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跨境电商领域常见的知识产权纠纷角度出发,以商标、专利、著作权、不正当竞争这四个方面为切入点,采用经典案例、法律分析、法条链接和操作建议的分模块方式,对实务操作中的常见案例进行法律法规的解读;同时收集整理了几个跨境电商卖家常用网站,如阿里巴巴国际站、等平台关于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规则,使它成为跨境电商广大卖家的“小宝典”。
本书为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每年推出的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20年的主题为“绿色金融”,本报告主要从政策激励、市场机制激励两个维度展现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逻辑及问题。 一方面,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与我国良好的政策体系分不开,本书将在梳理我国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基础上,分析激励我国绿色金融快速发展的逻辑及规律,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提供依据。另一方面,绿色发展的资金需求大,要满足这一资金需求,仅依靠财政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激励更多的民间资金参与,因此,如何构建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就显得格外重要,本书将重点关注以ESG为核心的投融资激励体系以及以碳排放权交易为基础的激励体系。 全书由四部分构成,分为“绿色金融市场篇”、“绿色投融资财政及金融激励政策篇”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研究》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及系统分析和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本书具体研究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创立和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以及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与产生的原因;总结了发达国家(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成功经验,并得出了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的启示;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主导产业的选择、创新体系建设、内部运行机制和政府保障体系建设。
如果说,从特区初创到1988年的梁湘时代结束,是深圳这座城市的“生猛时代”而从1989年至1997年香港回归、厉有为去职这近10年时间是深圳的“蹿升时代”的话,从1998年至2003年,则可以称为深圳的“迷惘时代”。 这五六年时间,深圳从经济上看仍是高速发展,1998年深圳的GDP总量是1289.28亿元,至2003年已增加到2860.51亿元,整整增加了一倍多;在中国城市中的地位也锁定在了“第四城市”的角色上;从城市形态上来说,在这段时间内深圳的城市功能越来越完善,已经由一个特区和工业基地,变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区域中心城市。但是经济的高速发展未能掩盖深圳的定位不清和信心不足的问题。 香港回归之后深圳经济特区在中国的大棋盘上扮演什么角色?夹在香港和广州之间的这个有着700万人口的城市在珠三角区域该起一个什么样的作用?由数百万全国各省移民簇
中国作为柑橘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加入,WTO后柑橘产业和柑橘市场必将受到巨大影响。因此,对中国柑橘产业进行经济分析和政策研究,探索柑橘产业内在发展规律和运作机理,分析加入WTO后对中国柑橘产业和柑橘市场的影响,挖掘在WTO农业框架下发展柑橘产业的政策空间,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这对于填补在这一领域研究的不足,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书综合运用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区域经济学以及果树(柑橘)学的原理,采取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以及计量经济模型、统计工具、比较分析等多种方法,解释有关柑橘经济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分析其内在的政策含义。
本书的逻辑思路是从如何促进产业成长的思考入手,对产业成长的论述既是整个文章的逻辑起点,也是文章问题的提出。加上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这个约束条件限制,得出产业投资基金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因此,本书对产业投资基金的研究是立足于产业成长这个目的的,而且产业成长成为文章或明或暗的一条主线。基于研究的目的和篇幅,本书只是从宏观和基本理论方面考察产业投资基金,对产业投资基金微观问题如基金如何进行经营管理、基金如何收费即佣金制度的设计以及投资者如何选择基金等,本书不作详细论述。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共八章。部分包括前四章,主要论述与产业成长有关的问题,包括产业成长的一般规律、不同产业的成长和投资特性、我国产业成长存在的问题及其投资因素的影响以及产业成长的金融支持等。这一部分主要是为
如果说,从特区初创到1988年的梁湘时代结束,是深圳这座城市的“生猛时代”而从1989年至1997年香港回归、厉有为去职这近10年时间是深圳的“蹿升时代”的话,从1998年至2003年,则可以称为深圳的“迷惘时代”。 这五六年时间,深圳从经济上看仍是高速发展,1998年深圳的GDP总量是1289.28亿元,至2003年已增加到2860.51亿元,整整增加了一倍多;在中国城市中的地位也锁定在了“第四城市”的角色上;从城市形态上来说,在这段时间内深圳的城市功能越来越完善,已经由一个特区和工业基地,变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区域中心城市。但是经济的高速发展未能掩盖深圳的定位不清和信心不足的问题。 香港回归之后深圳经济特区在中国的大棋盘上扮演什么角色?夹在香港和广州之间的这个有着700万人口的城市在珠三角区域该起一个什么样的作用?由数百万全国各省移民簇
本书以微日记的故事写作形式,引用每天生活和工作的真实服务设计案例及应用轻松有趣地阐述了包括服务设计与交互设计、用户体验等领域的区别与联系;各个国家公共服务领域和商业领域中的服务设计案例及应用;对话各行业专家,对设计思路进行的整理及记录;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茶山对服务设计思维的总结及提炼;从服务设计到服务意识,再到社会责任感的发展过程等主要内容。
本书是关于中国泛家居产业的趋势报告。在这本书中,作者架构的核心思想体系,就是商业进入零边界商业时代,我们如何重构企业竞争的新边界。作者推出本书,是基于产业越来越复杂,很多企业也越来越大,也就越来越需要对未来更清晰准确的判断,希望企业决策能够少犯错误,持续增长。
本书共分6章,分别为:概念与背景、以公交为导向而发展的国际大都市实例分析、中国的城市及城市交通发展、TOD与中国、TOD在中国城市的实践典型案例分析、分析与建议。 本书可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人员、研究人员以及城市建设与管理者参考。
如果说,从特区初创到1988年的梁湘时代结束,是深圳这座城市的“生猛时代”而从1989年至1997年香港回归、厉有为去职这近10年时间是深圳的“蹿升时代”的话,从1998年至2003年,则可以称为深圳的“迷惘时代”。 这五六年时间,深圳从经济上看仍是高速发展,1998年深圳的GDP总量是1289.28亿元,至2003年已增加到2860.51亿元,整整增加了一倍多;在中国城市中的地位也锁定在了“第四城市”的角色上;从城市形态上来说,在这段时间内深圳的城市功能越来越完善,已经由一个特区和工业基地,变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区域中心城市。但是经济的高速发展未能掩盖深圳的定位不清和信心不足的问题。 香港回归之后深圳经济特区在中国的大棋盘上扮演什么角色?夹在香港和广州之间的这个有着700万人口的城市在珠三角区域该起一个什么样的作用?由数百万全国各省移民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