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艺术的主要门类之一,与当前的城巾建设和文化发展息息相关。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对学科发展至关重要。本书中针对雕塑重点进行分析与归纳,围绕雕塑的概念、特性、方式、方法、材料、表现和作用七人方面,展开分类研究。 《雕塑概论》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应用并重,相信有助于当前艺术院校雕塑专业的教学改革,有助于雕塑创作实践,有助于雕塑的应用与推广。
《源来如此:螳螂白菜六讲》归纳为六讲:一讲“螳螂白菜”,阐述选择白菜作为设计主体的动因,以及螳螂和蝈蝈这两个昆虫出现的缘由。二讲“道法自然”,回顾玉白菜创作设计的历程,并讲明当时的设计思路和理念来源。三讲“因材施艺”,借设计玉白菜对玉料的选择,来谈一谈如何去相玉和审玉。第四讲“精益求精”,从工艺制作角度说明玉白菜的继承传统和创新之处。第五讲“如琢如磨”,讲解如何欣赏玉白菜的工艺,阐述玉白菜的细节部分的设计和工艺标准。第六讲“玉风画韵”,通过对近二十年我的部分作品的点评,讲述从“螳螂白菜”开始对“玉画”创作理念的探索和发展。这六讲献丑出来,只为抛砖引玉,希冀不远将来能有更多更好的玉白菜设计面世。
本书从雕塑造型角度阐述“构造”概念,分析构造与雕塑之关联,认定构造与雕刻、塑造并列,是雕塑成型方式之一。书中论述了雕塑构造的兴起、表现及意义,展开叙述了雕塑构造的方式方法和形态变化。作者还结合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发展状况对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及其作品作了引述。全书图文并茂,既可作为艺术院校和普通大学相关专业学生的现代雕塑课教材,也可作为雕塑从业者或广大艺术爱好者的阅读书籍。
《中国雕塑博士文丛?动态雕塑实践研究》为中国雕塑专业博士论文丛书系列之一,张升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博士,长期致力于动态雕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现为上海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国际动态艺术组织中国分会副秘书长,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创作人才项目主持人。本书以动态雕塑为研究对象,以深入动态雕塑的具体认知为目的,在前述基础上,梳理动态雕塑基本分类、作品案例等,研究影响动态雕塑创作实践的关联因素、指导方法策略等。
本书是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艺术史方向十余名研究生近三年来在西湖石窟艺术领域所撰写的系列学术论文的合集,也是该院“西湖石窟艺术史研讨”课程的一项教学与研究成果,其内容主要涉及位于杭州主城区的飞来峰造像、西湖南山造像、吴山宝成寺造像以及位于杭州郊区的瓶窑南山造像、普庆寺石塔造像等。诸位作者结合西湖石窟艺术领域的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对造像身份认定、造像艺术风格、特定造像造型源流、造像美学之传承与新变等话题,在广阔的艺术史视野下进行了严肃而深入的探讨。
本书是一本学术专著。本书将会汇集外重点博物馆及私立博物馆和收藏家收藏、考古单位发掘、国外拍卖行拍卖的巴蜀地区汉代陶俑精品,是一部全面介绍巴蜀地区汉代陶俑的精美画册。同时,从学术角度对其进行系统的解读与类型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鉴赏与辨伪。本书不但会具备学术研究与资料汇集的意义,而且具有收藏指导与鉴赏价值。
《山西大学建校110周年学术文库:善化寺二十四诸天彩塑技法初探》作者基于对善化寺多次详实的实地考察,从彩塑程式化的塑造技法特点人手,并结合二十四诸天塑像类型化的人物形象设计,进而分析彩塑的艺术特点。因型造势、随势塑形是彩塑技法的核心内容和精髓,也是解读彩塑艺术的钥匙。《山西大学建校110周年学术文库:善化寺二十四诸天彩塑技法初探》对二十四诸天彩塑技法和艺术特色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这种彩塑的解读方式也是彩塑研究的一次全新尝试。
《中国雕塑博士文丛?中国传统雕塑中的塑绘一体》为中国雕塑博士文丛系列之一,中国传统雕塑无论在技法特征,还是审美意趣上与绘画均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比如,作为绘画主要表现手段的色彩和线条,却也是中国传统雕塑最主要的技法特征。还有,如“立体山水画”一般的山水塑壁与山水画也有密切的联系。本书将这些特征称之为塑绘一体。在中国传统雕塑理论缺失的情况下,它是研究中国古代雕塑的重要门径,也是是中国传统雕塑品评的重要依据。大体来看,可从色彩美、线条美和意境美三个角度,并参照绘画对其进行评价体系和范畴的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