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真实记录灵性探索的自然经典,一段远离世俗探寻意义的生命旅程。 1973年,彼得·马修森和野生动物学家乔治·夏勒前往尼泊尔研究喜马拉雅蓝羊,还想一窥稀有、美丽的雪豹。对于研究禅宗佛教的马修森而言,这也是一场灵性的探索。任何行程对旅者的人生都是一场试炼,这一回尤其重要。书中除了描述他们艰深困顿的跋涉,以及细致的动物观察外,也充满他在灵性上的探索所悟出的警言智语。《雪豹》一书,将叙事者和他的世界展露无遗,对这场“心灵朝圣之旅”作出最灿烂动人的描述。
汪老散文的所有优点在他的游记文字中都有体现,尤其是因为游记都有一个个具体的地点,都有风景、人、物,而且有文化遗存,更是让汪老的文化积累有落脚点,他的优长就更得到发挥。总的感觉,这些游记历史感与时代感紧密相融,时空穿越无碍,雅文化与民俗知识的长期积淀相互激发在这里得到并呈,有意的考证、追忆与无意的比较、联想,既有严肃庄重,又有天真浪漫,生动而诙谐,总之是浑然一体,活色生香,丰腴适度,密度适中,可谓是色、香、味俱佳的盛宴,这样的文字在当代确为稀见少有。说到山水游记,我想起古人讲的禅宗的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我觉得汪老简直是把这三境界打通融合于游记文字的书写中,所以才那么空灵,又那么实在。让我们既有审美的享受,又得知识的汲取,还
四月的樱花,七月的白桃,十月的初雪;东京的银座小巷,京都的南禅寺,北海道的露天风吕:向岛的河豚全宴,关西的三和牛料理,函馆的鱿鱼大餐:跟随蔡澜先生享受日本美食之旅的盛宴。 您可以由淡变浓、渐入佳境的启程;也可以选择由浓转淡的旅途,像人生那样。
1793年英国派遣以马戛尔尼为首的庞大使团出使中国。使者们满怀热忱从英国出发,期望在北京与清廷达成贸易协定,并在京设立领馆。然而,在一堵封闭的墙面前,英使碰了钉子,一无所得,铩羽而归。尽管这样,使者们毕竟有幸进人这个对他们来说仍然神秘的大帝国,得以亲身观察它的方方面面,所以,上起大使、副使本人,下至使团成员,几乎都留下了出使日记、行纪等,记录这次出使过程和对中国的观感,数量之多,就一次出使而言,历史上是罕见的。
一个人进入罗布泊,他走了很远的路,一直穿过了罗布泊,在他的心里,绘出了一条路线,在那条路线上,一个庞大的湖泊干枯的过程,仅仅是岁月的记忆。对于他,罗布泊是一座盐碱的宫殿,它周围的环境,是山川、沙漠和戈壁的宫殿。 一百公里的戈壁、一百公里的沙漠、一百公里的山谷、数百公里的盐碱滩,在每一段的行程中,戈壁是戈壁,沙漠是沙漠,山谷是山谷,盐碱滩还是靛碱滩,风景在过渡,过渡的过程中,风景的元素,其秩序、色彩没有丝毫的变化。 这与平原上的情况大不一样:各类的庄稼、各色的树、个性的房子……习惯的那种观察世界的方法,用不上了。速度因为一成不变的景观而缓慢,时间也仿佛凝滞。其实在这样的环境根本不需要时间和速度。此岸和彼岸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