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一起于2009年12月在湖南长沙召开了“中国不同经济区域环境污染特征比较分析研讨会”,会议收到了很多论文,通过编委会认真筛选,选出能体现我国不同经济区域环境污染特点的论文,按典型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特征理论、区域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与应用、典型区域污染案例研究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汇总整理出版,探讨中国典型经济区域环境污染的特点。希望《中国典型区域经济状况与环境污染特征分析研究》的出版能为中国分区控制、分类管理、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管理提供依据,也能为我国广大环保工作者的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新型产业分工--重塑区域发展格局》编著者李靖。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这一问题不但源于最初的自然地理差异,更因不同时期的地区发展战略得以强化。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些区域凭借区位条件、产业基础等优势,得到发展,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是寻求哪个或哪些区域脱颖而出,而是整个国家的均衡发展。要实现区域共同发展,必须打破现有以竞争为主导的区域发展模式,根据地区比较优势,引导建立新型产业分工,在有序分工的基础上促进区域功能专业化,并通过跨区域沟通与协作,最终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
正确认识和处理京津关系,促进京津合作,是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振兴环渤海的关键和前提,对于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以国务院对京津两市功能新定位为时代背景,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借鉴、比较与对策等多个层面,探讨和研究了京津合作发展的理论依据、历史进程、定位影响、发展趋势、现实基础、合作途径和协调机制,并分别对京津金融合作、京津制造业及高技术产业合作、京津物流产业合作、京津旅游合作、京津城市空间布局及产业分布、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对京津一体化发展的影响等进行了专题研究。 京津之间不仅在发展条件上具有差异性、产业结构具有错位性、城市功能具有互补性,而且城市发展具有不同阶段性、辐射范围具有不同层次性。这些多层面的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和强化了二者的互补性,是两市实现长短互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以我国现有各类建制市为单位设卷,既记述每座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又从城市功能定位、经济发展,以及城市规划、管理、公共设施、建筑、交通、服务、教育、文化、环境、历史遗产保护等角度总结经验教训,展望发展远景。每卷书的内容大致由这座城市的历史尤其是当代历史的回顾、城市建设中的问题研究,以及城市未来发展的展望等三大部分组成。它既不同于已有的当代地方简史,也不同于城市问题的研究报告,更不是学者个人的学术专著,而是在城市领导机关的主持或支持下,以学术研究为基础,既是面向城市决策者、建设者、管理者、研究者的性的科研成果,又是面向广大读者的科学性、普及性读物,是史论结合、篇幅适度、图文并茂、规格统一、装帧精美的系列图书。它不仅可以作为研究城市问题、查询城市信息的参考
《青海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以青海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围绕优势产业与特色经济发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藏区社会差异、农牧民增收、生态补偿以及新农村建设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事关青海民族地区,是藏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综合运用经济学、统计学、生态学等学科理论及研究方法,剖析问题本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学术性、实用性、资料性于一体,对青海民族地区,是藏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本书将东北三省作为一个区域整体,对东北三省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建设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对东北三省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经验进行了提取,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对东北三省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书中分为总报告、经济篇、社会篇、专题篇、合作开放篇和综合篇6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