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股市在不列颠战役前便已触底;美国股市在中途岛战役取得辉煌胜利之前发生了大翻盘;德国股市在对苏联发动狂袭的同时达到了市值之巅……股市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刻,都恰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三个最伟大的转折点,不过,当时没有任何经济专家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这其中隐藏着怎样的规律? 本书独辟蹊径地分析了战争形势和股市变化之间的关系,作者极其生动地为我们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领导人的军事策略,同时也就股市变化反映出的战争形势,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历史课,也总结出了在动荡时期中保存财富的方法。 全球形势变化迅猛,战争风险时时存在,我们如何在这动荡不安的年代,利用“股市智慧”,使财产保值增值?相信本书能为你提供良好的借鉴。
本书以中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不发展为线索,回顾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历史。对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影响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在华取得的特权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归纳,是一部的科研成果。
《中国近代货币史研究:白银核心型的货币体系》是一本论文集,收入了作者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近代史研究》《中国钱币》等杂志上的论文,重点论述了中国近代白银核心型的货币体系,以及相关的银行、金融、经济等方面内容。
从公元前3000年到21世纪,从一块泥板上的债务记录到制霸全球的金融巨兽,资本影响和左右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本书中,作者站在“资本边际收益递减”和“耗散结构”两大理论基础上,阐述了资本是如何积累、如何形成的,又投向了什么地方、塑造过哪些文明和霸权:古希腊时期的虚拟金融概念、十字军东征催生了近代银行系统、殖民贸易让欧洲商队遍布全球、战争资本主义护卫英国重组全球产业分工、金融资本如何打造一个个巨型企业、结算体系促成全球资本合作、以硅谷为代表的创新资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科技奇迹…… 但是,资本无限增殖的内在需求及其周期规律又导致人类不断陷入危机:古罗马资本文明的陨落、南宋复杂社会的崩溃、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间的霸权更迭、全球金融危机频发、穷国和富国间壁垒高筑……在日益成熟的全球化体系中,资
《数说广州/《广州改革开放40年》丛书》分为统计图、专题分析和统计表三个部分。该书全面、深入地展示了广州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成就,用一组组详实的数字、一张张精美的图表记录时代进程中广州各个领域的变迁。其中,专题分析部分涵盖发展综述、人口、从业人员和工资、固定资产投资、能源和环境、财政和金融、价格指数、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和邮电、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科技创新等21篇报告。
在北京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济发展一直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所有在这片地域活动的人们,都与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历史时期北京地区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她的经济发展过程及特征有着历史的偶然性,又有诸多的必然因素。从发展过程来看,北京地区经济发展源远流长,自春秋战国时期的蓟城,到隋唐时期的幽州,这里一直是燕地的区域中心。辽金以来北京成为北半部中国的都城,元明清以来继而成为统一政权都城。历史时期北京政治中心地位的不断提升,带动了地区经济、文化的同步发展。 长期以来,研究者对北京作为都城的特殊地位使得她的面貌呈现出更多的政治性、文化性特征的研究关注较多,而对于其经济发展的探索则相对薄弱。这部北京经济史就是在北京地区的整体发展背景下,选取经济这一重要内容,从而对本地区经济发展演变过程的
《民国初期的中日民间经济外交:以商人组织为主体的历史考察》在回顾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在梳理民间经济外交意识产生背景以及发展阶段的前提下,对民间经济外交的概念作出界定。通过对中日两国史料的详细比较和考证,以时间为经,重大历史事件为纬,将以商人团体为主体的中日民间经济外交活动,置于中日两国政治、经济环境的大背景中加以考察。着重构架中日两国民间经济外交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与两国政治外交、相互经济利益的关系;评价民间力量与政治决策的关系;估量民间经济外交在国家政治外交中的地位;对中日民间经济外交的作用、特点作出总体评价。
《经营管理与财务困境:清中期广州行商周转不灵问题研究/西方文献中的近代广州》研究的主题是关于清朝中期广州行商周转不灵的问题,论述的是1760至1843年间绝大部分行商常年性周转不灵与最终破产歇业的历史过程,大多数行商在充任行商的大部分时间里陷入了周转不灵的窘境,几名财力雄厚,一直维持到行商制度废除的1843年。书中大量引用英国东印度公司档案材料,数据丰富,内容详实,是专业、学术的研究广州行商周转不灵的论著。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铁路建设事业的开创者,被曾鲲化称为“中国铁路元勋”,被张之洞称为“铁路总裁”。铁路建设是第二次现代化浪潮期间各国的中心任务。西方列强不断地要求中国建设铁路,并试图建设通达中国边疆地区的铁路线。在这种大的历史背景下,自从铁路知识传入那天起,中国就面临着要不要、如何、由何人、在何地建设铁路等一系列两难的问题。西方列强的觊觎、传统观念的束缚、铁路本身的利弊、权力斗争的影响,使得这些问题更为复杂化。本书充分利用报刊资料和函电史料,以世界史的眼光,揭示了中国近代铁路建设事业艰难起步的历史环境和历史过程,详细阐述了李鸿章对中国近代铁路建设的历史贡献和经验教训,分析了李鸿章的铁路建设思想及其认识水平,对李鸿章在中国铁路史上的历史地位作了分析和评价。
本书由美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供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阅读的关于世界经济史和经济发展的教科书,由埃默里大学的龙多·卡梅伦和伊利诺伊大学的拉里·尼尔两位资深经济学教授合著。本书简要而系统地介绍了从旧石器时代至20世纪末的人类经济发展历史,分析了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揭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形成今日之不平衡经济发展格局的内在原因,并探讨了有关21世纪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些问题,比如经济增长的极限等。 本书自1989年出版以来一直受到广泛好评,并反复修订和增补,保持了资料的新颖性和完整性,至今已出到第四版(2003年),被译成13种文字,全球,是一本权威的经济史教材,也非常适合国内大学经济学本科和研究生作为参考读物。
《走进阳泉》用散文的笔法解读阳泉市独特的地域文化,旨在深度挖掘山西省的旅游文化特色,实现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突出文化性、知识性、可读性、趣味性,既有深度又通俗易读。通过精美图片从而使本书有实用性和欣赏性。
宋代商品经济是一个充满魅力的研究论题,吸引着众多学者不断探索,同时也因为认识和理解的差异,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宋代已经出现了商业革命、农业革命等,商品流通范围广,市场有了较大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而有的学者则持相反的特点,他们从农村的自给体系和小市场的交易活动出发,认为宋代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只是个别地区的个别现象,从总体来看,自然经济仍然占主体地位,商品经济的发展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还有人认为,宋代商品经济的表面繁荣与实际水平之间有较大的差距,官府的禁榷制度垄断了重要手工业品的贸易,政府的财政性购买使农民出售农产品的行为具有非自愿性,社会自发的商品生产所占比例很小,支付手段还很浇后,以城市为中心的商业繁荣仅仅是一种病态的虚假繁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