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延续郎咸平说系列一贯风格,辛辣评论社会、经济、民生时事,地方债务危机、反腐、银行“钱荒”等热点问题囊括。郎咸平教授在深刻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的同时,还会给出融贯古今、中外的经验教训,另类解答同样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给读者带来痛快且深思的阅读感受。
中国的未来取决于什么?一是我们的理念,二是我们的领导力。 改革头二十年,是理念战胜利益。但是看看现在的情况,基本上是利益战胜理念。我们的未来依赖于理念能否再次战胜利益,依赖于有理念、有担当的领导力! 本书传递的是我对市场的理念,对企业家精神的理念,对开放社会的理念。我相信,如果这些理念能变成普通大众的理念,变成领导人的理念,中国的改革才不会逆转,我们才有美好的未来! ——张维迎 本书聚焦于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和企业改革,如何从强盗逻辑走向市场逻辑,应对中国面临的挑战与困境。他从三个方面叙述了这个主题,一是回顾了中国获得成功的路径和方法,二是阐述为什么要搞市场经济改革以及怎么改革,三是对于未来改革方向的预测和判断。 张维迎在此书中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主张,观点鲜
为了深入学习和准确把握科技大会的重要精神,全面理解自主创新的科学内涵和建设创新国家的重大意义,中共党史出版社决定出版一本《自主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学习读本》,为完成这个任务,我们组织党校、大学、国家科技部的部分专家学者首先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科技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温家宝总理、陈至立国务委员、徐[冠华部长等领导的有关讲话精神,结合自己学习体会,撰写了这本《读本》。
从各阶段的讲话中,我们可以发现托普集团快速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那就是企业领导者的宽广的胸怀和独特的目光。正如讲话中反复讲到的“一个人的肚量有多大,你的事业将来就有多大;你的心胸有多宽,你将来的发展空间就有多宽;你的目光有多远,你的前程就有多远”。站在进步的阶梯上,愿我们的企业家都具有这种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目光。
本书记录和评估了20世纪90年代里中国公有企业的产权改革,重点在于这一变革的动因、背景、方式、特点及其后果。研究所依据的主要资料来自作者对全国上千家工业企业的实地调查及相关的国家统计资料。全书向读者展示了这一正在深刻改变中国制度基础的微观制度演变因何而起、怎样展开、问题所在,以及它对中国未来的制度变迁可能产生的影响。坚持当代经济学的实证分析规范,注重对变革过程的准确把握,避免对变革后果和性质的仓促定性,是本书作者在分析和写作上的基本追求。
本书以市场体系作为研究对象,把商品市场和各类生产要素市场作为一个有机统一体进行系统论述。它主要回答发展市场经济为何必须完善市场体系,完善的市场体系包括哪些市场,它们各有何特征,七。何运作,如何相互联系、相系制约,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等等问题。 全书包括:市场经济与市场体系;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产权市场;外汇市场;文化市场,共10章。 该书观或明确,逻辑清晰,资料翔实,文字流畅,具有明显的理论性、现实性和实用性。 服务对象: 本书可以作为大学本、专科的教材,还可以作为广大干部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专门教材。
《中国红利:解读经济大趋势与投资大方向》是一本关于中国未来的书,也是一本关于证券投资的书。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的人们,当他们回顾历史的时候,他们都会对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发展印象深刻。这是一场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改革,但引发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却不亚于一场改朝换代的巨大革命。这是一扇面向世界次第开启的国门,但引来的风雨惊雷,却不亚于展钟暮鼓里紫禁城门洞开带来的历史巨变。
