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专门为京剧爱好者学唱京剧而编的书,共精选京剧唱腔70段。这些精选唱段,包括老生、青衣、花旦、花脸、老旦、小生六个注重唱腔的主要行当唱腔,并少量选取了久已融人京剧舞台的昆曲剧目的唱腔。这些唱腔不但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在剧目、行当、声腔、板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既可供京剧爱好者学唱京剧使用,亦可供京剧艺术工作者参考。
《京剧入门与鉴赏》就是一本全面介绍京剧知识的入门书,从京剧发展史、京剧剧目、京剧行当、京剧音乐、京剧舞台美术、梨园佳话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我国的戏剧艺术源远流长,波涌浪翻,高潮迭起。其中,元杂剧的辉煌、明清传奇的鼎盛、以京剧为代表的花部地方戏的五彩缤纷,则分别代表着中国戏剧史上的三个黄金时期。京剧艺术博大精深,浩瀚无涯,令人叹为观止。京剧艺苑姹紫嫣红,辉煌灿烂,叫人眼花缭乱。
过去的三十年,中国行走在的改革开放道路上,中国戏曲也从新时期走到后新时期再经历了世纪转换,留下诸多值得我们从学理层面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为此,李祥林所著的《中国戏曲的多维审视和当代思考》以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中国戏曲为主视点,立足当代学术理念,面向当代艺坛现实,运用多维知识及视角考察、剖析、阐释和反思戏曲艺术在当今中国的存在态势和命运轨迹,从而为大家认识和把握这个时期的戏曲脉动,为当代社会背景下本土戏曲生存与发展问题的研究提供学术参考。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工程·继承与创新:北京人艺的传统与未来》是一部研究北京人艺戏剧的传统与创新的成果之作。作者提出了北京人艺传统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而是在中国戏剧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至今也还在演变的进程中,《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工程·继承与创新:北京人艺的传统与未来》回顾了北京人艺的发展历史,北京人艺传统的形成,北京人艺传统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并展望了人艺未来的发展。
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建系二十多年来,在许多领导、专家和所有教师的辛勤努力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即以培养戏曲的创作与理论人才为宗旨,使学生掌握戏曲剧本写作的基本技能,具有的戏曲理论修养和研究能力。 自1999年连续扩大招生以来,目前戏文系在校生约200人,毕业生超过了100人,他们大多工作在戏曲院团、影视、新闻、教育、科研等企事业单位。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学生从一人校起就对戏曲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带着对民族文化的真挚情感,投入到了专业学习之中。从他们的习作乃至毕业作的质量上看,已经显露出的科研素质和创作才华。 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只收录了近三年毕业生(2003届、2004届、2005届)的部分剧作和论文,尽管有的作品还很稚嫩或者十分粗浅,但毕竟是他们四年学习的一个成果。荀子说,不积跬步,无
戏剧是一种独立的艺术,但又是融音乐、舞蹈、绘画、语言等艺术门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东西方戏剧进程》是一本纵观人类文明史上发生过的主要戏剧现象的著作,它的内涵包括了东方戏剧和西方戏剧的主要类型,它们从起源一直到今天的发展演变过程,它们彼此之间产生的互相联系亦即它们之间所发生的交流和影响,以及它们不同美学品性的比较等。
《戏剧艺术》1978年创刊,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CSSCI来源期刊。本刊从近年来已经发表的重要学术论文中选出12篇,翻译成英文。内容包括中国话剧、古代戏曲、现代戏曲、外国戏剧、比较戏剧、舞台艺术等话题,是向国际戏剧学术界推介我国戏剧研究成果的一次尝试。
《越剧入门与鉴赏》介绍了越剧的基本知识。 越剧作为发源于浙江的独特剧种,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它主要以浙江嵊州方言和民间音乐为渊源,博采绍剧、京剧、昆曲等戏曲乃至话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精华,成就了独特艺术风格,被誉为“江南奇葩”。
