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小省造就经济大省,以浙商为代表的现代商帮,创造了浙江经济的奇迹,开启了全国民营经济的先河。浙商是浙江籍商人的简称,指的是出生于浙江区域内的商人群体。浙商似乎天生就是创业经商的天才,更懂得成功创业的诀窍。本书探究了浙商崛起的原因,叙述了浙商创业的历史,分析了浙商成功的案例,从中概括和总结出了浙商善于捕捉商业机会、敢于冒险、诚信为本、崇尚节俭、善于学习、吃苦耐劳、精打细算等二十四个优良的商业品质,揭示了浙商的成功之道。尤其是内涵为 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 的 四千 精神,正是浙商能够开拓进取、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本书分为夜现象、夜理论、夜创新、夜未来、夜拾零五部分内容。夜现象引入市集和庙会,夜理论从城市聚场经济学、高维占位、导演主义设计、爆品建设、前置运营、抖 瘾 营销五个方面展开,夜创新涉及文旅地产、不夜城、乡村振兴美食、特色小镇、文化传承五种业态,夜未来探讨不夜城概念、爆火核心、引流、维持状态等关键问题,夜拾零进一步解读城市聚场经济学的萌芽、解构、主体、衍化。附录部分介绍国外案例,如伦敦、阿姆斯特丹、东京、曼谷,进而开启中国之夜。
本书从中西比较的视野,探索了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历史及当代演变,并以“制内市场”的总体框架来揭示中国的国家和市场的关系。本书提出,“制内市场”是一种在中国的漫长历史中不断演进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中,市场并非自主的、自我调节型的秩序,而是一个以国家为中心的秩序的组成部分,服从于国家治理的规制。具体体现为一个三层市场共存的等级制的结构:底层的自由市场经济,顶层的国家资本,以及介乎两者之间的政府机构和私营企业相互作用的中间地带。作者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全球化,中国国家、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内部平衡不但关系中国自身未来的前景,也可能会对世界各地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智慧应急是新技术条件下风险社会治理的新一轮进化。虽然当前智慧应急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在数据赋能下已然展现出巨大潜能。那么,数据如何赋能智慧应急?如何催生智慧应急信息产品?如何支撑智慧应急决策?为回答这些问题,本书对我国典型城市应急管理实践展开调研,梳理数据赋能智慧应急的重要进展、具体实现路径以及所需解决的问题,厘清数据赋能智慧应急的相关思维、方法和体系,以期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寻找进一步推进我国数据赋能智慧应急的策略方向。
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研究 丛书共七卷,分别有《港口 腹地与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的变迁》《大港变迁:上海外贸埠际转运研究(1864-1930)》《看得见的手:地方政府与近代闽江流域经济变迁》《时局与地域: 全面抗战时期云南的经济开发与经济建设研究》《从城市发展到区域变迁: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体系对经济地理格局影响的研究》《龙头崛起:长江三角洲经济空间格局变迁研究(1843 1942)》《竞争与合作:近代通商口岸常关研究(1854 1931)》,丛书主要探讨了如全球化下近代中国经济地理的早期演化,作为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成长,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近代经济地理的形成与变迁等问题。
本书立足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区域经济联动效应的内涵加以界定,分析中国东北振兴与俄罗斯远东开发联动效应是对区域分工理论和区域合作理论在跨国区域合作开发中的应用视角与结合途径进行探讨,是对传统跨国区域合作原则及模式理论的空间扩展。研究中国东北振兴与俄罗斯远东开发联动效应有益于促进双方合作环境的优化,深化合作领域,拓展合作空间,推动两国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合作质量和效益,为中俄两国的政治友好关系长久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汽车产业将迎来 零碳出行 时代,如果不能顺应这场价值创新的潮流,就无法在今后的时代生存下去。本书以减少碳排放为主题,以汽车产业为着眼点,讲述了世界各地碳减排的举措。作者解读了脱碳政策的制定目的,阐述了脱碳、碳中和理念的含义、目的、方法,介绍了多个zm企业的减排动向,并探索如何在当前形势下化危机为商机,给日本汽车产业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发展建议。同时,对于我国的车企、相关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的从业者、决策者和研究者来说,本书也是掌握当下政策、寻找未来突破口的实用指南。
艺述大湾区 系列年历的*本。本书以年历(时间跨度为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的形式,采用中、英双语进行对照,从商贸历史、鼎盛时期、大宗贸易物品展示及艺术成就等几个方面,图文并茂地呈现了十三行当年的贸易盛况。大量首次被收录书中的十三行博物馆馆藏展品,真实见证了在那个特殊时期所盛行的 中国风 ,系统再现十三行进出口商品中的中国元素。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十三行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全球化,承载了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孕育,也见证了一群因艺术、财富而被世界记住的人......
