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在2021年10月18日的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做大做强数字经济。” 本书全景式地描述了区块链对各行各业的潜在影响与改变,结合产业区块链应用落地案例,比如产业区块链在金融、智慧城市领域、大消费领域、媒体、通信等领域的典型案例,阐述了产业区块链行业的现状,深入浅出地回答了区块链是什么,区块链的现状以及区块链的应用等问题。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对数字经济背景下产业区块链的落地和赋能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解读,是一本很好地学习区块链知识的科普读物。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也是最大潜力板。2023 年 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强调,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广东要下功夫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广东省随后提
汽车产业将迎来 零碳出行 时代,如果不能顺应这场价值创新的潮流,就无法在今后的时代生存下去。本书以减少碳排放为主题,以汽车产业为着眼点,讲述了世界各地碳减排的举措。作者解读了脱碳政策的制定目的,阐述了脱碳、碳中和理念的含义、目的、方法,介绍了多个zm企业的减排动向,并探索如何在当前形势下化危机为商机,给日本汽车产业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发展建议。同时,对于我国的车企、相关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的从业者、决策者和研究者来说,本书也是掌握当下政策、寻找未来突破口的实用指南。
本书全面、系统、客观地纪录了党领导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山东实践,忠实纪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省推进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节点、重要文件、重要会议、典型人物、重大事件等,生动展现了山东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辉煌历程和突出成就。 该书入选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十四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图书出版后,登上央视《新闻联播》,由《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等媒体倾情。
本书基于作者20多年的信息技术行业的工作经验、丰富的区块链企业投资经验,通过跟踪和研究行业发展,以及参与行业研讨会和拜访企业等方式,结合全球区块链的关键核心应用案例,深入浅出地从区块链对人们的影响切入,以人们深切体会的变化和体验为基础,为读者普及了区块链技术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方式,以及社会结构产生的影响等。此外,作者预测了未来区块链技术可以开拓的商业场景和机会,以让人们更好地适应世界的变化。
城乡,在传统观念上是因业而分、依业而居的两个区域。过去的城乡,仿佛是界限分明的两个世界。乡村离城市似乎很遥远,它更多的是作为符号存留在城里人的记忆中,是偏僻、落后的代名词。 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正在打破城乡的界限,推动着城乡的嬗变。 寻找“北京最美的乡村”宣传评选活动便是一个鲜明的例证。活动连续开展四年来,每年都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人次的市民参与评选和体验,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今日乡村之巨变。 我们欣喜地看到,改革开放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催生了一大批美丽乡村,它们以“生产美、生活美、环境美、人文美”的新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构成城乡互动互融、共建共享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农村既是过去,更是未来。相信,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新型的城乡关系将加快构筑。现代京郊、美丽乡村将会与城市
"湖北汉江流域综合开发研究"是2009~!省政府确立的一项重大调研课题。2008年以来,吴邦国委员长、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等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亲自关心汉江流域综合开发工作,罗清泉书记提出了汉江流域综合开发的总体构想,李鸿忠省长率省直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沿汉江进行考察调研,明确了汉江流域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并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作出部署。李宪生常务副省长批示先由省政府研究室提出研究报告,再由省发改委编制规划。2009年3月,由省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牵头,联合省直10个部门、沿江8市有关同志和专家,成立课题组,启动课题研究。经过半年的调查研究,形成了14个专题报告和1个综合报告。
本书在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基础上,从区域经济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的“二重开放”视角切入,探讨了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实证检验了在中国现实情况下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升级的作用,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区域产业升级提出了政策建议。总体来说,本书从“产业集聚—要素积累—产业升级”这一角度对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对我国区域层面的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书是中日两国学者的合作之作。它通过“对话”的形式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特别是东亚经济的影响,在展望后危机时代东亚经济发展的同时,着重探讨了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发展前景以及在此过程中人民币与日元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本书按照“国际货币体系与东亚——亚洲面临的国际环境”、“日元国际化与东亚”、“人民币国际化与东亚”和“亚洲货币合作的现状与未来——中日两国的合作之路”四个问题的顺序,以中日各一名学者做专题论述的方式,充分地展开讨论。这也正是本书以“中日学者的对话”为副标题的缘由。这其中,之所以将“日元国际化”问题置于“人民币国际化”之前,主要是考虑到日元国际化早于人民币国际化近20年的时间且积累了许多经验与教训。
本书所收文章是俄罗斯学者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新经济政策的研究成果,其内容主要侧重于政治探讨和史实考证,作者从不同角度所提供的丰富史料,向我们较详细地展示了当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基本状况。其中涉及的主要问题包括:列宁如何判断当时的形势及其新经济政策的构想;他怎样提出:“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 根本改变了”;党内对这一问题的争论情况;新经济政策时期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国家与市场的关系;苏联农村的发展道路;新经济政策终止的原因,等等。 为了全面真产地把俄罗斯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原原本本地介绍给中国读者,我们不加删节地将不同观点的文章完整地译出,以供读者全面了解并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
吉普鲁编著的《亚洲的地中海:13-21世纪中国日本东南亚商埠与贸易圈》这本透彻的专著,出色地综合了新兴的全球环境下的东西方海洋世界。弗朗索瓦·吉普鲁教授将自己关于全球海洋的历史研究与关于亚洲的区域经济研究相结合。他还富有想象力地创造了”东亚经济走廊”这一地理概念,特指海参崴至新加坡之间的海洋区域,包括中国、日本和东南亚,从而将海洋与沿海港口城市之间的历史交互进行了整合。作者开启了从全球视角考察亚洲的新开端,同时,也提醒我们注意东西方之间无法比拟的联系。引人入胜地分析了21世纪之初东南亚新兴强大跨国经济区域的迅速崛起。本书利用广泛的多学科史料与现代资料,通过回顾1 6世纪晚期以环地中海和波罗的港口为中心的同类进程,系统地探索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解释和理解现代版经济全球化的方式、原因和途径。
本书在梳理现有研究文献和成果的基础上,吸收现有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结合循环经济本身的区域性特点,从产业链的视角出发分析区域循环经济参与主体的利益关系,探索区域循环经济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共享机制,以期为企业和政府建立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利润分配方面提供参考。
本书从产业组织和创新区位的分析出发,追溯了产业集群理论和政策研究的本源;从技术变化和全球竞争的视角,论述了集群政策的目标、内涵和行动的要义。书中提供了多个案例,剖析了创新集群的经验以及非创新集群的困境和升级途径。全书文句精炼,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协调区域发展:30年区域政策与发展回顾》是集体研究的成果。报告的总体框架、基本思路、各章节的结构,是在项目组成员多次讨论的基础上确定的。张军扩、侯永志、高世楫负责设计项目总体框架,确立研究的总体思路。各章作者按照项目研究的总体要求,在项目负责人的指导下,撰写课题报告,并对相关章节的质量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