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世纪里,各个城市蜂起争雄。如何避免盲目发展,如何在未来竞争中实现新的飞跃,于是成了各个城市和区域最为关心的话题。上海的发展潜藏着怎样的危机?北京到底需要拆分还是合并?珠江三角洲的边地如何实现腾飞?思考这些疑问的过程就是探索中国各类型城市和区域发展之路的过程。 罗天昊编著的《大国诸城》从类型着手,研究了全国几大富有代表性的城市及区域的发展之路,剖析了其各自发展的短板和可取之处,《大国诸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肯的建言,由此为中国的城市和区域发展提供最为全面的建设智慧。
县域特色产业是河北经济的一个重要板块,是河北的一大特色和一大优势。《掘金燕赵——河北100个县域特色产业资源大整合》是作者结合工作实践,经过近两年的实地调研和搜集整理工作,将全省主要县域特色产业基地进行较全面、系统的记述和分析,对每个基地按照从历史渊源到现时状况,从发展过程到地位和影响,从存在问题到整合举措这样的基本格式进行谋篇布局,共收集100个特色产业基地。 《掘金燕赵——河北100个县域特色产业资源大整合》适合关心和致力于河北县域特色产业的读者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昆山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开放的历史性机遇,通过发挥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走出了一条以发展开放型经济为主要特色的“昆山之路”,实现了经济的腾飞。。《昆山产业转型升级之路》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分工演变规律及其新特点,以产业国际转移和产品内分工为切入点,剖析昆山经济发展阶段及各种约束因素对昆山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机理,探索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优化路径,从而厘清昆山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存在的主要障碍因素,提出推动昆山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新浦东的成立和中央给予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战略定位,为浦东新区未来产业的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浦东未来的产业发展模式、产业组织形态、产业政策选择等均应以此为大背景做前瞻性的研究和规划。同时这种研究和规划不能离开对原有产业发展模式与路径、产业组织形态、产业政策体系构成等历史基础条件。因此,本书将以浦东产业发展的历史变迁为研究基础,结合产业经济学的分析手段对浦东新区20年产业发展的进程进行系统研究,为未来产业发展规划提供实证研究基础。
不动产物权是国计民生的基本权利,不动产登记制度则是不动产物权取得以及消灭的基本公示方式,在各种交易情形下,不动产物权的各种变化,都要以登记作为必要条件。因此,中国物权法规定了不动产登记制度,将其作为物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法传统也重视不动产登记,民众对该项制度的重要性也很了解。但是我国法学界比较深刻系统地探讨不动产登记制度的作品还是很少的。这显然无法适应我国不动产法制的理论与实践的需要。因此,雷秋玉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选择不动产登记法作为研究的方向,尤其是以法理比较成熟、实践经验验丰富的我国台湾地区不动产登记法作为博士论文研究选题,我以为对于我国大陆地区的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发展完善意义显著。
本书探讨总结了区域产业规划的内容体系,从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空间、发展时序、产业生态与产业政策六方面系统梳理了区域产业规划的理论体系,从研究程序与规划方法两方面介绍了区域产业规划的方法体系,并结合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案例,深入剖析了区域产业发展研究和规划编制的理论与方法、步骤与流程,试图提出破解区域产业规划编制难题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三峡工程与长江上游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委托研究的重大项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理论和东中西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逐步缩小地区差距研究》的子课题之一。内容不仅与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本枢纽工程的建设有直接的关系,而且同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决策精神和具体要求是一致的,还涉及相关的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我认真地阅读着手中厚实的书稿,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不由得想起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里的那句名言: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 本书的作者都是或者曾经是全国性媒体常驻浙江的新闻工作者,他们用自己的视角,记录了浙江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为浙江和浙江人留下了一部完整而有震撼力的传记。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存在决定意识。浙江30年来发生了太多的大事,出现了太多的人物,改革开放让浙江这个“既少政策关爱,更缺资源”的经济小省“一有阳光就灿烂,一有雨露就发芽”,逐步后来居上。草根文化、小狗经济、藤瓜模式、胆剑精神等浙江本土发育的理念融入时代前进的脉搏,演绎成了浙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惊涛巨潮。记者们从浙江出现的种种事件和人物中看见了中国改革的轨迹,他们身居其中又居高临下,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