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K古典音乐百科(全彩)》内容简介:同洞穴绘画、壁画和文物古迹一样,音乐文明作为人类文化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从至少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凸显于每一种文明。古典音乐是一种重要的音乐类型,它充满着丰富的情感,让伟大的作品经久不衰,使当代作曲家仍在努力挑战 。从莱奥南、亨德尔、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肖邦到詹妮弗?西格顿,本书带你了解伟大音乐家创作背后的精彩故事。从早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现代到当代,本书带你领略不同时期古典音乐的魅力,让你在聆听音乐时增添一份新的感悟。
《音的历程:现代音乐声学导论》是一本专业性很强的音乐声学研究类。详尽地科普了人耳的听觉系统、音的发声原理和测量方法、各类乐器(包括人声和电子乐器)的声学特征,并针对音响设备和音乐厅的设计提出了很多有效的声学方面建议。
王耀华、杜亚雄编著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源流、构成、艺术特色及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分述,并与西方音乐相对照,分别阐述了中国传统音乐各体系和支脉的代表乐种和音调特点。又从美学角度总结出其艺术特色。是当前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成果的综合。本书可供有志于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青年学子学习参考。
《音乐理论练习册》以完整的“音乐作品”作为最重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形成了以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为为基础,以“件”所有的方面为核心内容,以歌曲分析与写作、合唱为辅助的完整体系。从而能够适应高等音乐教育体系中作为专业课、作为专业基础课和作为共同课的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不同需要。
廖伟棠是作家、乐评人,也是音乐现场的亲历者,本书“一万个名字”写中地摇滚及民谣、“皇后大盗”写香港流行音乐、“暴雨又至”写西方摇滚及民谣音乐,均有血有肉,如置身小酒馆和排练室,亲眼目睹一个个音乐的传说起落。通过对音乐的评论来思考理想主义、青年文化的种种另类面向,使这本书异于主流乐评。
本书系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Stravinsky,1882-1971)于1939年受哈佛大学“诺顿系列讲座”委员会之邀,以“音乐诗学”为题所做的人次讲座的文稿而整理成书,曾分别以法语和英语出版。本书不是一本系统严谨的理论研究著作,也有别于一本传授音乐概念性知识的教科书。它从一位作曲家的角度,结合个人创作实践和亲身体验,以辩论者的姿态现身说法,将创作者个人置于具体的历史环境之中,阐明了作者对音乐本质核心价值的理解,剖析了音乐创作中核心环节的把握和取舍,并对创作与传承,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独立与结合,社会价值体系与音乐自身的价值规律之间的分合等一系列美学问题作出了深刻而直白的阐述。本书虽篇幅短小,但内容充实、涉及广泛、视角独特、言辞洗练。书中对个别作曲家或音乐事件的评价从不含糊或拐弯抹角,语锋犀利且不乏偏激
《舒曼a小调钢琴协奏曲(Op.54)(附光盘)》为奥伊伦堡的“CD总谱”系列之一,收录了舒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本书包括印制精美的总谱、详细介绍舒曼生平和《a小调钢琴协奏曲》创作背景的前言,以及包含《a小调钢琴协奏曲》完整录音的一张Naxos公司CD。
本书涵盖了20世纪下半叶流行音乐流派和重要音乐家;在空间上,它立足英国与美国,进而辐射到整个欧美世界。这虽然不是一部严格学术意义上的流行音乐史,但作者从参与者和观察者的多重视角,向读者描绘了一幅关于现代流行音乐发展的宏大图景,并贯穿其内部脉络、时间节点,呈现其事件缘由、相互关联,还有诸多已然被忽略和遗忘的史料碎片。写作这些生动的“故事”,作者旨在揭示流行音乐从哪里来,并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流行音乐将往哪里去。
《言志·咏声·冶情:《乐记》研究与解读》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音乐理论著作,虽然前人和今人对它做过一些研究,但真正要读懂它也还并非易事。本书作者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立志研究《言志·咏声·冶情:《乐记》研究与解读》,到80年代后期已初见成效,发表了不少有关《言志·咏声·冶情:《乐记》研究与解读》的单篇论文。在此基础上,又经过多年的努力才完成了这部著作。因此,《研究与解读》是作者几十年呕心沥血、潜心研究的结晶。本书以社会政治、文化为背景,从音乐学、美学、文学、哲学、史学、礼学、社会学、训诂学、国学等方面多视角地深入阐述了《言志·咏声·冶情:研究与解读》的诸多内容,它实则包容着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交融,是迄今为止我所看到的研究《言志·咏声·冶情:《乐记》研究与解读》的同类著作中比较全面、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