由吴晓波、陈凌、李建华等著的《2014全球浙商发展报告——国际化发展的浙商》比较全面地回顾了2013—2014年浙商发展,梳理了全球浙商国际化发展的历程和阶段,对浙商境外融资、海外投资、跨国经营做了专题研究,系统阐述了国际化和创新关系。特别地,本报告提供了研发国际化、新创国际企业等主题上的新发现。
在犹如雄鸡一样的中国版图上,内蒙古自治区横跨了近三十个经度,从东北到西北划了一道弧线,正如厚实坚韧的脊梁挺立在中国的北方。正是凭借这种边连两国、横跨三北、毗邻八省的区位优势,内蒙古才具备了开创北上南下、东进西出、内外联动、八面来风的区域协作与国际合作新格局的优越条件。 正是透过内蒙古特殊的地理优势、历史魅力与发展历程,让我们得以重新发现往昔中国、现在中国与未来中国的发展脉络,重新思考大国崛起、中华复兴的战略抉择;重新探寻中国开放发展,携手世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之道。
本书以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为目标,充分调研和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城市能源发展现状、趋势和相互关联,比较研究世界湾区能源转型演进历程,对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能源转型进程中的坐标进行定位,从城市和部门两个维度对粤港澳大湾区中长期能源转型情景进行研究,提出分阶段能源转型的目标、重要任务和政策措施。研究发现,煤炭减量化和提高非化石能源比例是实现用能方式优化的核心;交通和建筑部门是粤港澳大湾区能源转型重要的政策着力点;在能源结构调整、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支撑下,在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能源指标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1128)项目成果。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长期以来一直是制约江苏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本书试图对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特征和原因进行多视角分析,着重分析江苏省区域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差异之间的关系。
作为我国目前综合实力不错、开放程度优选、经济拥有活力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成为国家战略,大湾区时代正式到来之际,如何准确把握大湾区目前的形势和未来前景,抓住即将到来的风口?资历粤港澳问题专家国世平在本书中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如: 相比世界三大品质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将会有怎样的前景? 大湾区城市群如何实现协调发展,发挥各自的优势? 未来将有哪些行业在大湾区规划中受益? 国世平主编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和优选定位》全面阐述了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精髓,详尽解读了大湾区规划为各个城市、行业、企业甚至个人带来的崭新机遇和挑战,是深入了解和正确把握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读本。
2013年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原则,积极、稳妥、扎实地推进城镇化建设,为新型城镇化道路指明了前进方向。全域城市化发展战略是大连落实国家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大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创新载体。大连在实施全域城市化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坚持多中心规划、组团式布局、链条式发展的思路,城乡依托、以工促农、互利互惠、共同繁荣,逐步实现整个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在兵地和谐理念视角下,具体从兵团工业部门竞争力和兵团各师工业产业竞争力两方面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兵团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制约因素和问题所在。
碳市场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价格机制创新。目前全球区域性碳交易市场正不断增加,而与此同时,全球碳市场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难题:*,以欧盟碳交易系统(EUETS)为代表的配额交易系统和以清洁发展机制(CDM)为代表的项目减排交易系统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机制失灵;第二,我国政府从2011年开始推动区域碳交易市场试点工作,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呈现多个市场、多个探索模式并存的发展方式。 本书正是从上述两个问题出发,希望通过系统地研究碳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追踪碳市场的形成过程、特点与发展形态,以期达到分析碳市场的一般运行原理和机制失灵的机理目的,在此基础上,本书梳理了相应的调控手段。此外,基于我国国情,提出旨在有效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完整、清晰的碳金融体系分析框架,并阐明碳金融体系有效运作所高度依赖的制度化
本报告是能源与电力分析年度报告系列之一,对2012年国外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新趋势和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了分析总结。报告分为三大部分:首先,对2012年国外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近期新进展进行了概述;其次,对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印度、南非等重点国家和区域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重要进展和相关事件进行了详细分析;很后,总结了国外电力市场化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5:区域融资与投资环境评价》共分为6章,逐一探讨了区域融资的实质、融资方式和融资结构的范畴等,围绕着区域融资的主体—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展开讨论。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着眼于区域融资理论与实践问题,重点探讨了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融资行为及其效应。其逻辑脉络是:在初步阐述了区域融资的实质、融资方式和融资结构的范畴后,围绕着区域融资的主体——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展开讨论。下篇重点探讨对投资环境如何分析、评价,介绍了投资环境的产生背景,评价了一般方法等,并在借鉴国外投资环境建设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投资环境的改善措施。
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和愿景,对国内疫情后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和长期低碳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进程都将发挥重要指引作用,具有非常现实和重要的意义。就国内而言,推进目标导向下紧迫的低碳转型,成为国家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意味着我国更加坚定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产业转型和升级,走上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路径,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现代化大国核心竞争力。从国际上来看,这也将提振各方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和行动意愿,引领全球实现绿色、低碳复苏,引领全球经济技术变革的方向,展现对全球环境治理的大国担当,对保护地球生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行动具有非常现实和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