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通过组织并参加的一系列昆仑山徒步探险事件的梳理和提炼,不仅展示了鲜为人知、已经沉陷于历史长河中的古道故事,也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对自然的探索是无穷尽、无止境的。探险精神,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之一。
藏语“羌塘”,意为北方的空地,狭义指藏北无人区,实则是所有北方未知的土地。大羌塘包含藏北无人区、可可西里无人区、阿尔金无人区、昆仑山无人区,这四个无人区连片在一起,构成了世界上独有的超级无人荒原。由于可可西里的概念被炒热,以至于大家一度用“可可西里”代替了这片广袤的荒原。实际上,可可西里不论行政疆域还是地理疆域都只是大羌塘这片荒原的一小部分。大羌塘,自由最后追逐之地。 《北方的空地》相信,荒原彼端,云之落处远,方是永远到达不了的地方。 《北方的空地》由杨柳松编著。
1292年春马可波罗启程返国,1295年末抵威尼斯,从中圈带回无数奇珍异宝,一夜之间成为巨富。三年后参加威尼斯与热那亚之战被俘,与作家鲁思梯谦(Rusticheno)相遇于狱中鲁氏将马可所笔录成书,名曰《马可波罗行纪》,不胫而走。传遍欧洲、知识界人士几乎人手一册,被视为“世界一大奇书”。作者在世时就已有各种手抄本行世,包括的老法文本、意大利托斯卡纳方言本、威尼斯方言本、拉丁文本等至15世纪末,已至少有保存至今的138种手抄本行世,欧洲活字印刷术诞生后又出现印刷体德文本(1477)、印刷体拉丁文本(1485)等正值西方所谓“地理大发现”之酝酿与发展期。书在意大利名《百万》,在英国名《马可波罗游记》,在日本名《东方见闻录》 马可波罗之重孙女爱琳娜?波罗以“哥伦布”定位《马可波罗行纪(珍藏版)》:“哥伦布就是阅读《行纪
本书主要依据西方考察家撰写的游记、考察报告和基督教差会档案撰写,是一部反映西方人“发现”拉卜楞的图文并茂的著作,给读者展现一个西方人眼中的拉卜楞寺和拉卜楞地区的影像。全书分五部分,涵盖了从1895年至1949年到过拉卜楞的主要传教士、考察家和其他旅行者。美国宣道会(ChristianAndMissionaryAlliance)和神召会(AssembliesofGod)在拉卜楞的情况。主要代表人物有克里斯蒂(W.M.Christie,汉名克省悟)、W.W.辛普森(WilliamWallaceSimpson,汉名席汝珍)和格里布诺(M.G.Griebenow,藏名喜绕丹贝,汉名季维善)。克里斯蒂和W.W.辛普森是美国宣道会在拉卜楞宣教的开拓者,格里布诺在拉卜楞以喜绕丹贝藏语名广为人知,是待在拉卜楞时间最长的传教士,他和五世嘉木样的友谊使得他成为当地颇具影响的一位西方人,这也是本书重点描述的对象之一。主要翻译了美国宣道会传教士索耶(M
伊本·白图泰生活的时代正是摩洛哥历史上繁荣的马林盛世,阿拉伯帝国正处于不断扩张的时期,伊本·白图泰在受命来访中国之前,就已游历过同样属于蒙元帝国的两河流域和小亚细亚的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和伊尔汗国。元至正二年(1342年),伊本·白图泰奉印度国王(德里素丹)之命由海上丝路出使中国拜见元顺帝,几次经停阿拉伯商人十分集中的当时中国港口贸易城市刺桐(福建泉州),并且出访过沿海的其他几个城市,如穗城(广州)、行在(杭州)和汗八里克(北京)。他的游记在阿拉伯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大大促进了中阿之间的文化交流。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对外贸易业务,曾探访过38个国家和地区。上篇共写37个国家和地区。每到一处,作者细心观察,有感而发,或介绍、记实,或评论、联想,以游记形式记下各地最令人深刻难忘之处。加拿大是作者学习进修和经常访问之地,在下篇“走进枫叶之国”中,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对该国的吃穿物价、房地产业、汽车交通等读者关心的话题做了较为深入的介绍。 本书作者唐信璋。
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