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术》共十章分四部分:、二章从生理上阐明太极拳对促进人体健康和防治疾病的积极意义,并指出医治某些慢性病的特殊疗效;第三、四、五章是叙述练习太极拳的基本要领,使能正确地有效地进行锻炼;第六、七、八章是练习杨式太极拳的详细图解,作用图解,推手图解。旨在深入挖掘锻炼经验、用劲要点和技击方法。第九、十章是概述太极拳各流派的演变、发展及其有关资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影印的郝和藏本、李亦畲手抄王宗岳《太极拳论》的珍本及明万历版《三才图会》中的《拳法图》三十二势,都是非常宝贵的太极拳史料。本书由我国蜚声中外的太极拳专家顾留馨先生著。
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禄禅(1799~1872)及其子杨健侯(1839~1917)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由于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它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式太极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学者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当调整运动量。因此,它既适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又适用于体弱者作为疗病和的手段。 编写《杨式太极拳》的目的在于继承传统套路,并不以技击为主,所以只在动作方面作为详细的说明,对于技击作用则从略。在动作要
本书首次曝光吴图南老先生珍藏一生的清古谱《太极功》,为太极拳正本清源,寻根觅祖。在本书中,马有清亲自示范了吴图南口传心授的太极拳法,从此,太极拳正宗大白于天下,人人皆可修炼。太极拳源远流长,其中各位先师造诣极深,本书也特别收录先师们的成就,以弘扬中化国术太极拳。
本书由一代武术大师杨健侯的再传弟子,原辽宁省太极拳队教练,辽宁省太极拳协会顾问胡学智老先生首度正式公开。很少有人了解,杨健侯太极拳其实是迥异于世人熟悉的杨澄甫太极拳的。胡学智老先生自幼年起从其父胡星斋老人(已故)学练教太极拳几十年至今,深得杨健侯太极拳真传。门下弟子,学生无数,硕果累累。今胡学智先生已经接近耄耋之年,虽然身体依然康健,完全不似70几岁的老人,依然热心指导太极爱好者,但是考虑的中华传统文化杨健侯太极拳一直小范围流传民间而不被世人熟悉,深以为憾,因此,特集多年来所学、所思、所悟,合编为此书正式出版。假若有爱太极者、有缘者得此之,习之,则欣慰矣!
写这本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八卦掌这一运动更为逢勃发展,发扬光大,增进人民的健康,振兴中华。同时也为了纪念八卦掌在北京的创始人董海川先生和梁振薄先生。因此,毫不保留地将作者六十多年锻炼八卦掌的经验写出来。介绍给爱好八卦掌的同志们,做个抛砖引玉的尝试。通过八卦掌锻炼使人们达到还精补脑,社病延年,健康长寿,更好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贡献。
本书详尽地介绍了陈式太极拳宗师陈发科、洪均生及再传弟子蒋家骏三代人对陈式太极拳研习、继承和发扬光大的感人故事。作者通过谈话和笔录的形式,真实地再现了陈、洪拳师的精湛拳艺和对拳法、理法的精辟论述,表现了崇高的武德,也是作者追随先师学习研究太极拳的真实写照。《太极拳师门对话录:太极宗师洪均生言传身教原始记录》首次公开了陈、洪练拳习武的珍贵图片,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全书语言生动、通俗易懂,是太极拳爱好者难得的参考书。
太极拳是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孕育、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拳术,在我国有着广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太极拳的修身养性、强身健体和祛病延年的功效,吸引了千千万万的爱好者,并通过习练而从中获益。 在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快节奏生活中,太极拳运动更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它有利于练习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自信,增进进健康,缓解各种压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为此,我社特邀目前太极拳六大门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和传人编写了这套简化太极拳十三式丛书。本着简便、易行、有效的原则,这套丛书在保持了传统套路的练习方法和练功要求的基础上,对传统套路的练习方法和练功要求的基础上,对传统套路顺序的安排进行了精心选编,选取了传统套路中有代表性的动作,既合理科学,又简便易学,并缩
