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经营管理统计年报(2015年)》包括两部分。*部分介绍 十二五 时期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在改革中不断完善的系列分析报告。第二部分系统收录了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西藏和广东省深圳市)2015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资源、农村土地承包及流转、村集体收益分配及资产负债状况、农业部门统计调查的家庭农场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农民负担、农村经营管理机构队伍及信息化等方面的统计数据。为方便读者参考,篇末附有统计指标解释。
为了满足国内外游客、自助旅游者、尤其是城市居民在周末和节假日离开紧张喧闹的城市、回归田园、寻根问祖、融入自然、去美丽乡村休闲度假、观光体验的需要。首次由行业主管部门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和中国言实出版社联合编辑出版《中国美丽乡村》系列图书之《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指南》。 该书详细介绍了全国9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示范县市、60个有特色魅力村镇、300多家特色休闲农庄和园区,近干个景点,突出实用性、指导性,主要为读者和游客提供权威的、有价值的、有特色的、安全可靠的、好玩的、好吃的、开心的、值得纪念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信息。
本书以案例分析为主,是乡村振兴的实践篇。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的践行者们从十二年前就开始选择回到乡土,扎根农村,服务农村,坚持至今,甚至将此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从乡村遭遇工业文明衰退到恰逢生态文明振兴,从发展什么样的农业到建设什么样的农村,从文化建设是重点到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之道,从双层经营 三位一体的体制框架到综合性农协的构建是重建乡村社会基础,等等。全书是实践者在“三农”方面的探索创新和深化落实,为 多的乡建工作者提供示范样本。
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领域的重要分支,是生态学基础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实践和应用。本教材阐述了生态学经典理论及生态学学科的新成果,系统介绍了农业生态学基本原理,广泛吸收、采纳了近年来农业生态技术、农业生态安全、农业生态服务以及农业生态规划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效果,具有很强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教材共分为十二章,分别阐述了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的起源及发展过程、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生物种群、生物群落、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生产力、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农业生态系统能量转化、农业生态系统价值流、农业生态安全与评价、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生态农业技术与模式、农业生态规划等内容。 本教材是高等农林院校农学、环境科学、生态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农业生态学基本原理,掌握农业生态技术,
《中国农业补贴(制度设计与政策选择2011)》探索研究中国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补贴的政策选择与制度框架,提出按照目标清晰、指向明确、集中使用、重点突出的要求,以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补贴重点产品、重点地区和关键环节为核心,加快建立以价格支持为基础、直接补贴为主体的农业补贴支持机制和政策体系。 本书作者程国强在深入开展实地调研、掌握大量手实证数据,并研究借鉴农业补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力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要补贴农业?农业补贴的内涵与范畴是什么? 第二,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补贴的目标取向、基本原则和重点领域是什么?第三,如何补贴农业?应该选择怎样的补贴政策工具? 第四,政策如何操作?怎样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提高政策的综合效能?《中国农业补贴(制度设计与政策
本书在深刻分析北京市自然资源禀赋、农产品市场需求和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北京市农业的功能与地位,提出了充分发挥农业的社会公益功能,服务于宜居城市建设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总体布局,以及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发展布局,并提出了保障布局实施的措施及政策建议。 该书虽然以北京市为例,但其以城乡统筹思想考虑农业的功能与作用,将农用地纳入大都市空间结构的农业产业布局的新思路与方法,对大都市区的农业产业布局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作为中加双方共同努力、合作研究的重要成果,最终形成了《中国农业政策的基本框架》报告。报告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中国农业政策演进历史脉络的回顾、政策内容的评述、发展趋势的展望,从总体上把握中国农业政策框架最核心的内容,回答中国农业政策框架“是什么样”、 “为什么是这样”和“今后会是什么样”的问题。在最初的研究框架中,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农业政策的总体评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耕地保护制度、粮食安全政策、结构调整政策、农业税收政策、农业补贴政策、价格支持政策、产品贸易政策和未来农业政策展望等几个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加双方经协商又增加了市场流通政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农村金融政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农业资源环境政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等六个方面的内容,最终研究报告形成了包含十
