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地位崇高,曾响彻古人的生活和内心。一张琴可以诉说无数美妙绝伦的故事。《古琴丛谈》从古琴的制作谈起,说到琴音的品质特色、弹琴的讲究,说到伯牙和子期 高山流水遇知音 、嵇康与《广陵散》、范仲淹和《履霜操》;论及弹琴的讲究,琴的指法、题材、打谱以及琴曲的音乐特征。又以陶渊明与无弦琴为引,论说当代古琴大家管平湖先生、刘景韶先生、成公亮先生的品行修养、风格气质;还对早期琴曲与晚近琴曲的手法差异进行了比较,对古琴的现代传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全书由古琴而深入古琴文化,深入中国古代琴人、文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以中国传统文化各个向度的共振,传达古琴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一种高旷。
唢呐是历史久远、流布广阔的管乐器之一,它不仅流布于我国大江南北的20个民族,也流布于、亚、非、欧三大汴的30多个国家和地我,可谓是件“世界性乐器”。
《石门铭》全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五〇九年)正月刻,由时任梁秦州典签的太原郡王逮撰文并书丹,河南郡洛阳县石匠武阿仁凿字。正书。高一百八十厘米,宽二百二十五厘米,二十八行,满行二十字。原刻在陕西省褒城县(今汉中市褒河区)东北褒斜谷之石门洞内东壁上,一九六七年因在石门地区修建大型水库,水位上升,故将石刻从崖壁上剜凿并移至汉中市博物馆。铭文记录了正始四年(五〇七)梁秦二州刺史羊祉诏遣左校令贾三德重开褒斜道的事迹。书法飘逸多姿,结体奇崛开张,为北魏正书中的上品。 今选用之本马上海图书馆藏明拓「此』字不损本,乃昊大激旧藏,椎拓极精,殊为难得。整幅为朵云轩所藏,百年前旧拓。
孙过庭(约六—六九〇),名虔礼,以字行,唐陈留(今河南开封》人,郡望出自富阳。历右卫胄曹,官至率府录事。工正、行、草书,有《书谱》、《草书千字文》、《景福殿赋》等传世。唐张怀瓘《书断》称孙过庭“博雅有文章,草书宪章二王,工於用笔,峻拔刚断,尚异好奇,然所谓少功用,有天才。”唐吕总《续书评》说:“孙过庭书,丹崖绝壑,笔势坚劲。”至宋,尤见推崇,米芾《书史》云:‘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宣和书谱》谓其‘好古博雅,工文辞,得名翰墨问。作草书咄咄逼羲、献,尤妙於用笔”。清刘熙载《艺概》评《书谱》云:“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书谱》历来被论者誉为“词翰双绝”,书於垂拱三年(六八七》,草书,纸本。凡三百五十一行,共三千五百余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书
乐海编著的《流行古筝曲集(附光盘)》精选了近200首现今比较流行的曲目,并在歌曲中配有难度提示、演奏说明、歌词提示和微信二维码示范音频等内容。为了使读者查阅歌曲 加方便,我们把曲目分为影视金曲、流行&经典、民歌精选、传统及现代筝曲选四个版块,每个版块中的歌曲均按照字部进行排序。
箫的历史悠久绵长,音色圆润典雅,是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侧重介绍箫的器、技、艺三方面内容:《知于器》介绍箫的历史演变、种类形制和持箫方法,帮助初学者了解箫乐器的基本常识;《精于技》介绍箫的演奏技术,配合大量新创编练习曲和乐曲,帮助习箫者通过基础训练和乐曲实践,加强基本功和实操能力;《通于艺》介绍箫在昆曲、江南丝竹、南音和广东汉乐等戏曲和乐种的应用,精选经典作品作为风格性练习,旨在帮助演奏者扩展对箫艺术的理解,提升音乐审美趣味。
《钦定曲谱(套装全二册)》由清王奕清等撰。是编详列宫调,首卷载诸家论说及九宫谱定论,一卷至四卷为北曲,五卷至十二卷为南曲,而以失宫犯调诸曲附于末卷。谱中分注孰为句孰为韵,又每字并注四声于旁,其入声字或宜作平作上作去者,亦皆详注。一展卷而可得妆声归韵之法。其所采辞章并于诸家传奇中择其语意雅驯者,而于旧谱讹字间附考订于后。
本书是一部古典音乐随笔集。作者为大家挑选出了音乐目前我们耳熟能详的两位巨匠:海顿、巴赫,通过幽默、洗练的文字,以说故事的形式,引导读者从他们创作的一首首乐曲中,一瞥巨匠们激情饱满的生活,曲折跌宕的情感经历,炽烈丰沛的创作欲望,感受他们的真性情,以及他们对音乐的挚爱。 古典音乐拥有非常细腻、充沛的情感,作者在谈到音乐家时,也并不是简单枯燥地注释,而是把这些作曲家请下神坛,化身成为一个个普通人,在了解乐曲背后的创作故事的基础上,感同身受地去聆听。 作者如数家珍,介绍了每首乐曲不同版本的录音,并分享了自己的聆听感受,还在书内展示了自己珍藏的部分唱片封面。 对于忙碌的现代人而言,听古典音乐,也是高性价比的解压方式。古典音乐会使你比普通人多一些气质与内涵。它甚至会成为一种社交媒介,
《老年大学古筝教程(第1册深圳市长青老龄大学系列教材)》是一本科学实用、图文并茂的教学课本,适用于零基础的中老年古筝学习者。教程中采用了大家熟悉的中国民歌、民谣作为练习曲和乐曲,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弹古筝者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本书对素园第一代主人林有麟编撰的《青莲舫琴雅》进行整理和修订,《青莲舫琴雅》是现存上海松江地区仅有的明代古琴专著,由于历史久远,此书多处晦涩难懂,现重新整理修订,使其对当代古琴的研究事业发挥积极作用。本书做到了“四个有”即——有原文,有点校,有译文,有注释。给人带来古韵今风、扑面而来的阅读体验;它对于学习古琴知识的芸芸众生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来说,可谓拔云见日,一目了然。本书具有原汁原味古风,同时又是深入浅出的普及性读物,能够为大众走近古琴,品其底蕴和技艺,赏其故事和诗文,提供方便,增长兴趣。从而为传承中华优秀琴学,开辟更为宽广的研学路径。
