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阐述了中国企业改革及其对经济转型做出的贡献,在大约10多年的成功转型过程中,中国经济已从完全依靠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转变为混合所有制经济,民营企业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书由ROSS Garnaut,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太平洋与亚洲研究学院经济学教授,1985—1988年曾担任澳大利亚驻华大使;宋立刚,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经济和管理学院中国经济和商业项目主管;Stoyan Tenev,国际金融公司东亚和太平洋问题首席经济学家;姚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共同研究编写而成。研究的成果为我们今后继续支持中国的企业改革进程提供了新的思路。
这是一本研究中国经济改革的书,这是一本分析中国现代经济学的工具书,这是一本思考和分析中国经济改革的参考书,人士吴敬琏在本书11个章节的阐述,在每个章节后附的思考题,列出的参考阅读都是帮助读者系统分析当代中国经济现状如何,将向何处发展,会对整个世界产生如何重要的影响。
邓聿文是一位资深记者,事实上他兼有学者的身份。他善于抓热点问题,又能够深入事物的本质,和一般学者的区别是能够避免片面性。这和他的职业生涯有关系,他能听到不同意见的声音,并且作出自己的判断。所以如果你想了解“郎顾之争”的全貌,是读他的分析报道。对于国企改革尤其是这样,因为意见的分歧是很大的,如果只听一面之词,很容易失之片面。这本书的价值也正在此。如果你想了解国企改革的各方面的意见,并且有对各种方案的分析,那就应该看这本书。
书中指出,世纪转换之际,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正跨上了一个崭新的结构平台。但是江苏经济结构调整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诸如产业发展效能较低,产业结构层次不高等。特别是进入新世纪,面对经济全球化、入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入市场化、工业化与信息化、城市化,服务于江苏新世纪新阶段富民强省和“两个率先”奋斗目标,江苏经济结构显示出很大的不适应性,必须深入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充分认识和把握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本特征。当前和今后的结构调整,市场机制作用更强,要在内外结合的开放环境下推进,要把结构性的生产过剩作为常态加以考虑。该书还认为,新世纪新阶段深入扎实推进江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与富民强省和“两个率先”奋斗目标紧密挂钩;必须进一步走市场化、社会化的调整之路;必须通盘考虑,系统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中国转型时期的重要举措,是适应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将对中国结构性、体制性问题产生决定性影响。 中国经济未来是涨还是跌?涨或跌的持续时间是长还是短?涨或跌的坡度是陡峭还是平缓?顶点或底部可能在何处?需要作艰深而复杂的分析。供给侧改革有何新意?如何发力?怎么看?怎么干?本书从中国需要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前世今生、供给侧改革改什么、供给侧改革进行时四方面统领全书。深入分析供给侧改革带来的产业层面、调控层面、财税制度层面、资本层面的影响与必要性,同时细化“供给侧改革”的提出背景、实施方法、企业应对之策、改革的代价等关键性问题,既全面分析中国经济现状,又透彻解读出经济改革新政背后的中国逻辑。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的“三期叠加”现象明显,经济趋势从未如今天这般扑朔迷离。针对这一情况,最的学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思考、调研,为我们在下一个时期顺势而为,获取经济红利,用智慧跑赢经济下行压力,给出了极具针对性的分析、建议。
人民币20年超过美元200年的发钞量,为什么还闹钱荒?工资总额还不抵灰色收入的1/2,钱都跑哪儿去了?泡沫“双雄”像两个巨型癌肿那样每天狂吸营养,印再多票子也填不满这两张血盆大口!泡沫超大会吞噬投资,挤占消费,耗竭收入,蚕食储蓄,谁也供养不起,不挤破会耗干你的。先挤破后降解,先保本后取利,你的财富才能化险为夷。 作者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运筹学方法,再次为读者揭谜解惑。作者的预警应验吗?你读完这书才能“鉴定完毕”。
本书分为理论篇、实践篇、借鉴篇和展望篇。 在理论篇中,介绍了技术与技术转移、技术转移理论的产生及发展、技术转移的途径和形式、技术转移的经济效应及其制约要素分析。在实践篇中,介绍了技术转移的引进及在我国的发展、我国技术转移的路径、我国技术转移的成就以及我国技术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在借鉴篇中,介绍了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技术转移政策及实践。最后在展望篇中,分析了我国技术转移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速我国技术转移进程的构想。 全书既有较深的理论基础,又有具体的案例分析,对我国技术转移的研究以及实践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郎咸平说:改革如何再出发(珍藏版)》主要讲述了,从十八大到18届三中全会,从“李克强经济学”到习近平“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反腐组合拳,中国改革是否能实现“二次创业”与再起航?本届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勇气与决心来推进改革,是否以及如何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对于改革难题——老百姓“衣食住行”的民生问题,与改革热点——金融与民企,郎咸平这次有什么话要说?看本辑一一道来。
