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不可承受之错》,中国问题专家、高层智囊大声疾呼,警惕颠覆性错误,秉笔直书,向顽瘴痼疾开刀。 国家主席习近平近年来多次强调, “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如果出现颠覆性的错误,那么少则改革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多则已有的改革成果会付之东流。 因此,在中国崛起过程中,“在哪些领域存在犯颠覆性错误的可能性?”这一问题就成为关键。我们必须研究和回答这个问题,对那些可能的颠覆性错误有足够的认识,并且加以深入研究,才能预先加以足够的防范。更为重要的是,很多可能犯颠覆性错误的领域,正是国家制度建设的薄弱环节,也正是制度建设能够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 在《中国崛起不可承受之错》中,中国问题专家郑永年和杨丽君,界定了可能出现颠覆性错
哈耶克在《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的序言中这样谈这本文集的内容的:“初看上去,收集在《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中的这些论文所关注的论题似乎是各不相同的,但是我希望读者很快就能够发现,其中大多数论文所讨论的问题实际上密切相关的。的确,这些论文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从道德哲学的问题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问题;从经济政策的问题到纯经济理论的问题;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大多数论文中,我却是把上述问题当作同一核心问题的不同方面来看的。……”
本书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课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机制与模式研究” 的研究成果,由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负责,包括一个总报告和12 个省份(福建、江西、海南、云南、黑龙江、新疆、重庆、湖南、江苏、上海、天津、甘肃) 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探索与实践,结合每个省份不同的情况与特点,针对不同的生态发展需求,研究生态产品价值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
本书系统反映了中国企业集团改革与发展的状况。企业集团的调查范围包括:中央企业、国家试点企业集团、由国务院主管部门批准的企业集团等各类企业集团。
40年来的中国农村改革波澜壮阔、宏廓深远。当前的中国农村,正在经历着数千年来前所未有之巨变。本书从农村改革伊始的历史背景、逻辑演变入手,既涵盖了农村的土地制度、集体经济组织制度、乡村治理体系、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粮食购销体制等影响中国农村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制度演进,也涉及农民收入和生活、脱贫攻坚、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以及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力求给读者展现一幅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宏观图景、历史缘由和政策脉络,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关心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变化。
本书是中国工程院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质检总局,从2013年至2014年联合组织开展的“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重大咨询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本书针对我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机械、航空装备、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船舶、汽车、电力装备七个领域的制造业发展,分别分析上述领域的产业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借鉴强国经验,进而提出各领域的强国标志、发展战略和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国家研究制定“中国制造2025”提供了科学支撑。
本书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内涵、路径及政策取向展开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描述了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轨迹,并进行了国际比较分析。主要研究范围包括区域经济和就业、创新驱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生态环境保护、指标体系、统计体系和评价体系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理论性探索,也有实证性分析,同时提出了一些政策措施和建议。
本书是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科在“新兴技术驱动的管理变革与创新”这一特色方向上的研究成果,主要反映了新兴技术(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和区块链等)对当代管理变革与创新产生的影响。本书包括数智化营销创新、不确定环境下组织与领导有效性研究、开放式创新及创新生态系统、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文旅融合与西部创新实践、技术经济和大数据决策六个专题,收录的论文均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未来的相关研究也具有参考价值和启示。
40年前,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牛肉炖土豆”;40年后,生活在物质极大丰富之中的人,想的却是如何让精神世界不寂寞。这40年,社会和经济呈现几何式发展,摄影师以记录时代为己任,用影像作为日记本,用相机为这个时代描绘了全景式的速写,这是时间带来的诗意和力量。本书精心选取了300余幅中外摄影师的作品,多维度、客观地展现了1978年至2018年,中国人在衣食住行、消费理财、社交互联等诸多方面的变化——也许我们没法找回失去的时间,但可以打开影集,通过照片回想这一路走来的快乐和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