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被广泛关注。新质生产力已成为理解未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关键词。为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规律,为加速形成和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借鉴,特邀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赵振华等国内权威专家学者共同撰写《新质生产力》一书。全书集中了学界有关新质生产力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呈现当前部分省域、行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的实践先行探索,为当前备受关注的新质生产力理论总结、发展方向、实践推进等提供有效参考,以期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助力。
郑永年教授、段啸林博士、袁冉东博士等前沿政策研究学者,在对深圳的过去和现状展开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围绕深圳到2035年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路径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书探讨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 三新 背景下深圳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深圳引领 三新 的历史使命和总体思路方向,尤其是在战略路径的选择上提出 地域嵌入型世界级经济平台 的概念,清晰地描绘出深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图景对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
未来产业代表着未来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方向,已成为大国博弈的新赛道。发展未来产业,不仅要着眼长远、立足当下,更要强化生态建设。本书系统探讨了未来产业目前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和主要演化路径,希望能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一些借鉴。本书首先介绍了未来产业的内涵和目前的主要发展领域,随后重点分析了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发展未来产业的主要方向和重点经验,并梳理了我国未来产业目前的发展探索。在构建未来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本书从产业链协同创新、新型研发机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域创新体系、新型举国体制等角度分别梳理了未来产业演化路径和主要模式。最后,本书针对当前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挑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中国油气与新能源产业发展报告(2024)》是由中国国际石油化工联合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联合编写的年度系列报告。本报告邀请业内资深学者及行业专家,对宏观经济、石油市场、天然气市场、碳市场、氢能、海上风电、可持续航空燃料等进行深入剖析,是国内首次由产学研机构合作出版的能源行业权威著作。 《中国油气与新能源产业发展报告(2024)》旨在深入分析油气与新能源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关于中国及全球油气市场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中国观点。本报告秉持高质量、高水准、高品质的理念,突出系列精品、行业权威、深度分析、趋势预测的特点,是全面及时了解油气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形势最为全面和及时的年度资讯类产品。
本书聚焦数字化赋能,讲解数字化发展带来的变革和对企业的多方面赋能,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思路和方法。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讲解了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与基本概念、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支撑,帮助企业明确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路线和创新设施建设。下篇带领企业进入实战阶段,系统性讲解数字化为企业带来的各种赋能,以及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各种要点,涉及AI赋能、商业模式、营销推广、数字创意输出、组织管理、生产制造、供应链、采购、财务等方面。本书主张理论与实践并重,通过大量真实的企业案例,帮助企业理解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难点,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企业数字化转型方法和技巧,从而更轻松地掌握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精髓。
影响国际原油市场变动趋势的因素复杂且庞大,其中涉及供给、需求、库存、金融市场、宏观经济、地缘政治风险和技术指标等,然而大多研究一般仅仅考虑单一或极个别维度的因素或指标,尚未有研究将交易情绪、权威言论和关键事件整合纳入预测体系,构建一个信息丰富全面的指标集。随着市场的发展,原油市场逐步呈现出新的结构特征,过于简单的供需基本面因素已经不足以解释原油市场的复杂性,新的影响因素对国际原油市场的影响和冲击逐渐凸显。 《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及预测方法》构建了涵盖供给、需求、交易情绪、权威言论、关键事件和金融等六个不同维度的多元分析指标框架,将尽可能多的预测因子纳入指标集,采用多元回归方法,更完整、更全面地预测半年或一年的国际油价趋势,对国际油价的异常波动更具解释性。
本书集中了作者在中国央行工作逾十几年期间所发表的五十多篇论文。中国金融改革及金融市场建立所必需的理论思考基础、政策制定考量、实践操作经验,尽在本书中做出了详细阐述。 作为中国金融改革这幕活剧的亲历者,本书作者称自己就像是坐在剧场里的“排”,以独特视角对中国金融改革进程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这场金融改革中,成果及收获只属于昨天,未来还需要更多人的倾力付出,理论的思考和经验的总结不仅是对昨天的回顾,也让今天受益,并指导明天。
本书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聚焦数字新质生产力驱动下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针对数字经济背景下黄河流域发展的短板、问题与弱项,重点围绕碳排放、数字金融、产业发展、绿色金融及共同富裕等主题,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全流域高质量发展以及民生改善提供理论支撑,力图为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理论研究作出贡献。
《渐行渐远的红利:寻找中国新平衡》是作者结合自身长期的工作经验,特别是近距离、实际地观察、了解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写下的个人总结与思考。全书分为十个部分,开篇以宏观经济分析框架谈起,奠定了《渐行渐远的红利:寻找中国新平衡》写作的学术规范基础,并为读者指出了理解中国宏观领域经济现象、发展规律的分析框架。
水泥行业是我国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重点行业之一,减少行业碳排放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对世界水泥与中国水泥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趋势和重要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进行了分析讨论。本书从水泥生产的各个环节入手,逐一考察碳排放的来源,系统讨论存在的各种减少碳排放的机会和可能性,包括社会需求变化对水泥产量的影响、碳酸盐原料替代、低碳水泥和新型胶凝材料的开发、生物燃料、绿色电力、太阳能、氢能等绿色低碳能源的使用、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采用先进的节能低碳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和循环利用等。 本书梳理总结了水泥企业进行碳减排活动可以参照的相关政策、标准和方法,建立了一套严密完整的水泥企业未来碳排放测算模型方法,可以为水泥企业制定低碳发展战略、进行碳资产管理和参与碳
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问题是事关中国改革方向和发展命运的重大问题,但同时又极其复杂,不仅在实践中出现了土地财政、地方债务、高房价等连锁问题,在学术界也引起了相当多的争议和分歧。本书指出,目前城市化转型面临的问题已不再是“农村、农民、农业”的老三农问题,而是“农地流转、农民离乡务工、农地非农用”的新三农问题。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要从“土地城市化”真正走上“人的城市化”,并成功实现现代化转型,其核心是重新调整“土地开发权”的分配,实现公民权利的均等化和人力资本的普遍升级。城市化转型的制度设计与实践,围绕这一主线展开,重重难关和纠结就迎刃而解。
林毅夫、蔡昉、李周三位年轻学者撰写的《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就是从探讨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出发,结合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他们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看法。他们认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公平竞争的市场能够产生关于企业经营绩效的充分信息,从而降低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和责任不对等的问题,使得企业的所有者得以有效地监督经营者的行为,并创造出所有者和经营者激励相容的企业管理制度。由于目前国有企业面临着一系列政策性负担,缺乏公平而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产生不了企业经营绩效的充分信息,因此,经营者侵犯年有者权益的现象难以避免。在他们看来,创造一个公平而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有了这种外部市场环境,并改进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国有企业也可以是有效率的
公共机构是指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在国家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中,公共机构扮演着战略制定者、政策执行者、治理示范者、资源配置者、区域协同推动者、绿色技术推广者、国际交流合作促进者等多方面的角色。公共机构处于能源消费端,承担 节能降碳 及 引领示范 的双重职责,公共机构通过政策路径、行政路径、技术路径、市场路径、治理路径等,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实现 双碳 治理战略目标。本书将以上5种推进路径作为观察视角,阐释与分析我国公共机构的绿色低碳实践活动,探寻公共机构节能减碳体制机制变革方法,研析公共机构绿色低碳转型治理模式创新,提升公共机构绿色低碳综合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