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经典,重装上阵!!! 《中国增长模式抉择》是作者吴敬琏极为重视的一部专著。它是制定"十一五"(2006?2010)规划前的一场大辩论的产物,详细地讨论了诸如为什么要进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如何通过改革建立实现这一转型所需的制度环境等相关问题。这本书从初版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0年时间。但是,在那次大辩论看似已经取得共识的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转型的问题,至今仍然困扰着中国。 在作者为第4版写的再版前言中,作者再次疾呼:“只有进一步推进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民主化、法治化的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才有可能实现,舍此它途。如果离开了这项最根本性的原则,我国的经济发展就会重复过去的老路,继续通过大量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最后只能是在盲目扩张和刹车调整之间打转。”
本书是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实施“走出去”战略创新对外投资与合作方式》研究的最终成果,在我国企业“走出去”方式创新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果。本书既有理论价值,也有现实意义,研究视野广阔,把中国“走出去”方式从传统的贸易、投资扩展到资本、资源、人员、技术知识和文化等要素的全球流动,资料丰富,数据翔实,图文并茂,论述充分,观点与政策含义鲜明,实践性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实践参考意义。
本书内容是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在“十二五”期间推出的《中国经济到了危险的边缘》《改革如何再出发》《中国经济的旧制度与新常态》三本经典著作的重新编辑再次出版。书中大量的政策分析是对中国在经济改革上一个五年的全面回顾,也是对下一个五年的理性展望。在当前步入改革“深水期”的紧要关头本书是一本极具参考性和实践性的著作。
本辑的主题是“寻找守住系统性风险底线的对策,寻找稳定今年健康增长的对策”。首席经济学家们就宏观经济未来走势做出研判: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了今后的经济增速必然趋缓,对此我们应当理性看待。 经济增速趋缓的同时,更大的考验是风险的逼近。“中国经济大震荡”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由于过去诸多矛盾和问题的积累,今后的政策稍有偏差,就有可能爆发危机。 中国经济该如何化险为夷?首席经济学家们各抒己见:提前释放部分系统性风险,促改革、寻找新的增长因子,避免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发挥财政效力,调控楼市……这些建言的背后昭示我们共同的底线——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唯此,中国经济才能渡过难关。
《郎咸平说:改革如何再出发(珍藏版)》主要讲述了,从十八大到18届三中全会,从“李克强经济学”到习近平“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反腐组合拳,中国改革是否能实现“二次创业”与再起航?本届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勇气与决心来推进改革,是否以及如何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对于改革难题——老百姓“衣食住行”的民生问题,与改革热点——金融与民企,郎咸平这次有什么话要说?看本辑一一道来。
中国经济硬着陆还是软着陆?谁在推高中国房价?股市还有希望么?看得见的税收与看不见的政府之间,改革何去何从?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经济的全球本土化的世纪。知识和智能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经济活动中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管理的理念、理论、技术和方法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MBA教学体系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要求我们必须更新MBA教学内容,必须有一套与这一时代相适应的MBA教材,为此,我校成立了教材编写委员会,并组织和邀请中地,中国香港、澳门以及外国专家、教授参与教材编审工作。
■总体篇:总结了截至2019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成效; ■平台篇:介绍了全国性、地方性、行业性信用平台建设情况; ■城市篇:概括了全国城市信用监测、信用竞赛评比、信用示范城市创建及多个典型城市信用建设的创新做法; ■专题篇:针对多个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热点,客观展现了当前的建设情况并提出下一步建设建议。
