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岁末,为纪念程砚秋先生诞辰100周年,编辑出版了《程砚秋戏剧文集》。《文集》共辑录砚秋先生论述中外戏剧艺术的文献99篇及3篇附录,其中多数是首次公之于世的。今由华艺出版社再版,增加了砚秋先生1957年发表的《我的学艺经过》,并在文献《谈窦娥》后增附了砚秋先生的《窦娥冤》演出本,这是他去世前一个月亲笔修订的。 砚秋先生是有深刻思想的学者型艺术大师,他在戏剧艺术理论上的贡献同他在戏剧艺术表演上的贡献一样,都异常卓越。正如李玉茹师姐所说:“京剧前辈很少有人像程先生这样为我们留下了如此多的文字资料,我们必须好好地利用”这批极其宝贵的理论遗产,“在今天一片‘创意’的时尚中,探讨程派艺术,尤其是掰开揉碎地分析程的‘传承’,将有益于当今京剧的发展。”(《李玉茹谈戏说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芭蕾之书——青少年芭蕾舞指南》是一本与加拿大国家芭蕾舞学校(Canada’s National Ballet School) 联合编写的芭蕾舞学习工具书。加拿大国家芭蕾舞学校是全球领先的专业芭蕾舞学校之一,建校60年来其校友在全世界80多家舞团演出和工作,经常担任艺术教练、芭蕾舞大师、编舞和艺术总监等领导职务。 作为一本芭蕾舞学习工具书,《芭蕾之书——青少年芭蕾舞指南》在视觉上赏心悦目。全书图文并茂,通过大量彩色照片生动展示了古典芭蕾的基本舞姿,由一群充满活力的少年舞者演示手臂、脚和身体位置的术语以及跳跃、行进等动作过程。
乔治·巴兰钦在评论安·哈钦森·盖斯特此书的初版时说:“毫无疑问,它将对舞蹈界人士产生不可估量的意义。”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的第四版,这是自1977年来首次对《拉班记谱法:动作分析与记录系统(第4版)》的全面修订。拉班记谱法最初由动律奇才鲁道夫·拉班所创,随后经过六十多年在国际上应用和研究不断地改进。这是获得完全成功的人类动作记录体系,其影响之于舞蹈界堪比文艺复兴时期的乐谱完善之于音乐界。拉班记谱法能够客观地记录肢体的角度、空间的路线、能量的流动,以及动作动力和面部表情的细微区别。如今,它还能够准确记录大型舞蹈作品,供他人学习和再现。此外,该记谱法简单易学,儿童也能轻松掌握。安·哈钦森·盖斯特所著的《拉班记谱法》在领域内已经成为公认的教材,它可以指导舞蹈学生、人类学家和动作分析学家如何读懂
《新中国芭蕾舞史》从浩繁的资料中收集并运用大量的证据,对自裕容龄以来至2012年百余年中国芭蕾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较为全面和客观的描述。对其中重大历史事件、人物以及重要作品,在广泛深入研究及大量数据采集和对相关专家学者以及资深从业人员的大规模访谈讨论后,给出了清晰的独立分析与评价。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探求芭蕾艺术的发展规律,梳理出一部比较完整的芭蕾舞在新中国的发展史。
乐谱是了解音乐演变过程的极其重要的内容,但迄今为止在我国尚没有发现比《世宗实录》和《世祖实录》更为古老的乐谱。因此,增补前的音乐史在叙述高丽时代之前的音乐历史时,只能以文献叙述为主;叙述朝鲜时代以后的音乐历史时,则以文献为背景,把乐谱作为了研究的重点。 《韩国音乐史》(1976)的撰写可谓困难重重,经过长期搜集整理的珍贵资料在“6.25”战乱中不幸毁于一炬,于是将《高丽史》、《朝鲜王朝实录》等正史和《慵斋丛话》等野史中有关音乐的记录重新抄录到卡片上又花了整整十五年的时间,而古乐谱解读、研究等方面的工作更是繁杂不堪。可以说,这本书倾注了我毕生的心血和努力。
唱京剧必需有戏词。过去京剧界,剧本、也就是戏词,是演员的私有财产,别人是难以见到的。清末以来,坊问逐渐公开出版“戏考”之类的京剧剧本,但其中许多戏词,跟舞台演出,特别是名演员所用的词句出入很大,因此当年要想得到台上演员的戏词,只能在演出现场,竭尽一切可能来记忆、抄录,有时由于听不清楚或没记下来,事后常会十分懊丧。 我的长辈曾对我说过:余叔岩听谭鑫培演《辕门斩子》时,由于一句戏词没听清楚,琢磨一夜未能人睡(按:即“这女将赛煞神平空降下”一句)。当年名演员碍于名望身份,又不能随便向人请教,问也只能问真有交情的人,如果都不知道,那就绝望了。其实,谭鑫培的这句唱词,跟贾丽川学过戏的人,例如王风卿、陈秀华诸位,他们都知道;谭鑫培的词跟贾丽川一样。余叔岩没想到,以他的身份,也不好各处
日本舞蹈的基本介绍、上半身的基本动作、下半身的基本动作、基本动作、小道具的基本动作、应用编、资料编等。 这是一部继承和发展日本传统舞蹈的精髓,致力于日本舞蹈的系统化,并在此基础上各个流派的舞蹈理论著作。该书在日本具有广泛影响,至今已经再版了13次。在中国,该书是首次出版。作者在书中介绍了日本舞蹈的起源、历史、现状和各个流派的特点,传授了日本舞蹈中身体各个部位的基本动作要领,同时,还介绍了如何使用扇子、毛巾等小道具以及花柳本人的舞蹈动作。
刘晓真所著的《走向剧场的乡土身影从一个秧歌看当代中国民间舞蹈》究竟是去拓展,探索或者巩固,充实学科边界,还是在采访和文献资料里进行文化的重新判断,是贯穿作者写作始终的问题。在这种问题意识下,既从一个秧歌的视野展现了中国民间舞蹈的当代史,也在文化价值的追溯中洞悉时代风云。
郑百重旅美画家郑百重1945年生于福州。现为中国美协会员,国家一级画师,来华工作的外国专家,福建闽江学院教授、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定居北京。
中国的写意画,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专题案例的形式,从中国画爱好者的实际需要出发,系统讲解了绘制中国画写意牡丹的工具材料、基本概念、学习过程与方法,以及写意牡丹的创作画法。 *书内容丰富,共六个部分,包含300余幅牡丹案例作品图。*一部分介绍了中国写意画绘制基础,包括常用工具和保存常识、笔法、墨法和色法。第二部分详细地介绍了牡丹花头的绘制技法,包括花瓣的画法、花蕊的画法、花头没骨画法、花头双勾画法和不同开放时期花头的画法。第三部分详细地介绍了花枝干及组合的绘制技法,包括花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