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研究的是1933年到1945年间的美英经济外交。20世纪20年代末A30 年代初爆发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那场经济危机摧毁了以金本位为基础的国际经济体系,作为旧体系领头羊的英国和当时早已成为世界经济体的美国都出台了各自的对外经济战略:以1934年《互惠贸易法案》为标志,美国意欲在国际经济领域实施一场“新政”,旨在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与国际和平;面对危机和每况愈下的国际地位和影响,英国选择退而自保的战略:放弃自由贸易,组成以英国为核心、以英帝国为防线的“帝国特惠制”。通过大量双边的支付和贸易协议,维持和扩展英国的经济势力范围。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战略决定了双方的必然遭遇。于是,围绕1933年的伦敦世界经济会议、1936年的英法美三方货币协定、1938年的《美英贸易条约》以及影响整个两战期间国际关系的战债和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建设金融强国,首先需要厘清以下几个问题:如何衡量金融强国?世界上有哪些金融强国?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中国在建设金融强国方面有哪些优势和不足?本报告所研究的全球金融竞争力指数,为测度、对比与分析“金融强国”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研究框架并建立了全面的数据指标,可以较好地回答上述问题,从而为中国建设金融强国提供有效的借鉴。
中国既是全球化浪潮中的受益者,也是全球化的贡献者,利用自身雄厚的产业基础、巨大的人口规模与健全的基础设施,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难以被替代的价值网络。在世界范围内能源资源约束趋紧形势下,能源偏向型技术进步可以实现碳排放的源头治理与过程控制,减少末端治理压力,成为协调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矛盾的关键。本书探究中国工业沿全球价值链攀升过程中,能源偏向型技术进步的演变规律与形成机制,发现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演变产生的技术溢出、市场竞争、路径依赖与污染转移效应四种作用机制相互抗衡、相互制约,共同决定中国工业技术进步方向。此外,本书还进行了多维异质性与条件分析,为新时代“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新思路。
《日本零售业的创新和动态:从技术到业态,再到系统》回顾和研究了日本零售业50年的创新变迁史。从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日本零售企业显示了独特的创新实力与创新历程,呈现出三个显著的发展阶:从引进新技术开始,到发展一大批零售业态,再到20世纪90年代日本零售业业态越来越多地得到完善体系的支持与补充,从而巩固了零售商在制造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价值链中的地位。
本书分为五部分,分别对次区域经济合作、增长三角、经济走廊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相关理论以及国际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基础条件和制度障碍进行分析;分析新形势下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战略意义;探讨如何构建相关国家、地区间的合作协调机制,以及各层次各行业间的合作平台、组织机构及其运作方式;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新形势下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具体实施路径以及对策建议。
该书从创新经济学理论出发,结合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转型理论,考察俄罗斯科技体制的制度变迁对科技创新的影响、科技创新组织、科技创新运行机制、科技创新效应及其深层次原因以及形成创新型国家的前景,以期从中获得对我国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的有益启示。章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综述评价、思路、内容、方法、理论分析工具、创新之处和不足。第二章主要介绍科技体制转型与科技创新的理论问题与分析框架。第三章研究俄罗斯科技体制转型的基本逻辑、简要历程与特征。第四章研究俄罗斯科技体制的制度变迁及其对科技创新的影响。第五章研究俄罗斯科技体制转型中的科技创新组织、运行机制与模式。第六章研究俄罗斯科技体制转型下的科技创新效应。第七章研究俄罗斯的科技创新效应深层次原因与创新型
主权财富基金(SWFs)发祥于中东地区,海湾国家率先以石油出口收入富余资金设立政府投资基金,并活跃于全球金融市场。21世纪初,主权财富基金在全球兴起,成长速度令人咂舌,成为举世瞩目的金融现象。《金融发展与开放研究丛书:中东地区主权财富基金研究报告》跟踪中东地区主要主权财富基金的发展状况,研究分析卡塔尔、伊朗、阿联酋、沙特、科威特等国的此类基金,以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基金的设立目的、投资特征以及对国内经济与国际金融格局的影响。在国别研究的基础上,《金融发展与开放研究丛书:中东地区主权财富基金研究报告》还对这些基金的投资影响、风险管理、透明度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金融发展与开放研究丛书:中东地区主权财富基金研究报告》对中东地区主权财富基金的相关文献资料做了汇编,为该主题的学术研究提供了
近年来,智库已经成为一种优选现象,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智库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加强智库建设。在当前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进程中,要借鉴靠前有名智库发展经验,吸取其教训,就应对靠前有名智库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和认识,厘清智库体系在这些国家政治决策中的运行逻辑。美国作为现代智库制度的发明者,是现代智库发展时间很长、数量很多、种类很为齐全、影响力很大的国家,尤其值得研究借鉴。基于这个出发点,本书主要对美国智库研究理论及其发展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美国智库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了解其运行规则和程序,为我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中国与塞尔维亚税收差异及境外投资风险管理研究》重点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关税等方面对中国与塞尔维亚的税收制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基于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中国居民企业赴塞尔维亚投资可能存在的信息报告风险、纳税申报风险、调查认定风险以及享受税收协定待遇风险等投资风险,并对河钢集团在塞尔维亚投资的风险控制进行了案例分析,可以为中国居民企业赴塞尔维亚投资提供参考。
税收不仅关系到一国普通百姓的福祉,还关系到全球财富的分配。对征税问题,很多理论都缺乏对社会博弈复杂性的认识,直接看过去看似指向的是强势群体,但美好的初衷经过博弈之后反而对弱势群体不利,导致更大的社会问题。在全球化时代征税导致的财富流动和社会影响,远不止的分配调节,还有国际的财富分配和流动。因此,非合作博弈的纳什均衡必须考虑,本书也对征税之后的非合作博弈、以及全球的非合作博弈进行了思考。 本书内容均为作者对征税权问题的多年独立思考积累,以全球视角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实际,融汇金融、法律、贸易、土地制度、数字经济、碳中和等多个学科建立了系统性观点。本书不同于税收学中的经典论述,但不违背学术逻辑和材料扎实的标准,且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