中国戏曲,与希腊古剧、印度梵剧同称为世界古老戏曲,时至今日,仍焕发着艺术青春。 中国戏曲孕育诞生于先秦时期的“乐”,历经汉魏百戏、隋唐杂戏、唐宋金元杂剧、宋元南戏、明清传奇和十七八世纪后的花部地方戏,逐渐发展成为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与技艺于一炉的高度综合性艺术,并积累了数以千万计的艺术家和剧目。它既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高度综合,也是史诗艺术与抒情诗艺术的水乳交融。 剧本是中国戏曲的演出底本,由诗词曲组成的唱辞是它的主体,通称戏曲文学。中国戏曲文学的繁荣昌盛、光辉灿烂,是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壮大而形成的,自然带有社会形态转变中的许多特点。中以俗为美的审美特点,价值观念的改变,近代性爱意识的显著,知识分子忧患意识、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的执着
《越剧入门与鉴赏》介绍了越剧的基本知识。 越剧作为发源于浙江的独特剧种,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它主要以浙江嵊州方言和民间音乐为渊源,博采绍剧、京剧、昆曲等戏曲乃至话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精华,成就了独特艺术风格,被誉为“江南奇葩”。
《中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影戏的演出形态》是从演出的角度,对影戏艺术形态及其特征所作的探讨,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影戏”之名,出于宋代。北宋《事物纪原》一书就载有“影戏”一条。
《郭德纲话说北京》以单口相声的手法,介绍了有关老北京的历史故事和传说,读来妙趣横生,新切感人,读者可于笑声中了解老北京的历史。同时《郭德纲话说北京》附载了郭德纲先生的自述《我叫郭德纲》和他的部分相声作品,并随书附光盘一张,录制了部分精彩相声片段,以飨读者。相信广大读者会喜欢这本书的。
《鸿影莲香集:京剧漫谈》以科学家的严谨和求真务实的精神,以思想家的深刻和睿智的目光,以诗人的率真和坦诚,以艺术家的勇于创新与浪漫主义情怀,就我国京剧事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振兴、发展与繁荣的问题,进行了多种层面、多种角度的观察、探索和思考。作者虽系梨园行外人士,却以论文、随笔和小品的形式,直抒己见,其见解多有独到的创获。相信《鸿影莲香集:京剧漫谈》对于我国京剧事业的未来与发展,将会有所裨益。
评书艺术发展到今天,新传播方式与传统传播方式并立,新内容与传统内容并存,保持传统、锐意创新使这门古老的艺术不断地良性发展,在已经拥有亿万支持者的今天,会与时代同步,走向辉煌的明天。 本书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我国评书的发展历史,对每一个时代的经典故事作了详尽的解说,故事图文搭配巧妙,情节生动,引人入胜。作者抓住每一个时代的评书家,条分缕析,如擅说《施公案》的群福庆,擅说《包公案》的王致廉,擅说《封神榜》的张虚白等艺术家,分别介绍了他们的艺术风格和相关的逸闻趣事,为我们全面了解评书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评书,就是根据古代故事用现在的话说出来,再加以评论,谈古论今,阐述道理。本书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我国评书的发展历史,对每一个时代的经典故事作了详尽的解说,故事图文搭配巧妙,情节生
中国的戏曲剧种大多历史悠久,但越剧的发展历史却给人一种“奇迹”的感觉。从浙江东部的一个小乡村里几个乡下男人自娱自乐地玩唱开始,到最后成为一个在全国有地位,在世界有影响的地方性大剧种。越剧的舞台上出现过许多的传奇剧目,而越剧本身的发展就是一部传奇剧。作者通过阅读大量越剧书刊资料,试图以轻松简约的笔调,将越剧富有传奇经历的发展史和精彩的艺术世界提炼出来,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奉献给读者。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它在艺术、文学、历史方面都有无可替代的价值,“中国戏曲共有三百多个剧种,昆曲是现存戏曲剧种中历史最久、最能体现民族戏剧特色、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剧种”,“昆曲产生和繁盛时期为社会广大阶层所爱好。但在发展中,文人创作的剧本文辞偏雅,演唱中格律较严,因此需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接受。但它涵含着较深的文化意蕴,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和象征”。此外,这些剧作“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各阶层的社会生活,是中国古代各阶层的社会生活,是中国古代历史的生动记录”。而且,“中国戏曲自形时代的变化,从剧本到声腔、表演都不断进行变革”,“只有在昆曲里才能全面地看到古老的音乐、舞蹈风貌”,“昆曲演出形式优雅、规范,对后起的剧种亦有重要影响”。 那么,昆曲究竟在哪些地
