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包括幼儿打击乐曲40首,其中“中外儿歌”15首;“中外民歌”12首;“中外名曲”13首。中外儿歌的打击乐部分是用“图谱”写成,适合幼儿园小班幼儿初学打击乐时使用。这些图谱色彩鲜艳,认读简便,符合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中外民歌的打击乐部分是用“简谱”写成,适合幼儿园中班幼儿练习打击乐时使用。这些简谱记谱准确,音响效果上乘,是幼儿提高打击乐演奏水平的不错教材。对于幼儿认知多声部音乐,培养多声部思维具有重要意义。中外名曲的打击乐部分是用“形意谱”写成,适合幼儿园大班的幼儿使用。形意谱是一种浓缩了的打击乐总谱形式。它的谱面上虽然只有一行(个别地方两行),实际上是涵盖了多个声部的演奏内容。这为大班幼儿的综合能力培养,创造了条件。
本书精选了大批的经典老歌,这些歌曲是作者结合自身的经验以及在实际调查中选取的既有传唱几十年的的老歌,全书均为曲谱,不同曲风体裁,优美简洁的谱面,能够满足音乐爱好者对经典老歌的需求。
你想唱歌吗?你想学会演奏乐器吗?那就先从认识小小的音符开始吧。那么多好听的歌曲,那么多优美的乐曲,都是作曲家们用一个个小小的音符组织起来并在五线谱上记录下来的。就像你要看书得先认识字一样,你要学习音乐也必须先学会识谱。学会了识谱,你就不用老师教,自己看着谱就能学唱新歌,演奏新曲了,该有多方便。 《音乐识谱速成:怎样快速识简谱与五线谱》就是为想学习识谱的读者而编写,编写中尽量使读者觉得识谱是件快乐的事。五线谱是世界各国通用的科学记谱方法,认识了这种国界的音乐语言,不用翻译就能看懂世界各国的乐谱,领略不同的音乐魅力。 此外,《音乐识谱速成:怎样快速识简谱与五线谱》也将帮助读者认识我国通用的“简谱”的记谱方法,将五线谱和简谱进行对照。并对两种记谱法和基本知识进行了较为系统地
本书选自六位生活在欧洲18世纪至19世纪中叶的钢琴家、教师、作曲家的作品。这些小奏鸣曲是既动听、又有训练价值的初级钢琴教材,深受钢琴爱好者的欢迎,所以二百多年来经久不衰。弹奏小奏鸣曲会提高演奏耐力,丰富音乐表现力,扩充演奏技术范围。
本书收编有大量古典及近代作曲家的单声部、二声部、三声部及四声部作品。各分册按程度循序渐进地分类,册分册至第五册第三分册为单声部。适用于音乐初学者或音乐爱好者音乐入门只用,也适合于音乐院校学生及广大音乐工作者深造之用。此外,每一册均配有与之配套的钢琴伴奏谱,更加适合教师课堂使用或学生自己弹唱之用。 本书大致分成10个单元。教材中,视唱课程的学习重点为叠加式的,这里列出的重点,通常表示从这个单元开始学习,此后的其他单元练习都应持续地兼顾掌握。
《巴塘民歌:藏文》由洛绒益登编著。
巴赫是西方音乐 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在他的键盘乐器作品中, 重要的是《平均律钢琴曲集》,而《巴赫创意曲集(大音符版)》则是弹奏《平均律钢琴曲集》前一个很好的钢琴教材,巴赫在这部作品中成功展示了各种对位技巧,是一部 的钢琴复调作品。我们在学习《巴赫创意曲集(大音符版)》的过程中,要从各方面来认真仔细地进行研究,从而 好地诠释此部作品,为以后弹奏《平均律钢琴曲集》打下坚实的基础。《巴赫创意曲集(大音符版)》是具有典范意义的版本,以此开创了以学术研究为基础和原始版本的出版工作,以满足实际需求。新版的二部和三部创意曲,成了出版原始版本丛书的开始。同时也成为如歌地演奏二部和三部创意曲的指南,以及自“复兴巴赫”以来,学习其作品的标准钢琴教学之一。
上海市黄浦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春天少年合唱团自1996年创办以来,蝉联上海市学生艺术节合唱比赛一等奖;并在各种国际大赛中获得金奖。所选曲目均为"春天"唱红的创作合唱作品,大部分作品为参加国际比赛金奖的参赛曲目。这些作品中大部分从未公开发表过。此外,乐谱后还附上该作品的背景介绍以及指挥排练心得。更难能可贵的是配有伴奏。这些伴奏并非此次特意为出版本书才临时编配,而是"春天"多年来演出及比赛时的专用伴奏,这些资料是来之不易的。目前少儿合唱比赛均要求使用正规伴奏谱,这些伴奏谱将为少儿合唱团教师提供参考。本书的编者为的儿童合唱指挥徐亮亮,力求在思想性、艺术性、创造性等方面有所突破。
