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埃及帝王要耗费巨大心力来建造庞大而笨重的金字塔? 为什么希腊神殿的柱子上有一道道细沟? 为什么早期的基督教堂都建在地下? 为什么现代建筑越建越高,却越来越不适宜人类居住? 在丰子恺先生看来,伟大的建筑,往往能从直感上给人一种启示,使人心暂时远离颠倒梦想的苦恼,而回顾生命的本源。 这一次,丰子恺先生凭借自己深厚的艺术积淀,将建筑的发展与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的发展关系细细分析,娓娓道来。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古今建筑艺术的魅力,更能窥察其间人心的变化,所以是一件很有兴味的事。 本书在《西洋建筑讲话》(开明书店/1935)的基础上编辑而成,新版增添图片百余幅,更好地展现了丰子恺眼中的 建筑世界 。
讲透中国人诗意栖居的方法 梁思成、林徽因两位中国近代建筑学的奠基者,将他们对建筑研究之心得,以优美文字向大众讲解。二十讲涵盖普通人应知道的建筑基础知识、建筑审美、空间艺术、生活哲学,是一部包含常识、赏析、应用的建筑通识读本。
本书聚焦中国古代建筑,对中国古代的城防建筑、园林建筑,以及宫殿、庙宇、民宅、古塔、古桥等建筑的结构、文化背景等进行了详细解读,旨在丰富读者的建筑知识,带领读者深刻地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故事。此外,本书还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让读者直观地感受中国古代建筑无与伦比的美。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是美国的艺术博物馆,也是驰名于世界的大博物馆。该馆是与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的卢浮宫、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冬宫博物馆齐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本书主要选取了大都会博物馆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品,如提香、卡拉瓦乔、莫奈等大师的力作,展示了其收藏的宏富和不俗。
西方历好的艺术大多和宗教相关。作为视觉体系的教堂是一部综合的艺术史,涵盖了宗教史、建筑史、绘画史、雕刻史、设计史等。教堂里的宗教艺术品,琳琅满目,自成系统,呈现了宗教艺术好的成果。在《读懂教堂》中,作者选取了到过的48所遍布欧洲的教堂,从历史背景到人文轶事、从建筑到雕塑,从绘画到装饰艺术,讲述了每座教堂艺术系统的创制,引导读者欣赏教堂几百年历史的美妙艺术。
宫殿建筑,是建筑领域一种独特的存在,它们威严大气、温婉典雅、精美绝伦。 本书聚焦宫殿建筑,汇聚世界上的经典之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为你解读从北京故宫到俄罗斯冬宫、从法国凡尔赛宫到英国白金汉宫等世界经典宫殿建筑无与伦比的魅力和背后的精彩故事,丰富你的建筑知识,提升你的建筑审美。
世界那么大,如果你想去看看,何不从世界经典建筑开始? 本书融合时间和空间两条线索,将不同民族、地域的标志性建筑串联起来,讲述世界经典建筑背后的故事,带你欣赏、了解世界经典建筑风采,开阔眼界、增长见闻。
《东南园墅》是建筑界一代宗师童寯,向世界介绍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的经典著作,也是其晚年于病榻上用英文书写的最后一部著作,初版于1997年;本次全新修订版由童寯之孙、同济大学教授童明执笔翻译,以简洁雅致的文笔,重新传达出童寯先生英文原著的真意。·赏园之趣:深刻解读中国园林的精神与内涵中国园林与山水绘画、文人情趣的联系紧密,童寯认为,“中国古典之园林,实为三维中国画卷”,“造园的情趣,远甚技巧与方法”。·造园之法:全面分析园林营造的细节与技法建筑与布局——凉亭、厅堂、游廊、石船、台地装修与家具——门洞漏窗、涂漆木构、铺地纹理、假山石屏、盆栽罐植叠石——取材、鉴赏、匠师植物配置——园林植物的地位、布局准则、种类介绍·园林之史:细述园林历史及东西方园林的区别融贯中西——“西方园林实则悦目,东方
中国园林外师造化而中得心源,将自然风景之美以山水画的创作手法纳入园林,因画成景,是经过主观艺术再创作的一系列立体的“烟霞图画”集锦。本书作者周维权,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 是将其后半生的精力集中在了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园林。本书即撷取周维权有关清代皇家园林的一些文章汇集成册。 书中以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静明园以及承德避暑山庄等作为代表,借助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精美的手绘复原图、地形图、平面图、观景图等等,细致地介绍了皇家园林修建的渊源,园中主要的景观、建筑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联;还在此基础上以颐和园为案例,经过缜密的考察,解析欣赏园林时不同视角的选取和效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三山五园”的 新 高的视角,也 突出了皇家园林所 的特点。 在作者看来,清代皇家大型天然山水园在建筑
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21世纪的高技派建筑,从帕拉第奥到扎哈 哈迪德,本书选取了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人物和概念,以新颖的视角、犀利的笔锋和诙谐的口吻,将这些建筑界耳熟能详又极富争议的内容一一呈现给大众。其中既有历史、人文和哲学的经典内容,也有科技和遗产等时下建筑领域关注的热点。乔纳森 格兰西笔下的建筑飞跃星河来到我们眼前,我们得以窥见伟大建筑的另一面。
讲透中国人诗意栖居的方法梁思成、林徽因两位中国近代建筑学的奠基者,将他们对建筑研究之心得,以优美文字向大众讲解。二十讲涵盖普通人应知道的建筑基础知识、建筑审美、空间艺术、生活哲学,是一部包含常识、赏析、应用的建筑通识读本。
本书共分六个部分,分别介绍了意大利、法国、英国、荷兰、德国、美国等国的有名建筑师及其代表作品,并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世界有名的建筑师及代表作品。
本书对陕西关中西部地区传统民居的历史、成因、建筑形制、建筑装饰、衰退原因、再造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阐述。旨在使陕西关中西部地区传统民居中的瓦屋顶、老屋架、土坯墙这些时间和记忆的载体成为空间的主导,延续乡土美学,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建筑文脉。
1980年生,湖北咸宁人,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城乡规划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珞珈生态景观研究中心负责人,主要从事城乡生态规划设计研究。现任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IFLA亚太区气候变化工作组成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文化景观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城乡规划专家库专家、湖北省风景园林学会专业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2010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并于2010年起任职于武汉大学。2010年赴美国缅因大学、2019年赴美国华盛顿大学做访问学者。 长期关注景观生态规划原理与方法、河流生态修复、湿地生态规划、河岸带景观规划设计、城市雨洪管理等研究领域。一方面,积极地从理论层面探索景观水文、水环境生态规划的基本方法论;另一方面也在实践项目中运用方法论,探索对于理论的可行性验证与反馈调试。目前,主持和参与的国家自然
精评馆藏名作,点亮艺术之眼
精评馆藏名作,点亮艺术之眼
《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性补偿研究》在阐述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性补偿内涵及基本框架的基础上,从补偿主体、受偿客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与渠道等方面,剖析了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性补偿机理,构建了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性补偿模型。结合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湘西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性补偿实践,选择典型传统村镇对其文化景观保护性补偿具体行动进行个案分析,并提炼出典型模式。最后,基于前述理论分析及湘西实证,提出传统镇文化景观保护性补偿的优化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