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铭》全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五〇九年)正月刻,由时任梁秦州典签的太原郡王逮撰文并书丹,河南郡洛阳县石匠武阿仁凿字。正书。高一百八十厘米,宽二百二十五厘米,二十八行,满行二十字。原刻在陕西省褒城县(今汉中市褒河区)东北褒斜谷之石门洞内东壁上,一九六七年因在石门地区修建大型水库,水位上升,故将石刻从崖壁上剜凿并移至汉中市博物馆。铭文记录了正始四年(五〇七)梁秦二州刺史羊祉诏遣左校令贾三德重开褒斜道的事迹。书法飘逸多姿,结体奇崛开张,为北魏正书中的上品。 今选用之本马上海图书馆藏明拓「此』字不损本,乃昊大激旧藏,椎拓极精,殊为难得。整幅为朵云轩所藏,百年前旧拓。
孙过庭(约六—六九〇),名虔礼,以字行,唐陈留(今河南开封》人,郡望出自富阳。历右卫胄曹,官至率府录事。工正、行、草书,有《书谱》、《草书千字文》、《景福殿赋》等传世。唐张怀瓘《书断》称孙过庭“博雅有文章,草书宪章二王,工於用笔,峻拔刚断,尚异好奇,然所谓少功用,有天才。”唐吕总《续书评》说:“孙过庭书,丹崖绝壑,笔势坚劲。”至宋,尤见推崇,米芾《书史》云:‘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宣和书谱》谓其‘好古博雅,工文辞,得名翰墨问。作草书咄咄逼羲、献,尤妙於用笔”。清刘熙载《艺概》评《书谱》云:“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书谱》历来被论者誉为“词翰双绝”,书於垂拱三年(六八七》,草书,纸本。凡三百五十一行,共三千五百余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书
本书是一部古典音乐随笔集。作者为大家挑选出了音乐目前我们耳熟能详的两位巨匠:海顿、巴赫,通过幽默、洗练的文字,以说故事的形式,引导读者从他们创作的一首首乐曲中,一瞥巨匠们激情饱满的生活,曲折跌宕的情感经历,炽烈丰沛的创作欲望,感受他们的真性情,以及他们对音乐的挚爱。 古典音乐拥有非常细腻、充沛的情感,作者在谈到音乐家时,也并不是简单枯燥地注释,而是把这些作曲家请下神坛,化身成为一个个普通人,在了解乐曲背后的创作故事的基础上,感同身受地去聆听。 作者如数家珍,介绍了每首乐曲不同版本的录音,并分享了自己的聆听感受,还在书内展示了自己珍藏的部分唱片封面。 对于忙碌的现代人而言,听古典音乐,也是高性价比的解压方式。古典音乐会使你比普通人多一些气质与内涵。它甚至会成为一种社交媒介,
《老年大学古筝教程(第1册深圳市长青老龄大学系列教材)》是一本科学实用、图文并茂的教学课本,适用于零基础的中老年古筝学习者。教程中采用了大家熟悉的中国民歌、民谣作为练习曲和乐曲,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弹古筝者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声乐,作为人类共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具有十分久远的历史,并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程。本书以音乐本体发展为主线,按照音乐规律的发展脉络将中国音乐史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对中国古代声乐艺术理论展开叙述。具体包括先秦时期的声乐艺术、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声乐艺术、隋唐五代时期的声乐艺术、宋元时期的声乐艺术、明清时期的声乐艺术等内容。依据该规律,有助于读者比较准确地拿捏和把握不同历史时期古代声乐的规律与风格特征,是一本不错的著作。
《中国民歌原声音响音乐学描述》由中国音乐学院李月红教授担任课题负责人,以笔记、回忆再现等采风实录,民歌分析,专家访谈等与民歌谱例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民歌展开音乐学描述。
本书是“中国民族器乐考级伴侣”系列教程中的一卷,本卷内容为琵琶教程。教程内容紧扣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家协会的民族器乐考级内容,以各级别乐曲的基础训练为目标,是一套对应不同专业的各级别乐曲难度的练习曲教程,以进阶式的技巧训练来达到夯实基础训练、提高演奏技巧、辅助乐曲学习为目的的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实用化的考级辅助系列教材。书稿适用范围广泛,既有练习曲、优美的小乐曲,还有专业的文字讲解。
