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总有一种追求,黄正林同志多年一直致力于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发表论文20余篇。今年,正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他结集了17篇已发表的论文,取名为《陕甘宁边区乡村经济与社会》。书中的论文分为三个部分:部分3篇论文是关于陕甘宁边区经济立法的研究;第二部分9篇论文是关于陕甘宁边区经济的研究;第三部分5篇论文是关于陕甘宁边区社会的研究。 资料扎实是正林做研究的一个特点。知识来自勤奋,据我所知,他先后多次来到北京、西安、延安以及当地的出版社、书店、图书馆、档案馆购买、查阅、复印资料,甚至不惜重金购买边区时期出版的报刊的影印本,耗时数年,收集了大量的陕甘宁边区史的资料,为他的研究奠定了资料基础。严谨的学者在写作过程中,总是以翔实的资料作为基石,这是治学的根本态度。正林同
本书选择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农牧经济文化类型过渡和交汇地带的甘肃省甘南州临潭县回族商业群体为案例,运用经济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个案研究,试图从小社会实现窥视大社会的可能。
《中国崛起不可承受之错》,中国问题专家、高层智囊大声疾呼,警惕颠覆性错误,秉笔直书,向顽瘴痼疾开刀。 国家主席习近平近年来多次强调, “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如果出现颠覆性的错误,那么少则改革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多则已有的改革成果会付之东流。 因此,在中国崛起过程中,“在哪些领域存在犯颠覆性错误的可能性?”这一问题就成为关键。我们必须研究和回答这个问题,对那些可能的颠覆性错误有足够的认识,并且加以深入研究,才能预先加以足够的防范。更为重要的是,很多可能犯颠覆性错误的领域,正是国家制度建设的薄弱环节,也正是制度建设能够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 在《中国崛起不可承受之错》中,中国问题专家郑永年和杨丽君,界定了可能出现颠覆性错
本书在外关于社会资本的理论和经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尝试提出了一个结构清晰的,多维度、多条目的,中国本土化的社会资本综合指标体系。书中主要数据来自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the Research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hina)在2008年实施的大型概率抽样调查项目“公民文化与和谐社会”。研究结果再一次证明了社会资本对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本书为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获奖论文的结集,共收入共收入3篇领导讲话、5篇一等奖论文、13篇二等奖论文,分别是从环境社会学青年论坛、城乡社会发展研究论坛、文化社会学分论坛、政治社会学分论坛、老龄社会学论坛、农村社会学论坛、青年博士论坛等众多的论坛中评选出来的,内容涉及民营企业环保投入、医患间非正式“交易”、互联网技术影响下的O2O家政业用工模式、家庭农场雇佣合约的结构及其治理等,其共同特点是,都是实证研究,面向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写作规范,研究有的深度。对于推动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进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报告引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全球金融稳定图(GFSM)方法论,选择外部传染风险、宏观经济风险、货币和金融条件、风险偏好、市场和流动性风险以及信贷风险六组指标,全面构建了识别描绘和量化评估中国金融风险的体系和模型——中国金融稳定图(CFSM)。本期报告内容包括2016-2017中国金融稳定概览、债市控风险与金融去杠杆、房地产市场“泡沫”与应对、管理汇率预期和跨境资本流动,以及外部经济和金融风险、去杠杆如何影响金融稳定、构建中国金融周期指数三个附录。本研究报告自2010年发布以来已连续出版8部,旨在对外金融风险现状、趋势演变及各类金融风险隐患保持密切关注,通过系列报告形式,以独立的、个性化的视角展现对金融安全领域的思考、理解与建议。本报告对于有效地检视、规避与化解各类金融风险隐患,增强我国金融体系面对内
城镇化是城市地理学很基础、很重要的研究内容,也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县域是城镇与乡村聚落的复合地域,既是未来城市群人口增长的重要来源地,也是乡村人口就地城镇化的主要容纳地;因此,加强县域尺度的城镇化特征、过程机理及路径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书基于转型期我国县域城镇化研究的理论核心体系构建之上,以新型城镇化试点省份安徽、江苏典型县(市)作为案例地,借助文献资料、遥感解译资料、统计资料、实地调研及问卷调查资料等,运用Citespace文献分析、GIS空间分析、系统分析、数理统计模型和质性研究等方法,探究转型期以来我国县域城镇化演变过程特征;从宏观、中观及微观等多视角上揭示转型期我国县域城镇化演变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提炼我国县域城镇化发展典型模式与科学路径,
实现小康社会,是几千年中国人的梦想。 全面小康,是小康的升级版,其本质依然是小康。按照党的十九大界定,全面小康社会有六大特征,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并且要“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换句话说,全面小康看的不是平均数,而是要惠及14亿人口。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落下。全面小康,不仅仅要看居民收入,而是在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的前提下,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要实现小康。 本书根据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从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和农民增收等方面系统讨论了中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关键环节及解决对策,并对后小康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中国经济史评论》由中国经济史学会主办,内容涉及经济史理论与方法、中国经济史、世界经济史、中外比较经济史诸方面,以及中外经济史论著评论与国外经济史理论评介,专题研究成果述评与外经济史研究前沿或研究动态的报道,等等。本书鼓励经济史学者在研究中挖掘新资料、运用新方法、提出新问题,深入剖析历史上诸多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注重对经济史重大问题的理论探讨与经济史前沿问题的研究。本书为2022年第3辑,内容涉及宋代江浙蚕桑业、海上丝绸之路、晚明徽商、近代糖业史、民国银行业、近代钱庄业、抗日根据地税收、公私合营工资制、手工技艺传承问题等领域。
随着人均收入超过1万美元,中国与高收入国家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越来越小。中国要在过去40多年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增长潜力,需要应对一系列挑战。本书选取了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城市化、农产品竞争力、贸易转型、产业创新、财政金融制度、人民币国际化七个重要主题,探讨了中国在向高收入国家迈进过程中的那些激动人心的变化,总结了中国在经济结构性变迁中积累的大量经验,可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对我国对外开放提出了新要求,要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本书是对中国近年来开放领域若干问题思考的结果,涵盖了企业“走出去”、负面清单模式下外商投资监管体系、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全球治理合作、人民币国际化等议题。
本文首先从供给与需求、供给侧与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出发,给基本概念做定性分析;系统梳理西方供给思想的发展脉络;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下,运用社会再生产理论中两大部类均衡及失衡,阐述了供给和需求结构性平衡的重要性;梳理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推行的经济政策;对比分析美日英三国的供给侧改革的背景、政策和改革结果;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总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特色,归纳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