太极拳并非单纯的运动或技术,它有自身传承的历史,与中国文化精髓本为一体,且须存乎其人。“平生之志,不在仕途,不务工商,不做打手,不图侠名,只为继绝学而已。”(孙存周语)这其实也是诸多前辈大家共同的人生写照。拳如其人,自然不该将“人”隐去,而当在历史时光的脉络中了解传承流变的具体情形。 至今没有较大争议的太极拳的历史,仅乾嘉以来二百余年,季培刚所著的《太极往事:晚清以来太极拳的传承系谱(修订本)》便是对晚清以来太极拳各家派传递脉络与承接状况的首次全方位细致梳理。通过《太极往事:晚清以来太极拳的传承系谱(修订本)》,可以全面了解太极拳的传承状况。至于更多内容,则需透过纸面去看。
本书采用语录体,旨在通过专题语录,重点深入发掘汪永泉授拳的重要拳论和功法。本书编排力求突出汪永泉授拳的指导思想:杨式太极拳属内家拳,注重内功——神、意、气的修炼。把关于武德的语录排在首位,体现武德为先的思想。
务过农,当过兵,做过工,当过劳模,当过领导,这丰富的工作经历,相对于作者在武术上的探索实践所取得的业绩,就几乎使人们忘去了前面的光环。是的,中国传统武术的妙谛历来是人们可望不可及的天梯,因此才有文学作品中对所谓“武穆遗书”、“九阳真经”的绘声绘色的描述。其实,武术妙谛是朴素无华的,曾被披上了层层神秘的面纱。武术走向世界,先要解放自己。行八卦运太极,请看内家拳高手妙解玄机。 本书作者师承八卦掌名家李子鸣和太极大师王培生,得名师口传心授,经过数十年的勤学苦练,自身武艺精湛,对太极拳和八卦掌的拳论、拳谱和歌诀颇多研究。本书是作者总结练功体会和实践经验后,对武林前辈留下的拳论拳谱等进行了新的解读,对练习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为陈氏太极拳正宗规范读本。 书中收录有:太极拳的渊源与发展,陈氏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基本动作的训练方法,陈氏太极拳十九势、三十八势、老架一路、老架二路、新架一路,陈氏太极单刀、单剑等套路的分解动作,太极拳名家简介、陈氏太极拳传说故事等。 书中所用动作图片全由陈小旺大师示范完成,一招一势详细分解文字说明简洁明了,要点、难点的分析与传授独到、精辟。
杨氏37太极拳套路是1997年春上开始构思创编的。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武术文化遗产,它丰富的辩证四维思想,奇特的强身健体功效,优美的人体运动运律已被世人共知,在社会上也利到广泛的推广和民展。杨氏太极拳是众多的术极流派中的拳种之一。它的创史人是杨露禅,距今已近两千年历史,他的儿子杨班候,杨建候和其孙杨少候,杨澄甫各代宗师相继为太极拳在中国武术中的地位以及开拓和发展做出了跨时代的巨大贡献。 特别是杨澄甫宗师,他集祖辈三代的经验,所研制定形的八十五式太极拳已成为当代乃至今后各代传人继承杨氏太极拳的典范,它的运动特点和风格是招法清楚,动作规整,速度均匀,圆活连贯,虚实分明,柔和舒展,演练起来在舒柔中显示形象,在宁静中体现大气迫,因此,上述这些特点再加上容易学习,杨氏太极拳就成为老少皆宜和全
八卦掌是以掌法和走转为主的拳术,是内家拳法之一。练习八卦掌时要求舌抵上腭,提肛溜臀,气沉丹田,不仅要外练身手足,而且要内练习意气力。练好八卦掌不仅可以自卫,而且还能祛病强身,延年益寿。 本书介绍了八卦掌的源流和发展、八卦掌的健身作用、八卦掌的风格和技击特点以及八卦掌的练习方法与步骤。八卦掌的套路有八卦趟泥步、基础八掌、八大掌、八卦游身连环掌和八卦掌养生功、操手等。八大掌是八卦掌的核心套路,是八卦掌最主要的功法,可以说是八卦掌的母掌。本书中介绍的八大掌是程延华的侄子程有功、程有生及其次子程有信和骆兴武老师传下来的,保持了八卦掌的原貌,可谓正宗真传,故本书名为《八卦掌正宗真传》。 虽然我们全力著写此书,但书中难免会有不妥之处,希望广大武术爱好者批评和指正,让我们共同提高,
作者傅声远,敦厚稳重、朴实无华、虚怀若谷,太极拳造诣颇深,在外武术界享有崇高威望,其拳架纯正,沉稳中带有轻灵,拳、剑、刀、杆(枪)、推手无靡不精。《嫡传杨家太极拳——精练28式》中图照分别摄于2003年和2006年,图照清晰,架式纯正,动作规范,详解拳理拳法,通俗易懂,是一部难得的传统杨氏太极拳资料,堪称当今学习杨氏太极拳之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