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市场微观结构研究领域的学者所著,它为金融学这一重要领域中的理论工作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引导。在对市场微观结构的主要研究题目和问题进行介绍之后,本书研究了在存货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论模型,进而扩展成基于信息的模型,并特别关注了其与理性预期以及学习模型之间的联系。最后的几个章节主要讲的是价格的动态变化,各种模型对特定微观结构问题的应用,包括流动性、多市场交易、市场结构和市场设计。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附录包括了从贝叶斯学习理论和理性预期框架上扩展而来的各种模型。
改革开放至今已有将近40年时间,40年来,中国经济改革经历了从农村走向城市、从计划走向市场、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部的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端为主到中低端为主、高端部分占比上升的过程。本书正是基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的背景,讨论中国和上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并从经济结构转变及内部“三链”演化的角度,讨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2024年重庆经济展望》是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经过深入仔细的调研分析,对2023年重庆经济运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且通过区县信息系统等交流渠道,邀请市内部分中心城市和经济开发区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组织市内外有关经济专家和学者展开研讨,将成果结集出版。本书是社会各界了解外政治经济环境,把握重庆市宏观经济运行趋势和行业发展动态的重要载体和窗口,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本书整体结构内容包括:综合卷(宏观篇;比较篇;专题篇)、产业卷(产业篇;第二产业篇;第三产业篇)、区域卷。
《中国崛起不可承受之错》,中国问题专家、高层智囊大声疾呼,警惕颠覆性错误,秉笔直书,向顽瘴痼疾开刀。 国家主席习近平近年来多次强调, “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如果出现颠覆性的错误,那么少则改革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多则已有的改革成果会付之东流。 因此,在中国崛起过程中,“在哪些领域存在犯颠覆性错误的可能性?”这一问题就成为关键。我们必须研究和回答这个问题,对那些可能的颠覆性错误有足够的认识,并且加以深入研究,才能预先加以足够的防范。更为重要的是,很多可能犯颠覆性错误的领域,正是国家制度建设的薄弱环节,也正是制度建设能够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 在《中国崛起不可承受之错》中,中国问题专家郑永年和杨丽君,界定了可能出现颠覆性错
中小城市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支点。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在把握好时代背景和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摸索乡村振兴的实践模式,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撑,严守生态环境底线,传承乡村文脉,强化乡村治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为此《中小城市绿皮书·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中国中小城市乡村振兴之路(2018)》主题确定为“中国中小城市乡村振兴之路”。本书从产业支撑、体制机制、空间优化、民生改善四个维度全面、系统地阐述乡村振兴。《中小城市绿皮书·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中国中小城市乡村振兴之路(2018)》由总报告、产业支撑篇、体制机制篇、空间优化篇、民生改善篇、典型案例和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研究7个部分组成。
本书是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22年年会论文集,全书以推动产业数字化与绿色低碳发展为主题展开,观点前沿,既有理论基础,又符合时代发展。全书共分为4篇,即产业规制与产业政策篇、技术创新篇、绿色发展篇和开放与区域经济篇。产业规制与产业政策篇围绕产业政策实施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展开,重点聚焦低碳、节能环保等领域代表性产业政策对中国产业发展、企业行为的影响效应,为中国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的环境规制政策,推动绿色技术转化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实证证据和政策启示;技术创新篇围绕数字技术、虚拟融合、数字经济及数字金融等,提出了通过数字经济升级绿色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增强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内生动力,逐步缩小地区数字鸿沟和制造业绿色发展差距;绿色发展篇围绕智慧降炭、碳达峰质量评估、绿色平衡发展等,为探索当前如
本书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课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机制与模式研究” 的研究成果,由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负责,包括一个总报告和12 个省份(福建、江西、海南、云南、黑龙江、新疆、重庆、湖南、江苏、上海、天津、甘肃) 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探索与实践,结合每个省份不同的情况与特点,针对不同的生态发展需求,研究生态产品价值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
本书系统反映了中国企业集团改革与发展的状况。企业集团的调查范围包括:中央企业、国家试点企业集团、由国务院主管部门批准的企业集团等各类企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