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与美学问题的文化阐释:于润洋音乐文集》收录了《肖邦音乐中的民族内容》、《柴可夫斯基音乐的永恒魅力》、《对西方音乐特征的历史透视与反思》、《电影音乐美学问题探讨》等文章。
乐谱是了解音乐演变过程的极其重要的内容,但迄今为止在我国尚没有发现比《世宗实录》和《世祖实录》更为古老的乐谱。因此,增补前的音乐史在叙述高丽时代之前的音乐历史时,只能以文献叙述为主;叙述朝鲜时代以后的音乐历史时,则以文献为背景,把乐谱作为了研究的重点。 《韩国音乐史》(1976)的撰写可谓困难重重,经过长期搜集整理的珍贵资料在“6.25”战乱中不幸毁于一炬,于是将《高丽史》、《朝鲜王朝实录》等正史和《慵斋丛话》等野史中有关音乐的记录重新抄录到卡片上又花了整整十五年的时间,而古乐谱解读、研究等方面的工作更是繁杂不堪。可以说,这本书倾注了我毕生的心血和努力。
《谿山琴况》作于崇祯十四年。徐上瀛,号石帆,明末清初琴家。约生于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卒于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万历年间曾从陈星源、张渭川学琴,并与严征交往,后发展虞山派“清、微、淡、远”之风格,并兼收各家之长而别创一格,成为明末清初琴家,虞山派代表人之一,时人誉为“今世之伯牙”。本书对《谿山琴况》进行了解注介绍,供相关读者阅读参考。 作者的这本小书中,在理论研究的各个部分,分别使用了上述的方法。研究方法一节,介绍了结构主义方法让文本自己说话的原理和具体内容。这种方法在文献研究中是普遍有效的,通过对字、词、句、段、章各个部分的结构分析,历时性的
《四库全书·艺术类:琴谱合璧(套装共3册)》前为《太古遗音》,有谱有文,共收古琴谱34首,后为《伯牙心法》,收曲29首,多有谱无文。《四库全书·艺术类:琴谱合璧(套装共3册)》收录琴曲包括《耕歌》、《塞上鸿》、《石上流泉》、《汉宫秋月》《神化引》、《飞鸣吟》、《梅花三弄》、《客窗夜话》、《山居吟》、《雉朝飞》、《捣衣》、《楚歌》等琴曲。 清和素取明杨抡所撰《太古遗音》重为繙译。抡本金陵琴工,辑旧谱为是书。惟是指法五十三势,颇得师授,为时谱之佳者。又《归去来词》《听颖师琴诗》《秋声赋》《前赤壁赋》不增减一字,而声韵自合,亦足取也。和素就杨抡旧谱以清文译之,于五音指法则用对音,盖满洲音韵精微广大,无所不包,用之于琴,尤见中声之谐,天籁之合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