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城市发展经历了以单核城市集中发展为特征的传统城市化和以中心城市与外围地区互动发展为特征的大部市区化两个互相衔接但又各有特色的阶段。本书征引大量较新统计数据和资料,系统梳理和分析了在这两大阶段中美国城市的地域分布、空间结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市政管理、城市文化和房地产开发等诸方面的变化,以深层次认识大都市区化这样一个20世纪世界范围内新的规律性现象,修正传统的城市化理论,有前瞻地拟定城市与区域规划及相关政策。
在全球浪潮下,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品牌战略寻求差异化发展。本书不仅提供了一个城市品牌理论的初始方面,而且还提供了很多案例,展示了世界各地的城市品牌发展的实践,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崭新的品牌战略。
赵坚编著的《集约型城镇化与我国交通问题研究》以“集约型城镇化与我国交通问题研究”为名,不同类型的城镇化是由不同的交通基础设施支撑的,发达的城市轨道交通才能够支撑集约型城镇化,而主要依靠道路交通只能导致分散粗放的城镇化。书中讨论的交通问题涉及铁路、公路和城市交通,涉及了发展战略和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问题。在文章的编排上,本书不是简单地按时间顺序或研究的问题分类,而是按研究该问题时所依据的基本理论模型进行分类。本书部分的理论模型是基于对集聚经济的理解。本书第二部分的文章主要是基于对机会成本这一经济学概念的理解。本书的第三部分文章主要基于对交易成本、产权、委托代理理论的理解。
《空间的力量:地理、政治与城市发展》共分为八章。章首先讨论了“地理”、“政治”和“全球化”这几个关键词,并引入问题。第二章讨论了中国城市化走过的道路和当前面临的困境,并总结了中国城市化和城市体系的研究文献。第三章到第七章里,分别从个体和城市两个层面展开中国城市化和城市体系的研究。其中,第三章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限制城市规模将导致效率与公平兼失”,研究了城市规模扩张对于就业和收入的影响,从而论证了城市的规模经济。第四章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地理能够影响劳动生产率”,实证研究表明,与国际与国内市场的接近程度影响了一个城市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享受临近市场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从而表现出了地理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第五章专门研究土地利用效率与地理之间的关系,针对当前建设用地指标配给制度,
实施包容性发展是我国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不公平问题、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和实现经济持续长远发展以及构建城乡统筹和谐社会的基础,实施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战略可为中国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探索有效途径。本书期望为分析中国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并通过总结世界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视野为中国践行科学发展提供分析思路,提供一套评价体系和政策优化方法。
城市治理作为国家新型的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层次,必须深化研究并进行制度创新。本书从经济学角度对城市治理进行了深入的刦析,运用制度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公共选择理沦等经济理论工具,揭示了城市公共管理背后的利益关系,指出了城市主体间博弈均衡的实现机制。这是对城市治理研究的深化,有利于从深层次上认识城市治理的本质,推动城市治理的改革和发展。
《在集聚中走向平衡》结合三十年改革历史讨论中国城乡与区域经济的发展逻辑,充分体现出这一重大现实问题背后所交织的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的考量。《在集聚中走向平衡》的特色在于,以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中国重大现实问题,因而在问题设定上是中国现实问题导向的,但在分析方法上则突出现代经济学的实证研究特色。在内容上,《在集聚中走向平衡》从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的事实与背景分析出发,考察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差距的形成、市场化进程中的农村发展、国内市场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收入差距的影响,以及城乡收入差距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国际城市形态论坛(InternationalSeminaronUrbanFrom,简称ISUF)”是成立于1994年的国际学术组织,其成员包括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地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分布于欧美30多个国家的大学和城市研究机构。“国际城市形态论坛”每年在世界不同的国家轮流举办,是目前活跃于国际城市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组织,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本书收录的是第16届国际城市形态论坛文选。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国家现代化中资源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国家现代化中资源高集聚、高消耗的特殊阶段。资源博弈,是这一阶段经济发展资源支撑的基本特征。人口向工业区与城市的流动与集聚,牵引着资金、能源、矿产等资源的流动与集聚;资源供求关系的紧绷与失衡,导致地区之间、城市之间、企业之间乃至国家之间进行战略角力;耗竭型、间竭型、衍生型与叠加型等资源风险如影随形。本书构建了时间、空间与速率三维坐标下的“稀缺性→资源替代→资源战略”分析范式,揭示了资源替代与资源战略的内在机理,对中国水土、能源矿产、资金等资源进行了评估;通过城市化“资源支撑三角定律”,揭示了中国城镇化资源支撑“两耗模式”的问题,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
我们研究城市定位,是因为城市产业与就业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负担,就业半径的不合理、生产空间与居住空间的矛盾,正在困扰着城市生活,我们有时不知道城市是以生产为主还是以居住为主。本来曾是我们居住的城市,现在看来却不大适合人居。因此,我们要重新定位城市,让城市能够更加适合人居,让城市人的居住更舒适……人类从自然中走来,人类每时每刻不仅在利用自然,而且还在大量地消耗自然,城市是人类群体性的生活样态,是人类以群体性的方式在共同消耗自然。城市里的生活让人类的生命在延长,城市成为人类与自然共生的一种形态。在自然界,燕子、喜鹊、蜜蜂等创造“窝”、“巢”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为什么属于自然界的人类,经过社会化以后,所创造的居住体——城市,却往往与自然的发展相悖谬?为什么人类创造自己居住的城市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