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基于中美比较视角》主要内容简介:近几年世界农产品贸易增长迅速,世界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同时,中国农产品市场已成为世界上最开放的市场之一,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更使中国农产品贸易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应对机遇与挑战、克服危机影响的关键在于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全面深人的评估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绩效、潜力与影响因素,进而就如何把竞争力潜力转变为好的竞争力绩效提出有针对性的实现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与国内已有研究不同的是,《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基于中美比较视角》在翔实的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定义,构建了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绩效、竞争力潜力和竞争力实现三个层次的概念框架和相应的评估指标――
《生猪产业链主体纵向协作行为研究》由乔娟、宁攸凉著,本研究在主要依据生产者行为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与信息不对称理论,构建生猪产业链主体纵向协作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与逻辑框架的基础上,主要利用北京市的实地调研数据资料,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的方法,对生猪产业链不同主体的纵向协作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其研究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生猪产业由分工分业向纵向协作转变是社会经济高级化的必然要求,提高市场交易效率仍然是中国生猪产业链纵向协作的主旋律,饲料供应环节是提高效率和保证质量的初始关键环节,屠宰加工环节是控制猪肉质量安全的后续关键环节,种猪场与养猪场户纵向协作行为受主体特征和交易特征的影响,生猪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是生猪产业链纵向协作的关键
本书是部以文学报告共和国粮食六十年历程的长篇报告文学。粮食被置于天、地、人、时交织的立体系统,作者采取在时空中多重穿插的方式,以充满激情又富于理性的叙述,力图让中国粮食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从不同的侧面呈现出来。作品纪录辉煌,也不刻意回避历史的曲折,客观公正地书写公共记忆,以期能为共和国六十年来的粮食之路留下一部有血有肉的形象史。 粮食是主题,但历史的主体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
本书共收集反映天气变化征兆的谚语约280条,并用现代天气学原理解释这些谚语所涉及的天气现象,如霞、晕、华、虹、雾、露、霜、云、雷雨、闪电、冰雹、风、台风等,阐述它们的形成、起因及其发展演变、消亡的全过程。
《“三农”工作机制创新:一条独特的路径》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建立在对南平市十个县市抽查六个县市的两千多份调查问卷民意的基础上,从“两个反哺”的大视野来审视南平自1999年开始下派干部到农村,激活基层经济细胞,以外力激活内力,强制型与内生型制度变迁相结合,实现了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与党建等各方面跨越式发展,创造了“以人力资源反哺”为核心的农村工作新机制。
新民主主义农业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一种区别于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时期各种经济形态的新型经济。《中国新民主主义农业经济史》全面翔实地介绍了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农业经济、杭日根据地的农业经济、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农业经济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一本的经济史。作者是中国社科院资深研究员,在经济史领域享有盛誉。本书由陈廷煊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