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40年间,中国经济令人瞩目的崛起,令许多长久以来关于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既定假设遭遇挑战。在整个前工业化时代,经济繁荣对于中华帝国的延续同样至关重要。在18世纪之前,欧洲优选地区所具备的部分特征,如高效的农业以及成熟的市场等,也同样在中国的经济中显现。但是,在许多方面,中国的前工业化经济又背离了西方的发展道路,比如中国一直将灌溉农业置于中心地位,同时也在家庭结构、产权、商人地位、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等方面异于西方。 本书共分9章:青铜时代的中国经济、从城市国家到君主、统一帝国的经济基础、豪强社会与庄园经济、汉族与游牧民族的融合及中国的再统一、唐宋变革时期的经济转型、江南经济的全盛期、市场经济的成熟、靠前危机与优选挑战:帝国经济的重构。万志英教授对自青铜时代至20世纪初
本书的立意在于以晚清中英条约和中英贸易的发展变化为背景,考察不平等条约与中英贸易冲突交替演变的复杂关系,特别是中英之间围绕不平等条约规定的贸易制度产生的种种冲突及其交涉过程,分析中英贸易与政治关系的相互影响,揭露英国利用不平等条约不断扩大对华经济侵略的强权行径,探寻晚清中英贸易冲突的症结所在,从一个侧面揭示近代中英外交的特点,展现中国被纳入近代国际关系体系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痛苦历程,总结经验教训。同时,这一课题的研究亦可以为当今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浪潮,采取适度的经济和外交政策,在维护本国经济利益的基础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寻求和把握本国经济发展的契机,提供的借鉴。
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历史学是一门资料性很强的学科。一位严谨的史学工作者都会十分重视对史料的搜集、挖掘和利用。本书利用的参考文献有200余种,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大类是:一是中央档案馆的陕西省档案馆编辑出版的陕甘宁边区档案资料和边区出版的报刊(包括未公开出版的资料),从书的内容和征引的资料来看,这些核心资料作者几乎都研读了;二是当事人的文集、选集、回忆录,各部门编辑出版的资料如文史资料、地方志、专题资料汇编等;三是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这些资料的搜集和利用,显示了作者比较扎实的史料功底。因此,本书构建了陕甘宁边区史研究的新框架。本书的研究体现了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如作者认为,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属于国民政府行政院领导的一个特殊的地方政府,但这里正孕着一个新的国家雏形,
《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采用通史专题体裁对秦汉到民国末年期间的物价发展变化进行叙录。即以商品种类如粮食、丝布、田亩、工价等价格为专题按古今时间顺序进行纵向考察。考述起止时间是指从秦汉迄于民国末年,亦即考察从秦汉至民国末年2100多年时间内各种商品价格的演变。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从事金代商业经济研究的成果总结。全书在勾陈史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等多种方法,系统研究了金代的货币体系、商品交换、商业管理等问题,客观分析了金代商业发展水平以及在中国商业经济史上的地位。该书丰富了金代商业经济的研究内容,弥补了学术界在该领域的缺憾和空白,提升了金代商业经济的研究水准。
本书共分十章六大部分。章为部分,简单介绍了上古时期,商业行为的诞生,以及文明古国的商业发展概况。第二章为第二部分,概述了中古时期,世界各国繁荣的封建经济。第三章到第六章为第三部分,这部分以工业革命为主线,两次世界大战为节点,选取了世界商业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事件,全面细致的表现了近代世界商业格局的风云变幻。第七章和第八章为第四部分,展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由近代向现代过渡的历史演变进程。重点讲述了美国如何取代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经济中心,和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逐渐崛起。第九章为第五部分,介绍了跨入21世纪后的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状况。第十章为第六部分,展望了未来商业发展的方向与趋势。
本书是美国名牌大学经济系博士生用的美国经济史教材,也是对“新经济史学”自20世纪90年代初研究成果的全面介绍。30多年来,以经济理论和统计方法运用到经济史研究中为其特点的“新经济史学”不仅涌现出许多新人和新的研究成果,而且有些老一代新经济史学家(如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住,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教授福格尔)至今仍活跃在学术前沿。
本书原由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经济学家诺斯等亲自审定,由出版社出版,是目前美国“新法制史”研究的一部功力深厚的学术代表著作。本书以清朝刑科题本素材为基础,从人口增长、商业化、财产权、交易成本以及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入手,论述18世纪广东、四川、山东等地农村受市场经济冲击而来的社会变动,梳理18世纪中国经济与社会结构变迁中普通百姓的日常冲突,并运用诺斯理论等经济学原理研究法律问题,丰富了法律经济学思想,是经济史与法制史研究相结合的一种新尝试,令人耳目一新。作者步德茂是目前美国学术界研究中国法律史颇具实力的学者,长期致力于清代法律史、经济史的研究,是美国目前“新法制史”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
《清代漕粮海运与社会变迁》将漕粮海运的施行纳入晚清社会变迁的宏大历史环境中加以细致的考察,在详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爬梳史事,钩沉索隐,厘正前人之误,同时,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较透彻的剖析了漕粮海运制度的产生、运作、规制、运输工具等与当时政治、经济、中外关系各层面的发展关系,辩证的分析了清代漕粮海运兴衰和废而不止的因由,论述了由此引发的晚清社会变迁,揭示了政府在市场经济生活中职能的转变和决策作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清代漕粮海运与社会变迁》是一部史实翔实、叙事缜密、所论新见的学术力作,填补了清代经济史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
《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魏晋南朝隋唐五代卷》利用经济学与历史学的方法,从经济史与手工业史跨学科结合的角度,对我国先秦至鸦片战争以前的手工业经济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初步建立手工业经济史的基本理论框架和手工业本身发展变化的动态体系。本卷介绍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手工业的主要类型,管理体制,行业,手工业的发展变化,手工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手工业与科技的发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