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皇子之中,康熙帝为什么对少年时期的胤祥宠爱有加? 首先,胤祥从小受到严格的满汉文化教育,文武双全。由于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并不是中原王朝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而是从年长的皇子中择优选拔,所以清朝宫廷对所有皇子一视同仁地严格教育。六岁开始,每天天不亮便要入书房,学习儒家经典、诗文书画,当然还有满、汉语言和骑马、射箭等。据记载,胤祥“颖悟绝伦”,礼、乐、射、御、书、数样样精通。康熙三十七年(1698),皇帝选派法海辅导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祯(雍正继位后改为允褪)的功课。法海是康熙帝的舅舅佟国纲的第二子,也是当时满洲人中的博学硕儒。他23岁考中进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又奉命在南书房行走,成为康熙身边的文学词臣。胤祥与胤祯在法海门下学习长达十年。 康熙四十一年(1702)十月南巡途中
本书分漆源、漆作、漆艺三部分。漆源以图文形式从河姆渡时期个漆碗介绍到新中国各历史时期生活用漆器及漆艺术特点。漆作,重点介绍关于漆的工艺及漆画制作过程及现代大漆工艺制作的漆空间家具文化生活用品。漆艺部分重点介绍几位漆画家及作品欣赏。
《陕北民歌300首:找回祖先的声音》是用五线谱记曲的陕北民歌集。陕北民歌是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通过山曲、酸曲、阳歌曲、小调、道情、信天游、二人台、碗碗腔、陕北说书、劳动号子、生活小调等多种形式,用自己全部的精神、思想、情操、甚至生命,向世人尽情展示着陕北人特有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和人文价值。
本书收录了陕北米脂民间剪纸艺人周苹英作品,共分为:生活篇、神祗篇、团花篇、喜花篇、花鸟篇等。作品题材分生活、抓髻娃娃、神祗、团花、喜花、花鸟、动物、生肖等,书后附剪纸程序以及周苹英剪纸工作照片。剪纸是一种民间传统工艺品,剪纸作者怀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对民间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娴熟的技艺、朴素的手法,把古今人物、吉祥动物、名贵花草等创作出大量造型奇巧、剪工精湛、生活气息浓重的剪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