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计划”教育戏剧丛书:表演艺术120节戏剧活动课(执教手册)》是我国台湾戏剧教育专家张晓华先生主编的著作,书中所设计的120节表演艺术课程,已在台湾经多年的实践检验,技巧实用而专业,方式有效而成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对学生掌握与运用表演技巧和手段做了详细介绍与多样化练习。当前“教育戏剧”在中国大陆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P.L.A.Y.计划”教育戏剧丛书:表演艺术120节戏剧活动课(执教手册)》为解决学校及教育机构教师对戏剧课无从下手的燃眉之急,是广大教师直接可以应用于课堂的工具用书。
本丛书简要地描述不同艺术门类的历史,有突出重点的事件,人物和作品,反映当前学科发展水准,体现的研究成果。我们不但可从艺术史中,欣赏一个又一个的艺术品,领略一个又一个艺术家的风采,而且看到诞生这些艺术品和艺术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逻辑和历史哲学。 本书是普及性入门的书,但也很注重学术性。对个艺术种类的历史在稳妥的历史分期叙述中,不便要把人文背景、艺术思潮、流派的演变交代清楚,而且对人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给予重点介绍和分析。 本丛书所面对的读者是大专以上学历的干部、文教工作者以及作为非专业的干部学生,可以作为他们的业余读物,也可以作为某些大专院校有关系科的教材或参考书。
本教材是为大学通识课程而编写的,选择的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古希腊罗马悲剧和喜剧。前四个单元是古希腊时期的,分别是埃斯库罗斯的《阿加门农》、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以及阿里斯多芬的《鸟》;后两个单元是古罗马时期的作品:塞内加的《美狄亚》和普劳图斯的《金坛子》。
《当代爱尔兰戏剧研究》力图将历史语境、作家个体创作气质和剧院作为媒介的文化力量综合性考察,坚持将20世纪上半叶的爱尔兰民族戏剧发展置于主体研究的后景,在比较的观测中凸显历史传承性、差异性和当代性,探讨当代爱尔兰戏剧研究的文化价值和借鉴意义。
《京剧说汇/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一书为作者龚和德有关京剧研究和评论文章的选集。收入1988年以来长短文50多篇,论及京剧的形成历史和艺术优势,京剧在上海的分化及其意义,京剧流派的兴衰,若干京剧名家(包括演员和导演)及新秀的评介,京剧新剧目的评论,京剧舞台美术的古典精神和现代探索,梅兰芳出访美国和苏联的学术反响等。
杂技是一门内涵十分丰富的艺术门类,杂技的“杂”强有力地说明了杂技艺术很本质的特征。因此,杂技理论有许多学科自身的复杂问题及其特殊性。譬如:杂技的产生、杂技的分类、杂技美学、杂技的形式与内容、杂技教育,等等,都是具有鲜明的学科独特性的重要理论问题。 本书是一门统领杂技艺术学科的基础理论著作,从建立艺术学层面的专业基础理论需求出发,拟搭建起较为科学、系统的理论框架体系。本书尊重艺术传统,关注文艺理论前沿,阐述了杂技艺术的基本概念、范畴、艺术规律及其杂技美学。
《河南地方戏史料丛书:豫剧祥符调流派唱腔板式暨器乐曲牌集萃》为“河南地方戏史料丛书”之一,收录了祥符调中的代表性板式和唱腔的曲牌及器乐曲牌,为读者提供了原汁原味的祥符调经典唱腔板式和器乐资料,为保存传播原生态的祥符调经典唱腔板式做出了具有总结性和引导性的重要贡献。
韩伍先生父为人物书家,亦为戏迷,挥毫之余,击拍吟唱,先生幼年尾随父亲呀呀哼哼,耳濡目染。童年时,因无机会去戏院看戏,常“孵”在邻居家听收音机、留声机,痴迷伫留,模仿学唱,衩誉为“留学生”。有时节晶联欢,先生偶而应邀上台客串一两段“娃娃调”赢得一声“好”的喝彩,心里总是喜滋滋的,祈望天天都有戏好唱。弱冠年华,继承父业,从事绘画职业,但“唱戏”的嗜好一直萦绕于先生的脑海,挥之不去。绘画之余,润润声腔,常参与票友联欢,来一两段杨(宝林)派戏,过过戏瘾,一度曾梦想成为海上杨派名票。在绘画方面,扬自己的“戏”好,创作一系列戏曲人物作品,渐渐被人们所知晓。 纵颧此信,栩栩如生,一出出传统折子戏,作品构思别有新意情节连贯,作了一些与自己以往所创作的单幅京剧人物作品不同的尝试。生、旦、净、
在塑造历史上各个年代的人物脸形时,运用熟练精巧的化妆技巧是成功捕捉该时代特色的关键。但是,这些脸形的与众不同之处究竟在哪里?使用今天的化妆品,怎样才能塑造出历史人物的形象呢? 无论你是在为影视制作,为舞台演出,为时装表演或是为个人的脸部化妆,本书都将成为你最可信任的伴侣。作者充分考虑了职业化妆艺术家的需要,提供了包括从古代到现代人物化妆的形象设计。本书挑选的人物化妆形象包括了20年代每十年里的典型代表人物。每一化妆实例都附有清晰明确、步骤清楚的指示说明和精彩亮丽的影剧照片。本书内容翔实丰富,引人入胜。一册在手,令人爱不释手!
