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世农村经济制度史论》以制度演进和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为视角,着重考察中唐至明清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演进轨迹及其对社会变迁的诸般影响。按照日本京都学派的说法,中国传统社会在经历唐宋变革期以后,已经迈入“近世”社会,而中国大陆学界一般称之为“前近代社会”。本书由葛金芳著。
本书所讨论的问题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焦点——在中国历史研究中应当如何对待“西方中心论”。作者从明清江南农业的发展入手,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涉及亩产量,农村副业、集约生产、社会制度,人口与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甚至像稻麦复种技术等等,运用大量翔实的历史、数据资料,对明清农业停滞说的“定论”提出了深刻的挑战。本书在1998年先以英文出版发行,被誉为“加州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此次在翻译出版,将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钱学森论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是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思想探微丛书的本,汇集钱老1984年至今25年来关于知识密集农业型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的理论文章6篇,书信408封,相关背景材料5篇。全面系统地对沙、草、林产业的重大意义、相互关系、科学内涵、发展趋势和如何发展进行了详尽深刻地论述,并以独特的视角展现这位人民科学家“志在强国,心在富民"、创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心路历程。
一个领导者如果不懂得农业,不懂得农民,不懂得农村,就不懂得中国的国情。农村改革,是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起点,也是十年来中国经济改革的突出亮点。十年来,中国农村发生了什么?改变了什么?这些对于中国的未来将有怎样的影响?韩俊编著的《中国农村改革(2002—2012)》给出了最、最全面、的解答。
揭明、鲁勇睿编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之权利束与权利结构研究》虽然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律制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但却并不完全是立足于民商法学,甚至也不完全是立足于法学的著述。选择“权利束”与“权利结构”这两个切入点作为全书分析的基础,选择从法学与经济学共同关注的土地“权利”问题入手。
农业信息化是我国21世纪以来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作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 “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屈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把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推进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农业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随着以现代计算机技术应用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发展,农业科技在不断完善与拓展自身体系的同时,也在利用信息技术的高渗透能力,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技术科学与经济科学不断向农业科学交叉、融合,从而形成许多新的科学,推动了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农业推广硕士农业信息化领域研究生培养开始得到国家重
本书是一部反映中美两国在农业保险领域交流情况的文集,书中收入了中美两国学者就农业保险所做的考察报告、研究论文以及相关的材料。 本书是一本文集,编著者的主要意图是从中国人和美国人的不同视角来审视的农业保险,对于他们的制度,从政策设计到组织制度,从宏观到微观,本书都作了有深度的介绍,希望本书对我国的相关制度设计提供借鉴。同时,本书也向美国向同仁的那里,我们会看到他们对农业保险的意义 的诠释,进而解读为什么政府要“掺和”到这种常常是“出力不讨好”并且屡屡的受到抨击的业务中来。尽管美国政府花费了相当时间和动员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来建设这种农业保险制度,但他们并不认为农业保险是管理农业风险的惟一工具,因为从实证研究中发现,农业保险只是与其他灾害救济措施相互补充的一种风险管理制度。这
本书作者记录了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十多年的乡村规划与建设经验。从北京延庆的地球村到湖北五山县堰河村,从成都绵竹市遵道镇的灾后重建到湖北枝江问安镇的整镇推进新农村建设,从北京延庆县的“都市新村”到山东费县方城镇的“田园方城”,在实践细节和理论阐述中展示了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的新农村建设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