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早期的《C小调钢琴奏鸣曲》(Op.4)作于1827年,但是直到作曲家去世后才出版,还有一首是用时两年(1837-1839)才完成的《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Op.35)。本书《b小调钢琴奏鸣曲》(Op.58)是上述两首作品的后续。自1844年几位亲属来巴黎探访之后,肖邦就专注于他的第三首,也是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Op.58)的创作。同年12月,肖邦对出版商施勒辛格(M.Schlesinger)宣布该作完成。 本曲集最后所附的“注释”中,罗列了相关文献之间音乐记谱差异的详尽比较(包括一份草稿、一份原稿,以及出版于法国、德国和英国的三份首版),并对其中的比对给予相应的评注。本版本中以斜体标记的指法源自上述文献,而圆括号里标示的则是对文献中一些可能是由疏忽而致的缺漏的补遗。 编订者诚挚感谢华沙波兰国家图书馆(Biblioteka Narodowa)和肖邦研究会,承蒙他们
暂无内容简介。。。。。。
中国绘画大家听到的较多为宋画,但是明代的绘画在中国绘画世上也是重彩的一笔,对中国绘画的发展起到了很深远的影响,此书收录明代具有代表性的画家的花卉作品20余幅,其中有细腻的工笔作品,也有率意的小写意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多变。适合美术爱好者欣赏临习。
事实上,催眠术早被用于各行各业,心理医生用来治病救人,广告商用来贩卖商品,江湖术士用来坑蒙拐骗……意志薄弱的人、欲望强烈的人、过度防范的人,都极易被催眠术操控。 在街头实施的“瞬间催眠术”,可以让路人迷迷糊糊地把身上的钱悉数奉上;稍微深一些的催眠,更可以让人乖乖地去银行取出自己的全部存款;而如果碰到一个邪恶催眠师,被催眠者不仅任其驱使,就算搭上性命也浑然不觉。 意志薄弱的人、欲望强烈的人,容易被催眠;过度防范的人,警惕心越强,越容易被催眠。催眠师找准了催眠对象的心理弱点,利用人的恐惧、贪念、防备,潜入对方的精神世界,进而操控他们。瞬间催眠、集体催眠、认知错乱、删除记忆…… 一群平日深藏不露的催眠师,突然出现在街上、写字楼、医院、广场……,在他们眼里,世人都是梦游者任其驱使,
《纳塔丽·格朗热(精)》的作者是玛格丽特·杜拉斯。《纳塔丽·格朗热(精)》收录《纳塔丽·格朗热》与《恒河女子》两篇。《纳塔丽·格朗热》是杜拉斯1973年创作的电影脚本,同年在杜拉斯的住所里拍成电影。在杜拉斯的作品中,《纳塔丽·格朗热》独树一帜,它跳出了杜拉斯心心念念的主题,开始关注社会问题。《恒河女子》是《劳儿之劫》与《副领事》的延续,也是《爱》的剧本形式。同年在杜拉斯常住的滨海特鲁维尔排成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