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日本京都大学森时彦教授历18年发表的关于中国近代棉业史研究论文的集结。作者认为:中国在门户开放后一个世纪,在棉纺织业为核心的轻工业部门基本上实现了近代化亦即工业化。但是,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以在华日资纱厂为代表的外国资本的压迫、沿海和内陆以及城市和农村的差距、近代部门和传统部门之间的冲突、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以及基础设施的落后等等,不胜枚举。中国经济的这种结构性问题,或者说矛盾,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日中战争和国共内战胜利、最终夺取政权的原因之一。
本书是日本著名的东洋史学家滨下武志先生积10年心血完成的力作。与以往西方学者把“欧洲的近代”作为近代社会的代表形态的观点不同,作者提出应该从各个地域自身的历史过程来研究其历史本来的发展规律。同时作者对“清朝之衰退”也持异议,认为这一时代的中国经济状况,既将外国事物有机地纳入自身逻辑体系中,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又与亚洲地域内部密切关联,是充满“活力”的。在本书中,作者从中国清末海关财政与通商口岸市场圈研究入手,通过清末财政与海关、赫德与中国海关、海关与贸易统计和通商口岸与地域市场等问题,对中国地方经济与中央财政的结合与分离、地域经济自律性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外经济关系等方面的实际状态作了深入研究,并尝试把这一历史过程作为一个时代来把握,通过国内外同时代人的观察、论点和记录来揭示其整体
中国近代出现了数以万计的经济学新术语,它们是怎样形成的?这是中国经济思想史的重要问题和难题,学术界迄今尚无系统的研究成果。作者潜心10年,对该主题进行了全景式的深入研究,最终形成本书成果。本书内容涵盖经济学、历史学、语言学,依据近代经济学概念体系选择主要术语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关注重点在古今经济知识与经济思想之变;既从个案上研究了132个中国近代经济学主要术语的形成,又在整体上研究了三个阶段经济学术语形成的特点。在研究方法上,将学科史与概念史方法相结合;在史料运用上,以教科书、经济辞典、经济论文等经济学发展史中的重要文献材料为主,尤其注重中文术语与英文、日文术语原文的对比研究,以追本溯源。本书揭示了近代经济学术语形成的过程、规律及其影响:中国近代经济学术语的形成是一场古今术语革命,
本书所指“经济文献”,是那些含有经济信息并用古代埃及象形文字书写而成的原始文档资料。就文献生成时间而言,即指古代埃及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550—前1069年)这样一个时间段。新王国时期是古代埃及文明的鼎盛期,在此期间,古埃及经济管理体系日臻成熟。存世文献中,这一时期留存下来的经济文献类型庞杂、数量众多。经过筛选,本书共收入79 篇或z富代表性或z具研究价值的经济文献,按其记述内容分成以下五类: (一)土地清册文献 1 篇,即韦伯纸草。韦伯纸草详细记载了埃及中部某地区土地占有和土地税收的情况,结合新王国时期以南部底比斯地区为埃及政治经济中心的背景,韦伯纸草是研究古代埃及土地制度必不可少的文献资料。 (二)税收文献 13 篇,其中以哈里斯纸草和都灵税收纸草为主。哈里斯纸草是新王国末期祭司集团经济力量崛起的
《欧洲经济史(套装共2册)》内容分“古代与中世”及“现代”两编。首编叙述希腊、罗马、中世纪之欧洲地中海沿岸及北欧的经济发展史;次编叙述近代欧洲的商业革命、产业革命和19世纪以后英德法等国的经济发展史。
招商局是中国近代创办最早的民用工交企业,也是我国历时最久的轮船航运企业。 本书记叙了招商局从初创到新中国成立以前的艰难曲折的发展进程。书中大量引用了招商局档案和有关文献资料,对招商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管理体制、经济活动、营运状况等方面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并探讨了招商局在中国近代经济、近代航运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部重要的经济史著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
本书是日本京都大学森时彦教授历18年发表的关于中国近代棉业史研究论文的集结。作者认为:中国在门户开放后一个世纪,在棉纺织业为核心的轻工业部门基本上实现了近代化亦即工业化。但是,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以在华日资纱厂为代表的外国资本的压迫、沿海和内陆以及城市和农村的差距、近代部门和传统部门之间的冲突、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以及基础设施的落后等等,不胜枚举。中国经济的这种结构性问题,或者说矛盾,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日中战争和国共内战胜利、最终夺取政权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