《扬琴传统音乐作品精选》是中国音乐学院扬琴系列教材之一,与去年出版的《中国扬琴乐器法》是理论与实践的互补教材。本书经过不断发掘整理,收集了多种演奏版本,把分散在不同曲集中的扬琴传统音乐风格乐曲,以及一些未经出版的手稿进行重新整理、校对,对谱式和技法的标注进行了规范和统一。乐曲主要选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之前发表和流行的扬琴传统名曲及具有地方音乐风格的代表作品,还有对姊妹乐器传统名曲进行改编的乐曲。
在我们中国传统乐器中,有一件很有名的乐器,叫“唢呐”。它的形状像一支大喇叭,中间用木材制成,上面开有8个按音孔(历史上,广东地区也称它为“八音”)。一头装上苇哨用于吹奏,另一头是一个大大的铜喇叭口,用于扩音。 唢呐这件乐器早出现在古代波斯地区(大约现在的伊朗、伊拉克地区),后来传入我国新疆。在我国西晋时期的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中就有吹奏唢呐的壁画,到金、元时代传入中原地区。 唢呐的声音高亢嘹亮,在古代军队中经常使用它。它还有个神奇的本领,就是擅长模仿各种声音,比如“说话”“唱京剧”,还有各种小鸟的叫声,这可是其他乐器做不到的。 下面要给小朋友们讲的就是一首由的唢呐曲《百鸟朝凤》编配的故事。这个故事描写的是森林里鸟儿们去朝拜百鸟之王——凤凰的场景。乐曲中使用了很多唢呐的特
《从简谱走入五线谱》以简谱标注法辅助视唱。在不同调的视唱练习中,采取了简谱“抬轿法”,即五线谱在中间,上面用简谱标注首调唱名,下面用简谱标注固定调唱名。只要学习者认真练习,不但能够掌握五线谱视唱,而且可以使五线谱和简谱融会贯通,并逐步摆脱“轿杆”,单独视唱后面附录中没有简谱“保驾”的五线谱中外歌曲。 《从简谱走入五线谱》在“五线谱知识”的“和弦及和弦符号”中,介绍了通俗音乐中钢琴、电子琴、电子合成器、吉他常用的和弦标记符号及简单的使用方法,并在附录中的视唱歌曲中标注了和弦标记符号,这对于广大农村、工矿、机关、企业、学校的业余乐队具有较广泛的实用价值。
《上善蜀水》交响套曲是2015年四川交响乐团委约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杨晓忠教授创作的一部交响乐作品集。该作品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思想根基,借鉴老子《道德经》中的名句“上善若水”的含义,套用为“上善蜀水”,聚焦于至善至美的巴山蜀水。作品以“水”为主线,贯穿整部作品的始终。作曲家用五个不同的乐章,形象地表现了“蜀水”的不同形态:Ⅰ.水韵——青流闻道;Ⅱ.水润——春夜喜雨;Ⅲ.水律——江河脉动;Ⅳ.水势——川江放歌;Ⅴ.水德——生生不息,力求表达蜀水所蕴含的“水利万物而不争”的至尚美德,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人生观。该作品获得2016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交响乐作品集上善蜀水交响套曲(一二三乐章)/四川音乐学院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科建设系列丛书》收录的是其中的一、二、三乐章。
《青春回响:校园原创合唱曲集/金巍合唱作品系列》收录作者原创的校园歌曲15首,适合大、中学生选唱,目前在全国的各种合唱比赛中也是选取度较高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