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普鲁编著的《亚洲的地中海:13-21世纪中国日本东南亚商埠与贸易圈》这本透彻的专著,出色地综合了新兴的全球环境下的东西方海洋世界。弗朗索瓦·吉普鲁教授将自己关于全球海洋的历史研究与关于亚洲的区域经济研究相结合。他还富有想象力地创造了”东亚经济走廊”这一地理概念,特指海参崴至新加坡之间的海洋区域,包括中国、日本和东南亚,从而将海洋与沿海港口城市之间的历史交互进行了整合。作者开启了从全球视角考察亚洲的新开端,同时,也提醒我们注意东西方之间无法比拟的联系。引人入胜地分析了21世纪之初东南亚新兴强大跨国经济区域的迅速崛起。本书利用广泛的多学科史料与现代资料,通过回顾1 6世纪晚期以环地中海和波罗的港口为中心的同类进程,系统地探索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解释和理解现代版经济全球化的方式、原因和途径。
本教材首次提出完整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区际非均衡力以及循环累积因果律;市场开放度强化要素流动性;经济增长方式选择和结构优化的内生化;产业份额决定国民收入地区分配;二元结构与城乡联系。
改革开放是深圳的永恒话题,而当下探讨的改革开放,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全市上下隆重迎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这个历史节点上,回顾深圳改革开放历程,总结深圳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研究深圳改革开放的未来走向,无疑是为深圳的改革开放增添新力量的契机。为此,深圳社科理论界着力推出了《深圳改革开放研究丛书》,包括综合、经济、社会、文化四类,既有宏观总揽,也有个案分析,既有理论阐述,也有实践探求,是总结深圳30年改革开放历史经验、探索深圳未来发展的研究成果,也是了解和探讨特区改革发展的重要工具书。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民营企业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县域经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实务与政策研究、秦巴连片特困地区的启示、定性分析与定量观测、民营企业的发展路径、以陕西民营企业为例等。
一直以来,日本都以“制造业大国”自居,但本书作者野口悠纪雄却认为,制造业立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日本经济停滞不前的罪魁祸首。日本如果与新兴国家开展价格竞争,将导致旧产业复活,新产业无法登上舞台,那么,日本经济将岌岌可危。面对巨额的贸易赤字,日本应做的不是依靠日元贬值来增加出口,而是必须改变以往的制造业立国模式,确立以“人才开国”“富人模式”为目标的新兴成长模式。事实上,作者认为日元升值会给日本经济带来巨大利益。
本书话题包括: 比特币和区块链的概念、特征和功能 用区块链自动追踪所有数字化行为 创造一个去中心化的数字信息库用以核实身份 更低成本更高效地提供传统上由国家层面提供的服务的可能性 科学领域的区块链:更好地利用数据挖掘网络 个人健康记录储存,包括获得个人自有的基因组数据 在区块链上供公开查阅的学术著作出版 我们应该把区块链当成类似互联网的事物──一种综合的信息技术其中包含多种层面的应用如:资产登记、编写清单、价值交换,涉及金融、经济、货币的各个领域,象硬资产(有形财产、住宅、汽车);以及无形资产(选票、创意、信誉、意向、健康数据、信息等)。 但是,区块链的概念远不止如此:它是任何事物所有量子数据(指离散单位)呈现、评估和传递的一种新型组织范例,而且也有可能使人类活动的协同达到
本书较系统地阐述了制定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基本原理、内容和方法。本书是一本理论较为系统、逻辑较为严密、对实践有巨大指导作用的区域战略与规划的专著。
如果说,21世纪的全球竞争,在于综合国力的竞争,那么,决定我们综合国力的关键环节,在于农业。农业稳,则中国稳;农业强,则中国强。 因此,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业的强盛,就没有中国的强盛。 而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重要载体,在于县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壮大。 本书向你讲术一个县域的全面解决之道。
这次结集了21篇论文,内容大概可以分为五个方面:徵州宗族、徵州商人、徵州文化、徵州社会、徵州人物。其实将它们这样划分也是十分勉强的,徵州社会是一个整体,宗族、商人、文化、社会、人物都是你中有我不可分割的,只是每篇文章各有侧重罢了。关于文章的内容无须我再赘述,这里仅想结合多年的研究心得,谈谈对徵州学的一点看法。徵州学是以徵州区域社会整体历史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
黄羊镇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历史文化传承。近年来,黄羊镇根据自身特点,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以实现节水高效。同时,确立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促农,城乡一体”的经济发展思路,借助于黄羊工业园区大力推进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的发展,实现了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黄羊镇还发挥科教优势,积极促进科教进步,从而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积蓄了能量。
房地产是如此的重要,而又如此的广受争议。它是财富的象征、经济周期之母、金融危机的策源地、大类资产配置的核心,同时它关系民生福祉、社会稳定、实体经济竞争力。对于如此重要的问题,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于房价、泡沫风险、人口流动、城市规划、大城市病、长效机制等存在广泛的争论、分歧乃至误解。 本书是作者过去十年研究的一个总结,对关于房地产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了长期认真的研究、推敲和琢磨,以期能够经得起时代的检验。书中采用广泛的国际视野、丰富的历史资料、扎实的数据逻辑,试图寻找那些争论和误解背后的真相以及事实,并建立分析房地产周期的逻辑框架,以期既能很好地解释过去,又能可靠地推演未来。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理论分析为基础,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统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在遵循对现实问题的困惑、寻求理论帮助、探求问题症结、努力解决问题的思路下展开。全书共10章。包括绪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我国区域发展实践、区域协调发展内涵、区域协调发展与区划调整、区域协调发展与区域竞争力、区域协调发展与政府绩效评估、区域协调发展与转移支付体系、区域发展水平测评、区域发展规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考等内容。
本书是由王正毅教授、迈尔斯·卡勒(Miles Kahler)教授和高木诚一郎教授在美国亚洲国际问题研究促进会(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Asia,PISA)框架下联合主持的国际合作项目“国际政治经济学与亚太地区主义”(1995-2000年)的最终成果。全书共分五部分:亚洲区域化:历史与比较的视角;亚洲区域化与制度建设;亚洲区域化与安全合作;亚洲区域化与经济增长;亚洲区域化的理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