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Dennison Nash是批加入旅游研究的人类学者,也是美国旅游人类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本书中的九个章节可分为两部分,部分总述旅游人类学研究中存在的三大主要概念性视角,并对它们作了描述和评论。第二部分则通过批判性分析和一系列个案研究讨论人类学研究和旅游的关系。 作者从应用人类学的角度来解释旅游和人类学。他对一些研究范式、概念性模型和研究目标的评论是很尖锐的。他改进后的特纳派和研究方法、观点提出反对意见。当然,在人们是否有旅游需要和愉悦的旅行对游客的影响等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观点。因而本书对广大读者会具有一定吸引力。 本书文笔流畅、观点鲜明、易于理解,是美国一些大学的必修教材。对旅游的社会文化问题感兴趣的读者也会认为这本书很有价值,值得一读。它确定是一本引人深思、给人启发的书。
本书按照时间的肪络对西方历史上发生的旅游活动及其影响进行了研究、梳理西方旅游发展随文明演进的一般规律,并采用多元化比较的观点,揭示“旅游是文明间的对话”。时间划分为:古典时代——史前至476年罗马帝国来亡;中世纪——476年至1453年东罗马帝国来亡;1453年以后的现代世界,对于各个阶段各种旅游活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整理。在各个阶段,着重突出典型的旅游活动,如希腊人的航海贸易、罗马帝国时期的丝绸贸易及其引发的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本书适合高等院校旅游系师生阅读,也是旅游史研究者的极好参考书。
为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行业标准《星级饭店访查规范》的实施,规范与完善星级饭店访查工作,专家与业内人士编写了本书。该题库的设计编排完全对照访查规范条目,标准中每一个员工应变能力考核点均能对应题库中3~5个特殊情景,检查员实际操作时,只需任意抽取并考察其中一个特殊情景,并参考题库给出的评价标准即可对该考核点的员工应变能力进行评价。这种方法可以限度地避免标准评价的主观性,同时令该标准的具体实施更简单易行。另外,该题库也可作为星级饭店学习访查规范的培训资料,更好地对饭店企业的应急管理、人性化服务、细微化服务进行引导与规范。
《中国地图学史》属于自然科技史范畴,较详细地阐述了中国地图事业与地图学发展的历史和成就。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地图方面对人类社会文明作出的贡献。《中国地图学史》共分三篇23章。篇共7章,阐述从先秦时期至元代中国古代地图与地图学发展的历史,主要是谈从裴秀至朱思本的传统地图与地图学发展的历史轨迹;第二篇共3章,阐述从明代至中华民国时期的中国近代地图与地图学发展的历史,主要是明代郑和航海图以后转变为经纬度投影新法制图的地图与地图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及帝国主义对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进行地图测绘的侵略史;第三篇共13章,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现代地图测绘事业及地图与地图学发展的历史,着重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将若干现代化新科技引入地图与地图学领域的变化和成就。在时代跨度较大的古代和近代地图学史
《标准解读》是新时期的新解读。所以有新意,一是始终强化以人为本,这是旅游标准的突出特点,从消费者出发,从实际需要出发,目的是提升质量,保障旅游者的权益。二是从市场着眼,通过标准,帮助景区树立市场品牌,降低交易成本。三是注重细节,通过点点滴滴的要求,指导实际,明晰要求。书的名字很谦虚,只是解读,实则是指南,是导引。
《中国地图学史》属于自然科技史范畴,较详细地阐述了中国地图事业与地图学发展的历史和成就。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地图方面对人类社会文明作出的贡献。《中国地图学史》共分三篇23章。篇共7章,阐述从先秦时期至元代中国古代地图与地图学发展的历史,主要是谈从裴秀至朱思本的传统地图与地图学发展的历史轨迹;第二篇共3章,阐述从明代至中华民国时期的中国近代地图与地图学发展的历史,主要是明代郑和航海图以后转变为经纬度投影新法制图的地图与地图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及帝国主义对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进行地图测绘的侵略史;第三篇共13章,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现代地图测绘事业及地图与地图学发展的历史,着重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将若干现代化新科技引入地图与地图学领域的变化和成就。在时代跨度较大的古代和近代地图学史
本书按照时间的肪络对西方历史上发生的旅游活动及其影响进行了研究、梳理西方旅游发展随文明演进的一般规律,并采用多元化比较的观点,揭示“旅游是文明间的对话”。时间划分为:古典时代——史前至476年罗马帝国来亡;中世纪——476年至1453年东罗马帝国来亡;1453年以后的现代世界,对于各个阶段各种旅游活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整理。在各个阶段,着重突出典型的旅游活动,如希腊人的航海贸易、罗马帝国时期的丝绸贸易及其引发的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本书适合高等院校旅游系师生阅读,也是旅游史研究者的极好参考书。
本书作者DennisonNash是批加入旅游研究的人类学者,也是美国旅游人类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本书中的九个章节可分为两部分,部分总述旅游人类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概念性视角,并对它们作了描述和评论。第二部分则通过批判性分析和一系列个案研究讨论人类学研究和旅游的关系。作者从应用人类学的角度来解释旅游和人类学。他对一些研究范式、概念性模型和研究目标的评论是很尖锐的。他改进后的特纳派和研究方法、观点提出反对意见。当然,在人们是否有旅游需要和愉悦的旅行对游客的影响等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观点。因而本书对广大读者会具有吸引力。本书文笔流畅、观点鲜明、易于理解,是美国一些大学的必修教材。对旅游的社会文化问题感兴趣的读者也会认为这本书很有价值,值得一读。它确定是一本引人深思、给人启发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