《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针灸真原》内容简介:田合禄临床医学精华:用中医太极创新针灸新理论:经30年临床验证,集古人智慧,针灸新途径、让您学习针灸少走十年弯路的书、书中很多理论将会针灸学者实践,走向成功、一部叫人读后振奋、爱不释手的中医专著。
《中国民歌原声音响音乐学描述》由中国音乐学院李月红教授担任课题负责人,以笔记、回忆再现等采风实录,民歌分析,专家访谈等与民歌谱例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民歌展开音乐学描述。
本书以时间为序,把蒙古族音乐分为七个时期,即蒙古部落时期音乐、蒙古汗国时期音乐、元代蒙古族音乐、北元及塞北时期蒙古族音乐、清代蒙古族音乐、时期蒙古族音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蒙古族音乐等,通过大量史料和田野调查,从歌曲、戏剧、舞蹈、史诗、乐器等音乐形式方面,采取艺术学、宗教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学科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考察蒙古族音乐史发展脉络,梳理和探讨了蒙古族音乐的基本形态,蒙古族音乐的发展脉络。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器乐在教学、演奏和科研方面也越来越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这本古筝曲集选择了不同流派、风格且有艺术品位的众多歌(乐)曲,并针对各类人群分为流行篇、经典篇、民歌篇等众多版块,让读者 好地选择自己喜欢并适合自己的曲目。
全书含绪论,上下编21章,参考文献,附录和后记。上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学术格局”共11章,绪论及第一、二章从学科架构、学术布局、研究思维和分析方法等不同角度,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铸牢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语境下,对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课题的整体研究状况、研究路径及其思维与方法论体系进行了横向梳理和系统描述。第三到第十一章从少数民族音乐区域分布状况及微观学术史角度,对田先生的学术论著及其三代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运用上述学术研究思维和学科方法论的状况及创新性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描写。下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代际传承”共10章,该编选择了田先生及其早期和后来的9位主要衣钵传人,结合他们作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的经历,从更为微观的个体层面,对他们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50年来在该
在当代作家中,很少见到像莫言这样善用色彩的。热烈的、欢乐的、悲壮的、激昂的、狂放的……大块大块的色彩,使得莫言的小说常常给人一种“晕旋”的感觉。 想象和色彩,传说和故事……这一切,都被莫言用语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莫言的语言是独特的,是古代和现代的文字“缠绕”——他小说中的许多经典句式,已为批评家津津乐道…… 在当代作家中,莫言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想像力是无与伦比的,似乎生活在一个充满了传奇和故事的世界里。本书共收录莫言经典中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十一篇。
《中国民族器乐艺术风貌与表演技能研究》主要围绕民族器乐艺术,对其整体风貌及表演技能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民族器乐艺术风貌初窥、民族器乐的表演技能、吹奏类器乐艺术、拉弦类器乐艺术、弹拨类器乐艺术、民族打击类器乐艺术以及民族器乐合奏类音乐艺术等。本书总论部分从发展、分类、音乐语言特色等方面分析中国民族器乐的艺术风貌,从理论角度分析中国民族器乐的表演技能形成与表演心理等,分论部分对各种器乐艺术进行分析探讨,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内容丰富新颖,是一本值得学习研究的著作。
《中国分省系列地图集》,每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一册,全套34册,全面反映政区、地势、交通、旅游等综合信息。地市图着重反映政区、交通概况,内容全面、清晰易读。区县图为政区地形版,是目前表示全国各县(市、区)地形的分省系列图集。城区图经过全面更新,及时反映城市发展变化。交通信息使用国家高速公路名称和编号,更新了高速公路走向及出入口、服务区、收费站。文字资料全面介绍了本省及各市县的自然、人文地理概况。本书是其中的《广东省地图集》分册,由星球地图出版社编著。
本书以分析、解释和理解蒙古族嘎查的社会结构、经济文化类型以及传统音乐的形成和变迁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实地考察,在此基础上对蒙古嘎查的社会及其传统音乐的构成与表演方面做了深入探讨。概括了蒙古社会的民俗与音乐生活的变迁以及相关问题,从民族音乐学视域,结合社会民俗学理论与方法,对蒙古嘎查的社会生活及音乐生活分开进行探讨,对其文化功能和作用进行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