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并流”自然景观由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流域内的山脉组成,涵盖范围达170万公顷,它包括位于云南省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9个自然保护区和10个风景名胜区。它地处东亚、南亚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域的交汇处,是世界上罕见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区,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种丰富的地区之一。景区跨越丽江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三个地州。 “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云南省境内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公里, 穿越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崇山峻岭之间,形成世界上罕见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本书采用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对“三江并流”的自然景观作了详细阐述。全书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是我们了解“三江并流”的
早在1984年,陈明达先生曾评价道:“独乐寺两建筑,按现存古建筑年代排列,名居第七,但若论技术之精湛、艺术之品第,均应推为,可以说是现存古建筑中的上上品,*的范例。”为进一步阐释他的这一观点,约六年之后,陈先生于1990年完成了一篇重要的文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的大木制度》。在此文中,作者似乎完全进人到了古代建筑师的世界,不但解析着一个个技术方面的疑难,更通过技术问题的解析而还原到审美性的文化层面,遂追索出若干条中国建筑在结构力学、建筑美学等方面的独到建树。 在中国建筑历史研究史上,梁思成先生于1932年发表《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一文标志着中国建筑历史研究正式引进了西方科学性的“田野考察”方法;陈明达先生于1966年完成的《应县木塔))则初步证明中国木构建筑是有设计规律可循的,同时,这部书为建
本书作者蔡文居生于1966年,台湾云林人,毕业于台湾世新大学,从事新闻工作十余年,他喜欢旅行和自然观察,曾协助台南环保联盟会刊撰写旅游专栏,其作品观察敏锐入微,文笔流畅优美,尤其重要的是,作者提倡一种与环境友善的旅行方式——自然观察,这种方式更重视对环境的认识、了解和责任,也更能体现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对土地的尊重,对生命的热爱,这种认知也使作者的旅行别具人文精神,使他的作品开辟出一个生态旅游的崭新境界。 作为一位旅游爱好者,在有生之年走遍台湾是作者的*愿望,本书是他多年来身体力行的旅行笔记,景点遍及台湾各地,作者在描绘宝岛台湾一年四季的绝美风景的同时,还穿插当地生态环境、社会变迁的历史知识,极大地丰富了读者对生态旅游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