中国钢琴发展的势头非常强,将钢琴音乐作品所承载和体现的中国文化传承与变迁揭示出来,在民族化进程中研究中国钢琴音乐,分析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创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撰写本书的初衷。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绪论、西方钢琴的传入及在中国的本土化、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的逐步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琴音乐民族化的多元探索、中国钢琴音乐的本体解析、中国钢琴音乐的装饰音解析、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创作的融合、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化诠释。本书结构合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新颖,可读性强,是一本值得学习研究的著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器乐在教学、演奏和科研方面也越来越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这本古筝曲集选择了不同流派、风格且有艺术品位的众多歌(乐)曲,并针对各类人群分为流行篇、经典篇、民歌篇等众多版块,让读者 好地选择自己喜欢并适合自己的曲目。
本书第一章为中国民族器乐简介,主要从中国民族器乐概述、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历史等方面进行介绍。本书第二章讲述了中国民族器乐的分类,主要从吹管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拉弦乐器等方面进行介绍。本书第三章为中国民族器乐的特点,对中国民族器乐的特性、中国民族器乐曲的标题、中国民族器乐曲的曲式结构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本书第四章为中国民族器乐的表现形式,主要从独奏,合奏、重奏三方面展开。本书第五章是不同民族的器乐文化,从汉族器乐文化、蒙古族器乐文化、回族器乐文化、傣族器乐文化、苗族器乐文化、侗族器乐文化、满族器乐文化、鄂伦春族器乐文化几方面展开了论述。本书第六章为中国民族器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分别介绍了中国民族器乐的审美特征、中国民族器乐文化的未来展望。
在当代作家中,很少见到像莫言这样善用色彩的。热烈的、欢乐的、悲壮的、激昂的、狂放的……大块大块的色彩,使得莫言的小说常常给人一种“晕旋”的感觉。 想象和色彩,传说和故事……这一切,都被莫言用语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莫言的语言是独特的,是古代和现代的文字“缠绕”——他小说中的许多经典句式,已为批评家津津乐道…… 在当代作家中,莫言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想像力是无与伦比的,似乎生活在一个充满了传奇和故事的世界里。本书共收录莫言经典中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十一篇。
本书以分析、解释和理解蒙古族嘎查的社会结构、经济文化类型以及传统音乐的形成和变迁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实地考察,在此基础上对蒙古嘎查的社会及其传统音乐的构成与表演方面做了深入探讨。概括了蒙古社会的民俗与音乐生活的变迁以及相关问题,从民族音乐学视域,结合社会民俗学理论与方法,对蒙古嘎查的社会生活及音乐生活分开进行探讨,对其文化功能和作用进行了论述。
《流行大歌本》的主要内容包括:寂寞在歌唱;花蝴蝶;日不落;舞娘;原谅我就是这样的女生;灰色的彩虹;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最初的梦想;下一个天亮;在树上唱歌;不怕不怕;香水有毒;蝴蝶泉边;那年的情书;亲爱的你怎么不在身边;爱似水仙;下个路口见;梨花香;崇拜;会呼吸的痛;可惜不是你;宁夏;当爱在靠近等。
中国民歌是中华民族悠久而伟大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最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的民歌数量之多,常以浩如烟海来形容,品位之高无与伦比。其风格的多样性在世界文化中也是罕见的。 多少年来,我们的先辈在收集、整理、传播民歌的工作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即使这样,我们所了解和传唱的民歌也仅仅是遗传下来的九牛一毛。面对这么丰厚的遗产,让我们既兴奋又忐忑不安。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更加增添了一种紧迫感,希望祖先留下的遗产能得以妥善的保存,并世代传承希望这些隽永、率真、苍凉、淳朴的歌声在给我们带来无尽快乐的同时也能在今后的民歌发展中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要在这浩瀚的民歌海洋中撷取一百首实属不易。在近四年的工作中我们只能选出我们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较具艺术价值及易于传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