中国的戏曲从产生至今已有800年的历史了,它现在已经发展到300多个剧种,剧目更是难以数计。国际上把它和印度梵剧、希腊悲喜剧并称为古老的戏剧文化。古代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诗、词、文、赋等文学体裁不同的是,戏曲既作为阅读的文本存在,包括剧本的情节、结构、关目、宫调、曲牌、文辞、声韵等方面,又有着复杂的艺术形式,包括唱、念、做、打以及舞台布景、音乐伴奏等,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今天,中国戏曲发展为以国剧——京剧为代表,由众多地方戏曲组成的戏曲大家庭,仍然在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为大家带来无数的欢乐。为了使广大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戏曲,《中国古代戏曲名作欣赏》精选作品的精彩唱段110篇进行赏析,时间跨度从元代直至清代,基本囊括了各个时期的代表剧作,依据的版本为人民
作为一名广为人知的戏剧艺术家,贝克特通过一种特殊的戏剧手法表现了人类的悲惨和孤寂处境,他那些的戏剧作品改写了20世纪的戏剧史,成了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也引发了大量对其戏剧探索模式进行研究的文学批评作品。 《塞缪尔·贝克特的创作思想与戏剧革新》共分七章,章详细叙述贝克特的生平、不同创作阶段的作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二章梳理外对贝克特本人及对其作品的研究情况;第三章分析贝克特的创作思想与西方哲学思潮的关系。从第四章到第七章阐述的是贝克特的戏剧创作艺术,包括贝克特的荒诞艺术,静默艺术,广播剧和电视剧创作以及贝克特戏剧的舞台表演。
《艺术管理:表演艺术组织管理》围绕表演艺术组织的运营管理,以表演艺术组织的历史、现状、生产、营销、人员、资金为顺序进行安排。为了便于阅读,采用了大量图形和表格,力图做到准确、易理解、有吸引力。作为艺术管理专业的教材,在多数章节后面安排了案例介绍。
《外国戏剧史/新世纪普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材》这是一部全面介绍外国戏剧理论和戏剧知识的专业书籍。 《外国戏剧史/新世纪普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材》主要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对外国戏剧的相关内容进行梳理,纵向上,从古希腊时期跨至20世纪,清晰地把握戏剧史的发展脉络,横向上,在特定历史阶段有目的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戏剧作品,并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和探讨,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外国戏剧史/新世纪普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材》在爬梳外国戏剧史基础知识的同时,强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是程朱阙里、礼仪之乡;从这里曾走出过显赫数百年的徽州朝奉,这里曾孕育出光彩夺目的晋京徽班,这里为中华文化增添过精彩的奇葩,这里曾创造出绚烂纷呈的凝固音符……正是有了这些曾经的辉煌和璀璨,才有了令世人惊叹叫绝、独树一帜的徽州历史文化。 每次走进徽州,都有一种敬畏与惊奇的感受,无外乎明代戏剧家汤显祖会动情地吟道:“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里有着许许多多让人流连,令人魂牵梦萦的“痴绝”之处,倘佯在徽州古老而神秘的历史文化天空下,时而让人驻足沉思;时而让人惊叹不已;时而让人抒发胸臆;时而叫人发思古之幽情。 走过徽州,会有着心头阵阵的惊喜,边走边看,又会有一股发自肺腑的遐思和感叹。村寨中,幢幢粉壁黛瓦的明清民居,让人清晰地感受到徽州历史文化的气息;纵
评书艺术发展到今天,新传播方式与传统传播方式并立,新内容与传统内容并存,保持传统、锐意创新使这门古老的艺术不断地良性发展,在已经拥有亿万支持者的今天,会与时代同步,走向辉煌的明天。 本书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我国评书的发展历史,对每一个时代的经典故事作了详尽的解说,故事图文搭配巧妙,情节生动,引人入胜。作者抓住每一个时代的评书家,条分缕析,如擅说《施公案》的群福庆,擅说《包公案》的王致廉,擅说《封神榜》的张虚白等艺术家,分别介绍了他们的艺术风格和相关的逸闻趣事,为我们全面了解评书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评书,就是根据古代故事用现在的话说出来,再加以评论,谈古论今,阐述道理。本书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我国评书的发展历史,对每一个时代的经典故事作了详尽的解说,故事图文搭配巧妙,情节生
祁彪佳的戏曲理论是对王骥德、吕天成戏曲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对晚明越中曲学的总结,研究祁彪佳戏曲理论,可以丰富和完善对中国戏曲理论史的认识。《祁彪佳与 考论》以诠释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索,上编六章,围绕祁彪佳的戏曲理论,分别探讨其理论背景、戏曲交游、曲论疑案和戏曲本体论、创作论、批评论。下编考证了《远山堂曲品》《远山堂剧品》中所著录的九位明代戏曲家的生平,是笔者“二品”考证的一部分,从文献入手解决祁彪佳戏曲理论以及明代戏曲史研究中的一些基本史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