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底,我们出版了《特色小镇孵化器》一书。当时探索的核心思路,是寻找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时隔一年,十九大报告把我们的理念和思维带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视角和人文的发展境界。对于特色小(城)镇,我们需要重新审视!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如何推进不平衡不充分区域的发展,来满足这些区域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并利用这一发展,满足全体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成为今天*重大的主题! 寻着这一思路,我们必须站在乡镇与农村这一更宏大的区域结构上.追溯中国40年来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把握“特色小(城)镇”创建在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的地位与作用。
视阈,是能产生视觉的限度和限度的刺激强度,形成有深度感觉的视景。全产业链视阈是当今时代对中国旅游发展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旅游全产业链已经不仅是个例,而是成为带有普适性的核心竞争力。魏小安、魏诗华所著的《全产业链视阈下的旅游发展》供读者借以观察和展望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未来。
《旅游文化学》从旅行文化的溯源与旅游文化的定位出发,系统全面地展开了对旅游文化与旅游文化学的探讨,从旅游的主体(旅游消费者)、旅游的客体(旅游资源或旅游吸引物)以及旅游的介体(旅游饭店、旅行公司、旅游交通、旅游广告)这三个纬度出发,重点分析阐述了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文化行为的旅游文化的表象与内涵。 本教材可以作为高等学校旅游专业的教材,也可供旅游工作者和爱好者学习参考。
《旅游通论》是作者潜心数年且有感而发的一本理论著作。作者选择了综合研究的方式来写作此书,意在对有待完善的旅游理论架构、诸多莫衷一是的旅游理论观点以及尚未涉及的旅游理论问题系统性地阐述自己的看法。 如何定义一系列的旅游概念,这不仅是个理论问题,而且也是个实践问题,因为对各个旅游概念不同的表述和诠释,表现了立论者对该旅游概念所涉事项不同的理解,而这种理解的差异性向实践层面的延伸,又必然会引发旅游业者不同的工作思路,进而会导致不同的工作结果。 作为一本阐述“旅游基础理论”的学术著作,理应审慎地定义并诠释系列化的旅游概念,并藉此表达作者对各个旅游理论问题的思想观点。基于上述理解,本书共对170个旅游概念给出了久经斟酌的定义,从而形成了一个规模化的旅游基础理论体系。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讲授旅游文化学课程的讲义基础上写成的。其内容主要包括:旅游文化与旅游文化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旅游者消费行为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欣赏;旅游企业文化部分。本书力求结构体系清晰,内容丰富,视野开阔,既注重了理论逻辑分析,又加强了实际应用研究。同时为便于读者学习、理解和掌握,每章后配有阅读材料和思考题。因此,本书可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本、专科本的教学用书,也可供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旅游企业或行业管理人员以及广大旅游爱好者阅读。
《旅游气候学》包括气象学基础、天气学基础、旅游气候、气象要素观测与气候资料整理4项内容。全书图文并茂,共计32万字,紧密结合作者多年来的旅游工作实践,系统阐述了旅游名城、风景名山、森林公园、景观地段的旅游气候资源、小气候特征、气候与旅游的相互影响及其研究方法。 本书作为部旅游气候学专著,突出了科学性、系统性、新颖性等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它可以作为生态旅游、游憩与保护、风景园林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也可供旅游业、林业、自然保护、环境保护、规划设计等科研、教学、生产人员阅读参考。
在可持续发展观念日渐深入人心和大众旅游普遍遭到质疑的时候,旅游向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乡村旅游是我国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兴类型,乡村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本书在广泛借鉴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乡村旅游产生的背景、外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乡村旅游概念、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产品、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乡村旅游规划与开发、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乡村旅游环境保护十个方面较为全面的构建了乡村生态旅游的理论体系,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读者更好的理解乡村旅游的发展理论,也有利于那些成功的经验和方法更好的在乡村地域发挥作用,引导乡村旅游走上健康和可持续的道路。 本书可作为旅游专业(旅游管理、游憩、旅游规划)、农林经济专业本、专科学生教学用书,也可作为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乡村旅
《翻译跨文化旅游研究》以“翻译与跨文化旅游”为主题,从跨文化旅游视角探讨旅游与翻译的关系,讨论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和不同类型旅游文本的翻译等重要而实用的课题。 张潮、吴叔尉的《翻译跨文化旅游研究》共收录31篇论文,结成这本《翻译·跨文化旅游研究》专题文集,与外同行广泛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