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中美之间贸易摩擦这个热点话题为线索,首先对美国发动对华贸易战的历史背景、原因以及使用的手段进行了全方位综合性的阐述;客观分析了贸易战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以及当前所面临的危机,紧接着理性思考中国同制造业强国之间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指出中国走向工业强国的几大关键要素;并就高端制造业的灵魂是什么进行了深度解读。文中也分析中国亟需怎样的工匠精神,对工匠精神进行了新解。*后回归如何打造中国品牌。以华为手机的成功之道对中国制造业进行案例剖析,对中国制造业的出路提出一些极富参考性的建议。郎教授这本书字字珠玑,论述逻辑衔接完美,问题论述扣人心弦,读书稿时候感觉如饮美酒,深深体会到了作者为中国制造业的前途操碎了心的家国情怀。
《石油资产评估(第二版)》是石油资产评估的本教材,可以作为评估某一石油资产(确定石油资产价值)的参考书。全书共分为十二章,所涉及的问题包括储量分析、产量预测、油气定价、成本经营权益和收益权益的确定、生产税和从价税、“暴利”税和联邦所得税的计算、简要讨论评估报告等。《石油资产评估(第二版)》在国内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油气储量资产经济评价的方法,是一部内容充实、可操作性强、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著作。《石油资产评估(第二版)》可供从事国际油气勘探开发与合作的管理和科技人员、上市油气储量评估工作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石油院校的师生参考。
《中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模式与创新》较为系统地从企业层面,产业共生,转型升级,废物循环利用,资源能源高效利用5个方面,总结了2000年以来我国生态工业园建设的模式和特色,进一步从经济环境综合绩效,对环保新道路的发展的贡献,论证了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5S是当前工业界的一种生产基础管理体系和方式,5S也是当今进的生产方式——精益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重要的管理学科,其宗旨是从工作习惯上提高现场工作效率,降低成本,防呆防错,提高质量,追求员工素养的整体优化。它是精益生产系统的基础,又是形成规范的、的、创新的企业文化的前提基础。它可以在精益求精持续改善的精益战略下使全体员工矢志不移的努力实现“零浪费”的精益目标。 中国有句俗语说:“大丈夫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放在制造业管理看则是:“目视管理都作不好,谈何制造业管理”。 目视管理不仅给企业带来了整齐有序的生产现场,而且带来了物料管理、质量控制、内外协作管理、与用户关系等一连串根本性的重大变化,最终影响的将是企业的文化。 在实施推进精益生产的过程中,制约中国企业发展的重要
面向21世纪,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水的问题将更加突出。有效地解决水的问题,是一篇大文章,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从全局看,搞好面向21世纪的中国水利,必须调整治水思路,完善治水方略,实现从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重大转变,也就是要把水资源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开发,科学管理。要在继续抓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加强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保护工作,特别是通过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来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面要求,使水资源在整体上发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走水利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我们即将迎来建国50周年的时刻,部办公厅编辑出版了《水利辉煌50年》一书,回顾和总结新中国水利事业的光辉历程,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把握
本书刊登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节能信息传播中心(原国家经贸委节能信息传播中心)1998年-2003年执行世行/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节能信息传播子项目期间开发与制作的部分技术指南,其中有:“工业燃煤锅炉节能技术指南”、“冷却水循环利用技术指南”、“商业建筑空调节能改造技术指南”、“交流电动机变频调速节能技术指南”、“无功补偿节能技术指南”、“抽油机采油系统节能技术指南”等。
张庆麟主编的《新能源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普读本”系列之一,对外新能源发展现状做了综述,并具体介绍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能、地热能、氢能、海洋能、其他能源等产业的产业现状、发展瓶颈及发展方向,讨论了新能源产业和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性,讨论了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途径,探讨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未来图景。
如果说前三次工业革命分别从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和自动化等方面大幅度地提高了生产力,那么第四次工业革命与前面三次优选的区别就在于:工业制造不再以制造端的生产力需求为出发点,而是将客户端价值作为整个产业链的核心,改变以往工业价值链从生产端向消费端、从上游向下游推动的模式,从客户端的价值需求出发,提供客制化的产品和服务,并以此作为整个产业链的共同目标,使整个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实现协同优化,其本质是工业视角的转变。 李杰、刘云璐、刘宗长、田丰著的《云上工业智能》旨在从中国独特道路和生存之道出发,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工业与互联网结合给中国制造带来的变革。 从中国制造的世界格局到预见未来,从微观场景到宏观概念,本书围绕工业智能化的三个核心领域:工业云模式、工业大数据、工业智能展开论述,通过