作者认为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时期是一个“镀金时代”。在这段历史中,中国实现了真实的成长,同时也积聚了经济泡沫。作者把中国的增长秘笈归结为一个脱胎于较低生产力水平、僵硬计划管理体制的“史前经济体”,快速形成市场和资本的现代化过程。它压缩了超过200年的悲欢离合和生生灭灭,是一个从残酷野蛮、积累加速准备起飞的前现代,到狂飙突进、推崇生存价值和经济效率化的现代化阶段,再到强调多元生活价值、主观幸福,不再唯经济增长至高无上的后现代的完整演化过程。但从现在开始,镀金时代结束,进步时代开始,接下来的10年至关重要,将直接决定中国是否能迈进一线大国的行列。
《改革的逻辑》内容介绍:改革从何而来,往何处去?未来中国如何前行?中国的改革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为什么讲起改革来还是颇为沉重?为什么我们这个体制,改起来那么难?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专家学者、大众舆论,众说纷纭。 从改革史上标志性的莫干山会议开始,周其仁教授就密切参与中国改革的每一步。他善于从现实世界出发,在《改革的逻辑》一书中,用扎实的经济学功底和风趣、直白的文字,将中国改革的理念、方法和历程进行严密而逻辑清晰的梳理。《改革的逻辑》从“邓小平做对了什么”到“中国还需要做对什么”,从“如何防止改革变成半拉子工程”,到“怎么避免糟糕的政策组合”,系统地从产权改革、土地改革、货币改革等各个方面,深入解读中国经济改革的来龙去脉和关键问题,让读者更加了解中国改革的逻辑,同时对
政治谋略离普通百姓太远,军事谋略对我们来说无异于屠龙术,而外交谋略则太变幻莫测了,只有高层经济谋略才能让我们感到有如此的亲和力。它向我们展现了共和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经济政策背后的高层决策机制是如何形成和运行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叱咤风云的人物,理论交锋的硝烟,将告诉你中国的各阶层的生活、中国人加入WTO的背后关键决策、中国股市十年来的高层论争、沸沸扬扬的基金黑幕之争的各方表态与决断…… 本书涉有诉人物都是影响中国经济决策的关键所在,它披露了各种鲜为人知的高层人物讲话及其决策过程,它将真实地告诉你一系列重大经济政策出台的真正动因,并有理有据地预测了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从而为你个人的生活安排和事业发展提供了独无的参考。
本书是国家科技部2005年初启动的“中国中部崛起科技发展研究”重大课题,由中南大学和中部六省科技厅联合承担的研究成果。 《中部崛起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从中部崛起的路径选择入手,分析了中部崛起战略中的科技发展战略的突出作用;通过对中部科技资源、科技活动、产业发展等的数据分析,总结了中部科技发展的基本特征和问题;初步提出了中部崛起中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总体布局和战略重点,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中部科技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和项目、对策措施。
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供给侧改革”被中国政府赋予了未来改革方向指引的地位。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5次提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本书从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转型需求,供给侧改革的定义、成功经验等宏观层面;人民币汇改、财税体制、土地、互联网、农村等微观层面两个角度全面描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中国经济的意义与重大价值。
本书是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实施“走出去”战略创新对外投资与合作方式》研究的最终成果,在我国企业“走出去”方式创新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果。本书既有理论价值,也有现实意义,研究视野广阔,把中国“走出去”方式从传统的贸易、投资扩展到资本、资源、人员、技术知识和文化等要素的全球流动,资料丰富,数据翔实,图文并茂,论述充分,观点与政策含义鲜明,实践性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实践参考意义。
本书结合IBM等国外企业先进管理实践和中国规模化民营企业管理现状,提出由战略力、执行力、领导力和控制力“四力”体系以及信息化管理体系,组成的“管理五维系统图”,既有具体的企业实战经验与实战指导,也有咨询师式的系统的企业转型理论与方法。
本书意在通过对进步这个概念的模糊性进行探究,并着重探讨过去的200年里经济增长与福利增加的关系,从而对目前这种悲观主义进行观照。特别是本书分析并指出的,那种认为自由市场这看不见的手,在自由经济条件下可以自发地在个人追求自身利益与整个社会进步之间建立起毫不含糊的联系的乐观主义的假说,已经日益受到挑战。本书并不企图对进步的概念和经济增长的本质作十分全面的综合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