本书定量研究了全国PM2.5减排所要求的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模式的转型,并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推动这些结构变化所需要的经济、财税和金融政策与改革措施。本书还就治理上海和北京雾霾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研究了控制污染性煤炭消费的政策组合,提出了绿色金融政策的框架,估算了治理雾霾将带来的新的产业增长潜力,并对治理空气污染的相关国际经验做了综述和分析。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经济的全球本土化的世纪。知识和智能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经济活动中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管理的理念、理论、技术和方法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MBA教学体系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要求我们必须更新MBA教学内容,必须有一套与这一时代相适应的MBA教材,为此,我校成立了教材编写委员会,并组织和邀请中地,中国香港、澳门以及外国专家、教授参与教材编审工作。
在十八大结束后的个年末,通过与《财经》主笔马国川的对话,经济学家吴敬琏推出新著《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显得颇具深意。 书名看上去似乎四平八稳,但无论从逻辑还是情绪上看,《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都是吴敬琏此前两本著作——《何处寻求大智慧》及《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的延续。对中国未来道路的选择,吴敬琏一直有着自己清晰而连贯的思路,即进一步开放市场并加速民主法治的进程,使中国的经济及政治体制,实现从威权发展模式到民主法治模式的转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或主动或被动地尝试了“走出去”战略。这不仅是中国市场发展到阶段的产物,也是企业自身提升竞争能力、拓展生存发展空间、谋求全球资源配置的必然结果。 本书以现代管理学的方法和全球化视角为依托,以大量的数据和实证材料为论据,综述了企业国际化经营与合作的相关经典理论。重点介绍了中国企业国际化实践过程中的内外部环境及拓展战略,分析了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影响因素及选择方式,并以中国大型企业集团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交建”)的国际化实践为例,研究了其开拓安哥拉和肯尼亚市场中的关键环节;详细展示了中国交建与全球知名的建筑企业从经营规模、运营能力、发展能力、国际化程度等多方面的对标分析;展望了中国建筑企业未来发展的走势,尤其是重点介绍了中国交建对追求“五商中
作者认为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时期是一个“镀金时代”。在这段历史中,中国实现了真实的成长,同时也积聚了经济泡沫。作者把中国的增长秘笈归结为一个脱胎于较低生产力水平、僵硬计划管理体制的“史前经济体”,快速形成市场和资本的现代化过程。它压缩了超过200年的悲欢离合和生生灭灭,是一个从残酷野蛮、积累加速准备起飞的前现代,到狂飙突进、推崇生存价值和经济效率化的现代化阶段,再到强调多元生活价值、主观幸福,不再唯经济增长至高无上的后现代的完整演化过程。但从现在开始,镀金时代结束,进步时代开始,接下来的10年至关重要,将直接决定中国是否能迈进一线大国的行列。
《产业集聚与升级:基于中国开发区产业演变的动态考察》是在博士论文《创新产业集聚与中国开发区产业升级研究》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属于中国开发区产业发展经验性研究,其特色体现在:①首次对产业集聚与产业升级关系进行研究,拓展了全球化条件下产业升级内涵,在相关研究中处于前列;②构建了产业集聚促进产业升级的三类发展模型,系统总结了中国开发区产业演变的阶段性特征;③运用外开发区产业集聚案例对产业升级作用进行了分析,首次将产业理论与实践结合研究;④提出了新形势下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宏观政策建议,对于开发区未来发展乃至区域产业升级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产业集聚与升级:基于中国开发区产业演变的动态考察》的出版将有利于中国开发区建设、开发区转型升级,也有利于地方产业集聚与产业升级的思路创新、政策创新。
859号文件出台以来,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按照政策的规定积极制定方案,认真组织实施,部分企业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的经验。从现在起到2005年底,政策的有效期已经不是很长了,但这项改革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同时由于主辅分离改制分流涉及到产权制度改革和劳动关系调整等深层次的改革,政策性强,操作十分复杂。为了帮助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以及参与分离改制广大企业员工更好地把握政策,规范地做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改制分流工作,我们编写了《改制分流一百问》。本书以问答的方式,针对企业和职工关心的问题及操作中出现的难点问题,在现有的法律和政策框架内对有关改制分流中涉及的资产处置、债权债务处理、产权制度改革、人员分流安置等问题进行解答。希望通过本书通俗易懂的问答,能为实施主辅分离改制分流工作企业及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