本书以印刷企业的基本流程及印刷生产车间的基本流程为基础,从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综合管理的角度对印刷企业的管理方法进行了全面阐述。本书以作者的实践经验为主,对印刷厂的管理方法做了些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本书是印刷企业管理人员手册,也可供相关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从1984年家轿车合资企业——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成立开始,采用编年体的形式进行叙述,将中国汽车工业中每一年发生的格局变化以及暗流涌动背后的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并且从合作模式、思维模式、文化取向、产品研发、品牌、营销等多方面对企业重组兼并等进行剖析,其中的得失成败故事发人深省,反映了中国民众汽车消费理念、文化理念的逐步变迁。本书力图将中国轿车产业格局变迁的全貌呈现出来,中国汽车企业一直身处大洗牌的动荡之中,谁都没有办法逃避大洗牌的威胁,因为这就是个大洗牌的年代,而且现在正是大洗牌最扣人心弦的时刻,也是创造历史和英雄的时刻。
《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一本关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经管类图书。本书从历史、起源、内涵和趋势等方面出发,对正在发展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并结合中国实际做出了极具专业性的预测,就中国如何从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如何利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契机实现产业升级,提出了极具建设性的意见。阅读本书,不仅可以了解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前因后果和时代背景,而且能够对中国以及世界各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大潮下可能出现的发展趋势做出自己的判断,进而把握未来发展的大势和机遇。
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本书内容包括:新型工业化,产业集群,技术进步,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等。
本书是我承担的200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制造业发展与世界制造业中心问题研究”的最终成果。课题研究从2003年3月开始,到2005年年底完成,历时近3年。在此期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经济增长由迅速加快到出现一定程度的过热,工业投资、生产规模过大造成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中央宏观调控政策转向遏制各地投资和经济过快增长,特别是重化工业过度扩张。相应的,各地大搞制造业基地、制造业中心建设的热潮有所回落。到目前为止,全国对“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业基地”、“世界制造业中心”这类问题的关注和讨论已经较少,很多专家、学者已经从这个研究领域中淡出。但是,我国工业规模这么大,出口数量这么多,而工业化还远没有完成,新型工业化还要着力推进,中国制造业发展和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地位问题仍然
电力价格问题是电力工业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本书从电力工程经济评价角度对火电项目上网电价及送变电项目过网费用有关内容进行阐述与探讨。全书分为十章,从电价、财经和金融等有关基础知识入手,对现行火电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现行电价计算方法、快速电价计算方法、几种特殊火电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以及电网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作了介绍,最后对工程造价、资本金内部收益率以及电价改革和成本分析等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 自2003年2月版出版以来,受到读者的好评,现推出第二版,结合六年多来政策的变化、《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第三版),以及相关的投资和电价数值进行修改和补充。 本书可供从事或关心电力工程投资、建设、规划、设计、管理、科研和教学等工作的人员,在研究做好经济评价工作和确定电力价格时参考。
这部书叫做《车记》。既是一个国家的轿车业从无到有发展的真实记录,也镌刻着一个职业记者30年的心路历程。历史因为充满情感的记录而磅礴生动,也因为它与我们生活的紧密关联而亲切感人。 20年前,安定和我以及几个媒体人攒过一个工作室,大家闲暇时经常打趣的话题就是什么时候一人开上一辆奔驰,到街上得瑟得瑟。1994年创办《三联生活周刊》的时候,投资人拿来一辆北京吉普,全编辑部只有方某一个人有本儿,于是“得瑟”,让一众哥们儿手痒。 倒推20年,不止一个人做过这类关于有车的春秋大梦,之所以称“梦”,是因为现实中的遥远。说起中国这30年经济发展天翻地覆的变化,恐怕没有哪个行业像轿车业这样,30年走完了人家100年的路。1981年,中国千人轿车保有量在全球130个国家中叨陪末座;全国轿车年产量不过5000辆。30年之后的2010年,
在产品开发中被证实有些“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它们可以被识别,并且对几乎任何一种产品来说都是一致的。这些规律被作者称为“创造力模板”。本书阐述了这个理论以及创造力模板的实现,解释了如何把这些“规律”用到引导构思过程中去,有效改进产品设计中的创造过程。 创造力模板方法,代表了多年来市场营销中有关创造力课题研究的顶点,已经被《科学》、《市场营销研究期刊》、《营销科学》等杂志视为一种突破,并在飞利浦公司、福特汽车、柯达和可口可乐等国际性大公司中得到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