨重彩的脸谱让你欲罢不能;优雅的唱腔,迷人的乐队,让你徜徉在戏曲音乐的海洋中;长安大戏院的后台,服装、道具一应俱全,不可错过;千百年的故事,千百年的传说,化作一个个经典剧目,在京剧舞台上色彩斑斓地演绎着,生生不息,那些经典背后的秘密,全都细细地藏在这本书里,请您慢慢找寻……《画说京剧》由和宝堂编著。
本书选取京剧中一百个具有示范意义的戏曲故事,在每个故事配以经典舞台剧照作为插图,汉语和俄语两种不同语种呈现。中文故事翻译成俄语,翻译时尽量保留中国韵味,表述方式上也更加统一规范。
我国传统戏曲历史悠久,曲种繁多,是一种集戏剧、歌曲乐舞、技艺表演于一体的综合舞台艺术。 七旬戏迷,观剧六十余年,悟出了一个道理:听(京)戏是一门快乐的学问,并著书立说,此书即是其中之一。作者纵谈心目中的京剧印象,京剧的源流、艺术特色、行当、流派、音乐、舞台美术、京剧入门的捷径、赏戏之法,娓娓道来,视角新颖,高屋建瓴,生动有趣。读完《京剧漫话》后,兴许你会被国粹的魅力所吸引,让你多彩的人生再添情趣。
《京剧唱腔鼓套子》是一部对京剧音乐的唱腔鼓点进行系统阐述的成功教材。他将前辈乐师在演奏和教学中的丰富素材以及那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问题编慕、连缀起来重新构思,表现了编写者在艺术上的钻研态度和对传统艺术经验的尊重。书中使用的谱例多是传统京剧音乐的实例,主要参考资料有:《中国戏曲学院音乐教材》、《京胡教材》、《京剧音乐概论》、《京剧打击乐汇编》、《京胡演奏基础》、《京剧传统戏皮黄唱腔结构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