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市场的理论逻辑》(以下简称《理论逻辑》)(1-6卷)和《续集》(7-8卷),分别收录了作者2007年1月至2020年3月和2020年4月至2022年5月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评论性短文、专业演讲、重要访谈以及回忆或纪念性文章,共计295篇,其中,学术性论文27篇,评论性短文56篇,专业演讲(讲座)文稿146篇,重要访谈63篇,回忆和纪念性文章3篇。《理论逻辑》(1-6卷)和《续集》(7-8卷)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分别于2021年3月和2022年10月出版。离《续集》文稿编辑截止时间2022年5月,时间又过去两年了。这两年,吴晓求教授的生活方式、工作状态和学术研究没有任何变化,仍然忙于教学、科研、论坛、讲座和专业访谈,充实而忙碌。时而奔走于大疆南北,为中国经济、金融和资本市场发声,时而又沉静在书房和繁简有序的研究室(教授办公室)或讨论室,要么一人独思,
2020年,恰逢中国资本市场建立三十周年。三十而立,中国资本市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也面临许多机遇与挑战。回顾历史,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有着明显的新兴加转轨的特征。我们用三十年时间,差不多走过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后发优势,这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历史进程与内在需要是一致的。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资本市场发育先天不足,存在着结构和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为了适应未来发展趋势,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应当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竞争为基础、以创新为引领,努力实现适应市场和改革需要的转变。资本市场是一个资金场、信息场、名利场,但归根到底是一个法治市场,必须以规则为基础。打造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关键是加快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因此,本书
冷战之后,经济高速增长是一种全球性现象,并非中国所独有。在这个意义上,并没有所谓中国奇迹。 中国的政府及企业之所以能够有亮丽的报表,乃是因为那些本应该是由他们负担的大量成本从他们的资产负债表以及损益表中被悄悄挪走,并转移到了那些无法被统计到的匿名的社会之中。换言之,中国政府及企业成本被社会化了。这也是中国模式最为关键的秘密所在。在这个模式中,经济增长是以中国社会的极度抑制和脆弱作为代价的。 冷战之后美元体系在全球的迅猛扩张正在接近终点。所以,全球经济的中长期低迷,将可能是我们看到的前景。也由此,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石就坍塌了关键一角。 无论从全球市场体系的视角看,还是从中国经济增长的内部逻辑看,中低速增长都是中国能够期望的前景。中国经济正在步入一个中长期的大型拐
①总结出了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五大发展规律与政府角色的关系;②建构了跨度30 年的预测研究模型,量化研究技术革命、人口结构、代际消费革命与文化生产方式创新意义,产业规模的变化趋势与幅度,并且完成2049 中国与美国、日本、印度等文化与经济大国长时间跨度的量化发展比较;③为从现在起到 2049 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战略重点和实现路径等,提供一份路线规划图;④描绘了分别到2025 年和2049 年不同阶段国家软实力战略与文化强国的结构性目标、创新重点及关键成功要素;⑤为我国总体文化治理结构的现代化,提出若干战略建议。
汤姆·戈·帕尔默编的《福利国家之后/新经济·系列》的这些文章不仅是关于福利国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主题的很后文字。恰恰相反,这仅仅是抛砖引玉,希望它们可以激发出对这个问题的更多思考、研究和自省。 本书运用了各个知识学科,收录了来自各国知名学者的文章,他们来自世界各地,其文化、行业、学科背景各不相同。入选文章风格各异:有的洋洋洒洒,有的短小精悍,有的偏重学术,当然也不乏通俗易懂之篇章。它们将为每一位读者提供有一些价值的东西。随着福利国家开始溃败,它为什么会发生值得一问。福利国家在重大靠前危机的引发中扮演了什么角色?福利国家来自何方,它如何运行,以及它取代了什么?很后,现在这个不可持续的体制之后随之而来的会是什么?这本书的目的便是帮助读者们解决这一连串的问题。
作者积三年之力,形成了一套事关经济、文史、艺术等多向度的阅读经验。每篇文章均在《新京城》、《南方都市报》、《上海证券报》、《时尚先生》等媒体上登载,构成了读书界的某种阅读品牌。在已经形成的思考框架内,作者以自由为关键词,沿着阿玛蒂亚?森的“以自由看待发展”的思维范式,对当下中国的各种经济现象、人文和社会现象,进行了碎片式的思考。在这里,自由既是一种经济条件,也是一种人权条件;既是一种生活条件,也是一种精神条件。自由是每个现代人发展的原因,也是发展的目标。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怎样阅读中国》是一名中国人解构旧有知识,重构现代知识的真实记录,是一个具体的个人对中国问题的自觉阅读与思考。这种思考既不同于传统知识分子的文人趣味,也不同于学院经济学家专业的阐释,在经济学与人文学的结合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