这套丛书,是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继续推进这场历史性的社会变革而编辑出版的。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广泛参与的事业。经济学家是非常活跃和有贡献的群体。这套丛书各卷的作者,都是这场变革的亲历者和直接参与者,是长期为改革开放建言献策的经济学家。他们之中有改革开放之初已年过古稀的老一辈经济学家,最年轻的也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崭露头角的后起之秀;有的主持或者参与过关于改革和发展重要课题的研究,有的参与过党和国家关于推进改革开放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这些经济学家的贡献是人们所公认的。 《于光远改革论集》所选的文章大多是过去30年间对中国经济改革和政策制定发生过直接影响的调研报告、政策建议、理论著作。有相当一部分是没有公开发表过的。向读者
这是一本研究中国经济改革的书,这是一本分析中国现代经济学的工具书,这是一本思考和分析中国经济改革的参考书,人士吴敬琏在本书11个章节的阐述,在每个章节后附的思考题,列出的参考阅读都是帮助读者系统分析当代中国经济现状如何,将向何处发展,会对整个世界产生如何重要的影响。
书中指出,世纪转换之际,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正跨上了一个崭新的结构平台。但是江苏经济结构调整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诸如产业发展效能较低,产业结构层次不高等。特别是进入新世纪,面对经济全球化、入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入市场化、工业化与信息化、城市化,服务于江苏新世纪新阶段富民强省和“两个率先”奋斗目标,江苏经济结构显示出很大的不适应性,必须深入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充分认识和把握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本特征。当前和今后的结构调整,市场机制作用更强,要在内外结合的开放环境下推进,要把结构性的生产过剩作为常态加以考虑。该书还认为,新世纪新阶段深入扎实推进江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与富民强省和“两个率先”奋斗目标紧密挂钩;必须进一步走市场化、社会化的调整之路;必须通盘考虑,系统
邓聿文是一位资深记者,事实上他兼有学者的身份。他善于抓热点问题,又能够深入事物的本质,和一般学者的区别是能够避免片面性。这和他的职业生涯有关系,他能听到不同意见的声音,并且作出自己的判断。所以如果你想了解“郎顾之争”的全貌,是读他的分析报道。对于国企改革尤其是这样,因为意见的分歧是很大的,如果只听一面之词,很容易失之片面。这本书的价值也正在此。如果你想了解国企改革的各方面的意见,并且有对各种方案的分析,那就应该看这本书。
作者认为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时期是一个“镀金时代”。在这段历史中,中国实现了真实的成长,同时也积聚了经济泡沫。作者把中国的增长秘笈归结为一个脱胎于较低生产力水平、僵硬计划管理体制的“史前经济体”,快速形成市场和资本的现代化过程。它压缩了超过200年的悲欢离合和生生灭灭,是一个从残酷野蛮、积累加速准备起飞的前现代,到狂飙突进、推崇生存价值和经济效率化的现代化阶段,再到强调多元生活价值、主观幸福,不再唯经济增长至高无上的后现代的完整演化过程。但从现在开始,镀金时代结束,进步时代开始,接下来的10年至关重要,将直接决定中国是否能迈进一线大国的行列。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或主动或被动地尝试了“走出去”战略。这不仅是中国市场发展到阶段的产物,也是企业自身提升竞争能力、拓展生存发展空间、谋求全球资源配置的必然结果。 本书以现代管理学的方法和全球化视角为依托,以大量的数据和实证材料为论据,综述了企业国际化经营与合作的相关经典理论。重点介绍了中国企业国际化实践过程中的内外部环境及拓展战略,分析了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影响因素及选择方式,并以中国大型企业集团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交建”)的国际化实践为例,研究了其开拓安哥拉和肯尼亚市场中的关键环节;详细展示了中国交建与全球知名的建筑企业从经营规模、运营能力、发展能力、国际化程度等多方面的对标分析;展望了中国建筑企业未来发展的走势,尤其是重点介绍了中国交建对追求“五商中
中国哲学界关注社会发展已十年有余,综观既往研究,有两种偏向值得注意。一种是过分强调发展研究的形而上学性质,以至于使研究的内容游离了当代发展实际,从而显得不着边际,空洞玄虚。一种则走向另一个,就是过分注重实证层面的分析,甚至沦为纯粹的对策性方案,从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流于支离。如何有效地克服这两种偏向,乃是当前发展研究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首先需要找到恰当的切入点,进而需要给出合理的解释。《制度与发展关系研究》一书应当说在这两方面都作出了具有开拓性的创新意义的探索 本书中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涉及社会性或社会关系理论、人生理论、自由理论、社会结构理论,蕴含着马克思的实践思想、主任性思想,在论文答辩和其后他所发表的一些论文中得到了许多专家好
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供给侧改革”被中国政府赋予了未来改革方向指引的地位。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5次提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本书从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转型需求,供给侧改革的定义、成功经验等宏观层面;人民币汇改、财税体制、土地、互联网、农村等微观层面两个角度全面描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中国经济的意义与重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