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海外传播是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一页。16世纪以来,中国瓷器通过海上新航线远销欧洲,它们不仅是具有实用价值的器物,更是中国灿烂文明的载体。西方人是通过陶瓷开始认识中国、向往中国,进而与中国展开交流的,英文中 瓷器 和 中国 享有同一命名便是明证。瓷器这一文化符号,对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国瓷器在给欧洲以影响的同时,也从欧洲艺术中汲取了营养,受到了西方画法的润泽。 《中国瓷器考》的作者奥图 德 萨代尔是巴黎著名的收藏家,于1881年出版此书,书中对中国瓷器文化做了细致的考察,解释了诸多专业术语的意义,并详细阐述了瓷器的制作过程,瓷器的种类,瓷器上图画的特定主题。重要的是,作者还介绍了中国瓷器在欧洲的传播与演化过程。此外,书中收录的欧洲著名收藏家的藏品图片,是
本书详细地介绍了玉器的产地及特性,对玉的发展历史和工艺造型也做了详尽的介绍,体现了玉器内涵的广博深远,彰显了中国几千年的玉文化。让读者能够全面、立体地了解玉器的收藏知识及辨伪方法与鉴赏技巧。
近十年来,在广东的平洲、揭阳、四会和云南的腾冲、盈江、昆明等地形成了中国最主要的翡翠毛料交易市场,充满诱惑、刺激和风险的也开始风行于翡翠交易活动中。在那些“一刀穷,一刀富,一刀披蓑衣、一刀穿龙袍”,立马见输赢的美丽传说引诱蛊惑下,一时间翡翠毛料市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认识还是不认识、懂或者不懂的人都加入到行列中。《翡翠实战攻略》就是想为进入市场的初学者们提供一点翡翠的基本知识,增加一点的胜算,为大家带来一点博弈的乐趣而撰写的。
《赏玉与琢玉》取名为《赏玉与琢玉》,其主要内容包含玉器鉴赏和玉器雕琢两个方面,书中将分上下两篇进行专门介绍。目的是让更多人了解玉器,喜欢玉器,加入到玉器的设计制作中来,让中华玉器这要艺术奇葩永远闪耀着光芒。上篇重点是介绍玉石的一些基本知识、古代玉器的变化特征以及玉器雕琢题材及意义。下篇介绍了玉雕制作的整个过程,包含古代琢玉介绍、现代玉雕工具设备、玉雕基本设计、玉雕采用的基本方法、玉器雕琢的实例介绍,以及宝玉种类和产地等内容。 玉是自然界中美丽的石头,赏玉者信奉玉是天地之精灵。若从地质这角度看,玉石为地球岩石演变之精华,在这个意义上,玉真的包含了天地之灵气。唐太宗说过:“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意思是说石中的玉虽然有美的本质,但是没有精细的雕琢,与
佛像的形成由早期的简明朴质、雄伟挺秀,到后期的精巧圆熟、庄严富丽,从印度模式转换为中国模式及其他模式。就如同佛教传入中国,经过在历史长河中的弘传,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一样。在这个转变当中,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背景的不同,佛像的形成风格也在不断改变,由于这种改变,佛像由早期的寺院供奉、信徒瞻仰,逐步转向了艺术化进程,让佛像在寺院供奉与艺术审美之间共享。 佛教的生命力,来自它博大的包容性、深邃内涵,而佛教艺术则具有同样的包容性。在佛教传入中国后,接踵而来的佛像塑造、绘画艺术对中国传统绘画、雕塑等方面起到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在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完全融合后,成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如敦煌佛像艺术体现出的佛教绘画、彩塑艺术精华,云岗石窟、龙门石窟体现出的石刻艺术,还有被誉为“
这本《桥梁世界——邮品博览》汇集了从有桥梁邮票以来161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件票、封、片、戳等多种邮品。其中中国的邮票齐全,外国邮品约占88%;并选用了1894年比属刚果的桥票于1896年的实寄封;1896年匈牙利邮资明信片;1898年的美国枚桥梁邮票;南斯拉夫的铁托拱桥;英国的享伯悬索桥;法国的诺曼底斜拉桥等世界名桥邮票;以及样张样票等,还有国际上享有声誉的桥梁专家的实寄封。 经过几年的努力,他收集到各种有关桥的邮品700多种,时间跨度超过百年,地域包括16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1894年比属刚果必行的世界上早的桥梁邮票等一批精品,可谓桥梁邮品之大观。这些邮品上多姿多彩的桥梁美景,令人大饱眼福。 这本邮品画册,按桥梁结构分类编排,并附有简要文学说明,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更是一本生动形象的桥梁美学教材,值得桥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