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快速增长,人们的生活平水也在不断提高,以往只有在国外才比较常见的私家庭院也显现于周围各种高档小区中。但是,很多业主与设计师手头可以参考借鉴的资料不仅少,而且大多都是一些国外的一些工程案例,与的实际环境及人们的审美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样很多设计师只能从其他相关的领域来获得设计灵感,往往导致最终设计不是过于僵硬,就是各种元素的简单堆砌。因此,本书挑选了二十余个一流的庭院设计公司及个人完成的工程案例,让本土的设计案例带给您最为直观、有效的灵感碰撞。
1980年生,湖北咸宁人,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城乡规划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珞珈生态景观研究中心负责人,主要从事城乡生态规划设计研究。现任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IFLA亚太区气候变化工作组成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文化景观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城乡规划专家库专家、湖北省风景园林学会专业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2010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并于2010年起任职于武汉大学。2010年赴美国缅因大学、2019年赴美国华盛顿大学做访问学者。 长期关注景观生态规划原理与方法、河流生态修复、湿地生态规划、河岸带景观规划设计、城市雨洪管理等研究领域。一方面,积极地从理论层面探索景观水文、水环境生态规划的基本方法论;另一方面也在实践项目中运用方法论,探索对于理论的可行性验证与反馈调试。目前,主持和参与的国家自然
这是书林中本完整的苏州古典园林史著作。 它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地探寻了苏州园林的发展轨迹,突现了苏州园林发生、发展的必然。它注重对苏州园林人文精神的研究、见物又见人。它直面苏州园林的诸多历史之谜,解决了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它选取了近百幅前人的园林绘画,既史实翔实,又图文并茂。它不仅是关于苏州园林发展的一部佳作,也为中国园林史增添了浓重一笔。
《鼓浪屿老别墅》是目前专门介绍鼓浪屿老别墅内容较全的著作,作者以讲故事的方式,用通俗生动、简明扼要的语言一一讲解鼓浪屿70余栋老别墅的前世今生,以及鼓浪屿建筑风格和装饰特色,并配精美实景图片。读者可“按书索墅”,深度了解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上一幢幢时光沉淀中的建筑瑰宝。
建筑是凝固的诗篇,是大地上的坐标,是文明的驿站,也是生活方式的结晶。《中国丛书:的建筑》选取了中国气派和审美格调的50多座建筑,分为“集”“栖”“遇”“渡”“信”5大部分,分别介绍宫殿建筑、民居、风景建筑、桥梁和宗教建筑中的精华。从美学新颖度、科技创新度、气象特异度、自然协调度、人居舒适度等多个侧面,解读每一座建筑的风格、风貌和风神,展示中国人在建筑领域的创造、智慧匠心和突出贡献。 可以说,每一座独特的中国建筑,都是一面飘扬的人文旗帜,都是一间内涵丰美的精神寓所。爱我中华,请从爱我们的大自然、爱大自然中的古老而优美的建筑开始吧!
1980年以来,中国的建筑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膨胀,呈现出跳跃式的革命,海外建筑设计的输入是这场革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5年来由涓涓细流到大江大海般地涌入中国。 本书研究海外建筑设计在中国的表现和影响,以1980-1990年,1991年和21世纪三个历史时期为纵向主轴,在每一时期,讨论社会和技术的模向影响、代表性建筑及城市设计作品和建筑师,以及这些建筑对中国本土的贡献和作用。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体验到全球化和现代化对中国的深刻影响。 书末附录包括多项专题案例分析,中国输入海外建筑大事记,日本、美国、欧洲建筑师在华设计作品项目等,学术性、资料性和可读性皆备。
《鼓浪屿老别墅》是目前专门介绍鼓浪屿老别墅内容较全的著作,作者以讲故事的方式,用通俗生动、简明扼要的语言一一讲解鼓浪屿70余栋老别墅的前世今生,以及鼓浪屿建筑风格和装饰特色,并配精美实景图片。读者可“按书索墅”,深度了解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上一幢幢时光沉淀中的建筑瑰宝。
根据园林设计方案,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法,通过改造地形、种植花木、营造建筑、铺设园路等方式发挥园林的特性,创造一个优美的园林景观环境,尽可能地满足人们以游憩、使用、观赏为主要代表的需求,这样的过程,称为园林工程。园林景观可分为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两部分。硬质景观主要包括地形塑造、园路、广场、园林建筑小品和石景工程,软质景观主要包括理水、植物种植和亮化工程。 本书充分运用实践中的案例图片,从选材、施工工艺、工序等方面,依据相关规范和要求,从感观效果上剖析园林景观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要点及常见问题。以硬质景观、软质景观作为园林工程的两大分类,逐一剖析各项施工的设计和施工质量要求,展示常见工程问题,方便相关从业人员在工程进行过程中随时翻阅对照。
《造房子》一书是世界建筑优选奖普利兹克奖得主、有名建筑大师王澍的建筑文化随笔集。 10篇建筑文化随笔――从宋代山水画的意境,到明清园林的审美情趣,作者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更以建筑的角度,从中探寻传统文化、东方哲学的美学价值。 4篇建筑作品历程书写――王澍的有名建筑作品包括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美术馆等,在本书中,从设计开端、建造过程,直至建成后续,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还原这些作品的诞生历程。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于“好的建筑”以及“如何做出重返传统的当代建筑”的深入思考。 6篇散文随笔+1篇对谈――作者漫谈个人经历、社会与人生,更触及当下人关心的居住空间等话题,大师的成长历程和人文情怀一览无遗。 本书从建筑出发,却不止于建筑,更是一本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性的著作。传统文化的
刘禹锡(公元772年842年)学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父名绪;天宝末避难举族东迁,尝为浙西颧察使韦元甫幕僚。禹锡出生在其徒迁之后,故童年时代会生活在江南。禹锡弱冠卽有文名。贞元9年(793),年22岁登进士第,复登拔萃科。授太子校书。后为渭南主簿。贞元19年(803),擢监察御史裹行,与王叔文、韦执谊等始有遇从。德宗以贞元21年(805)正月卒,太子李诵卽位,是为顺宗,改元永贞。时韦执谊为相,王伾、王叔文为翰林学士,叔文外郎,宝掌度支盐铁副使。柳宗元、刘禹锡诸人均擢居要职,宗元为礼部员外郎;禹锡迁屯田员外郎,宝掌度支盐铁使之文案。正当吏治革新之时,宦宫集圑与藩鎭势力内外勾结,逼迫顺宗逊位,拥立李纯为宪宗。于是,革新集圑成员书遭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