《中国神庙剧场史》是山西师范大学戏研所立项项目,作为戏曲文物研究的一个分支,以田野调查的途径,突破了传统戏剧戏曲学的研究方法,开启了戏剧学和文物考古的有效结合。《中国神庙剧场史》分为七个章节,从概述、早前剧场时期研究、神庙剧场论述其演变、结论等全面论述中国神庙剧场演变发展史。
当文字性的剧本、完整的情节、逻辑的语言都渐渐隐退,当代的外国戏剧正走向何方?国外的戏剧家和理论家们在作着怎样的探索?这本文集会给我们一个全面的回答。荒诞不经的情节尖锐地嘲讽着这个世界的荒谬,潜意识的爆发展示着社会对人的扭曲与压抑,空间的再造消弭了观演之间的距离,仪式性的场景呼唤着千百年的文化记忆,单纯的身体表现展示着对工业文明的反抗,几乎静止的舞台令人摆脱被牵引的状态而走入自由想象的空间……这些正是当代外国戏剧界实践着和思考着的。让我们一起来理解和品味这些解构中的深刻、游戏中的严肃、实验中的批判、镜像中的现实……
本书是李小牧教授作为首席专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的成果。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文化体制改革对于繁荣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以及对外文化贸易,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作为文化体制改革重要指向的演艺院团,面临在改革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的形势和机遇。本书不仅关注我国演艺院团发展现状、问题与趋势,探讨文化体制改革与我国演艺院团发展的关系,而且重点考察我国演艺管理体制创新、经营机制创新、市场体系培育与完善,此外还在开放经济视野中分析我国演艺院团国际化战略推进,并试图构建我国演艺院团评估体系,借鉴重点发达国家演艺院团发展经验,全面助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的我国演艺院团的繁荣发展。
《明跟大师学国学:明清戏曲史 读曲小识》是有意接续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而作的,书中的许多观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读曲小识》著录戏曲钞本40种,每种先作总的版本介绍,然后分别介绍各出的牌调、脚色及内容概要等。其中著录的许多剧本都毁于战火,因此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20世纪歌剧的情节(不仅是传统的有“故事”的情节,还有很多是没有“故事”的情节)就显得相当重要。或许你可以在完全不了解歌剧情节的时候欣赏一部20世纪以前的歌剧中声乐的美,但是对于一部20世纪歌剧,如果不了解它说的是什么,那几乎就等于无法欣赏了。 《20世纪西洋歌剧故事》按照作曲家的国别分类,介绍了100多部歌剧的基本故事情节,可以作为20世纪西方歌剧的一部概览。由于20世纪歌剧的情节实在是五花八门,时常挑战着人们对歌剧、戏剧的基本概念的认识,《20世纪西洋歌剧故事》闲来无事的时候,可以当作故事书看,也是饶有兴味的一件事。
《川剧经典唱段100首》共由五部分组成。部分是高腔唱段类,计六章。顺序为 端正好 、 新水令 、 香罗带 、 江头桂 、 红衲袄 和 梭梭岗 。如遇该唱段跨多个类别或声腔,则按唱得最多的那个类别或声腔归属。第二部分是胡琴唱段类,分为 西皮 和 二黄 两部分。其中 二黄 含正调二黄、阴调(反调二黄)、平板。第三部分是弹戏唱段类,分为 甜皮 (又称 甜平 、 甜品 )和 苦皮 (又称 苦平 、 苦品 )两部分。第四部分是昆腔唱段类。第五部分是灯戏唱段类。
图书名称: 中国戏曲审美文化论 ISBN: 9787810851206 开本: 大度32开 出版时间: 2002-10-01 版次: 1 印次: 1 著者: 施旭升 出版社: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黄梅戏人物》由胡亏生所著,共评价了黄梅戏界的老中青三代艺术家 ,他们分别是严凤英、王少舫、陆洪非、时白林、金芝、胡连翠、黄新德、 丁同、、吴亚玲、李文、韩再芬、赵媛媛、熊辰龙等。《黄梅戏人物》 通过对黄梅戏发展史上不同时期有成就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戏曲人生的艺术实 践与风采的记述和评论,既使读者感受到他们作为单个人鹤立鸡群的不平凡 的艺术人生和舞台风貌,又使读者感受到整个黄梅戏艺术薪火相传的艰难曲 折的历史发展过程。在第十六章《未来的星空》和附录《出戏出人的平台与 窗口》两个篇章中,还简要介绍了2006年新评出的“五朵金花”和2007年“ 寻找到的七仙女”,以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的情况。思想内容丰富 、观点新颖独到,材料翔实,体系完整是该书的最主要的特点。
《当代美国戏剧思潮与流派研究》稿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当代美国戏剧思潮研究”的成果。书稿对当代美国戏剧思潮和流派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介绍,包括奥尼尔与美国戏剧本土化运动、左翼戏剧与社会问题剧、美国地域文化与乡土戏剧流派、谢泼德与新西部传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