农业遥感的发展是伴随着空间信息科学和农学的发展而进步的。从最开始的技术开发应用,到现在的技术、方法和理论并重。尽管现在还不能称之为学科,因为作为一门学科,需要一整套完善的理论体系、方法体系、技术体系和应用模式。但在同领域科学家们扎实和富有睿智的研究中,正在一步步朝着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迈进。这从该领域技术名词的变化中可见一斑。 基于以上基本判断,我们编著了本论文集。论文集共收录了42篇论文。分别集中于农情遥感、土地和草地资源遥感、遥感灾害监测、地理信息系统开发技术、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和模型应用等方面。一方面,这是资源遥感与数字农业重点实验室及其合作伙伴近2年研究中的集中展示,另一方面,也在程度上反映了资源遥感与数字农业领域的科学工作者努力和追求方向。这些研究工作既包括传统遥感技
本书基于传统哲理和农业实践经验,以“天地人物协调统一”的农业生态系统整体观为总架构,从自然社会背景、哲学思维、农业思想和农耕实践等不同层面进行梳理和整合,提炼中国传统农业的生态化取向,勾勒传统农业生态思想的框架体系,统领传统农业思想及其农业生产实践。 传统农业与社会历史、哲学文化互为观照、相互影响,共同支撑了传统社会的绵延发展。本书在探究农业思想与哲学思维关联的基础上,寻求农业生态思想的内涵及其产生发展的脉络。传统农业生态思想植根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农业经济状况和政治宗法制度的背景中,贯穿于传统农学及农业生产实践的始终,在长期稳固的农业文明中不断深化拓展,成为传统农业长盛不衰的内在原因和思想基础。 天地人整体系统思维模式为传统农业生态思想奠定了哲理基础。“天人合一”、天地人“三
本书运用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基本理论,界定了村干部职务行为的质,辩证地分析了行为与动机、需要的关系;剖析了村干部在完成国家任务、管理村集体资产和组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三方面工作中的不同角色及其职务行为特征,并根据目前农村社会经济的现实需要,指出了村干部职务行为的目标。为了考核村干部履行职务行为的效果以及对村干部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构建了对村干部职务行为进行评价的三个一级指标、十六个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以实现对村干部的科学管理。
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视角,回顾了中国种子产业的发展历程、种子垄断经营的形成及其竞争特点。中国种子产业长期在计划经济框架下运行,国有种子公司机构臃肿,政企不分,体制改革步履艰辛。论述了国有种子公司改革遇到的窘境是产权结构问题,改革的出路在于产权多元化。民营种子公司以及股份制公司代表中国种业的发展方向,但必须从家族式管理体制中解脱出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本书还就育种体制、上市公司、种子法规、知识产权、品牌营销等问题分章进行了论述;介绍了世界种子产业的发展成就、种子立法和执法管理经验、跨国种业集团公司全球化战略以及中国加入 WTO后种子企业改革的新动向。书末附有1949-2001年中国种业发展编年史。
安康的《中国农产品蔬菜批发市场的性质与变迁研究--基于CAS和主观博弈契合》尝试性地首次提出了复杂适应性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简称CAS)和主观博弈契合的理论框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对市场的性质进行新释义,进而从整体和个体两个层次上对我国农产品蔬菜批发市场的性质和变迁进行了理论透视,并选用我国东部和西部两个有着代表意义的案例对理论进行检验。本书通过对本质的分析,来挖掘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在理论层面上给出政策意蕴。
安康的《中国农产品蔬菜批发市场的性质与变迁研究--基于CAS和主观博弈契合》尝试性地首次提出了复杂适应性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简称CAS)和主观博弈契合的理论框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对市场的性质进行新释义,进而从整体和个体两个层次上对我国农产品蔬菜批发市场的性质和变迁进行了理论透视,并选用我国东部和西部两个有着代表意义的案例对理论进行检验。本书通过对本质的分析,来挖掘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在理论层面上给出政策意蕴。
《农村合作金融的法制创新》从厘清合作原则与剖析合作金融制度框架入手,为农村合作金融的判辨奠定了基准。作者在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域外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的基础上,分别就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农村合作基金会、合会等中国农村社会最典型的合作金融形式的制度设计进行专题研究,分辨得失,为建立、健全农村合作金融法制提供体系化思想素养和制度创新路径,以期发挥制度优势,从而限度解决“三农”发展的融资瓶颈。
本书紧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要求,系统性地回顾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演变历程和不同时期的政策特点,从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组织制度、生态环境、基层治理、社会文化六个维度全面分析总结了“三农”发展的相关理论,并结合外发达地区乡村振兴的实际案例,深入探讨了我国推动乡村振兴的重点和路径。同时,本书对乡村振兴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也进行了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并对我国乡村振兴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本书较为系统地对乡村振兴的重点内容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对新时代我国推动“三农”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
《甘肃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研究--基于产业链管理视角的研究》是在产业链理论研究及理论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农业产业链研究和应用的成果,研究对甘肃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启示。 从甘肃实际出发,《甘肃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研究--基于产业链管理视角的研究》运用理论分析法、问卷调研法、实证研究法、计量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多种分析方法,剖析马铃薯、制种、畜牧等几种代表性的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的现状和制约因素,基于产业链管理的视角对甘肃代表性的特色农产品马铃薯的价格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实证分析产业链管理对甘肃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的作用,设计甘肃省具有代表性的几种特色农产品产业组织链、价值链、信息链和物流链的管理模式,提出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农产品物流链、价值链和产品链的优化及整合途径,从产业链管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