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了解几个世纪前工业革命为人类社会发展所打下的基础,就无法理解如今互联互通、休戚与共的全球化世界。 《重说工业革命的经济史》通过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对消费、 物质文化、科技和文化历史的研究,从更广泛的全球视角出发,分析析一个经济体如何走出马尔萨斯陷阱,开始现代意义的经济增长。 《万国争先:次工业全球化》将工业化、全球贸易、殖民主义、生态环境、外交政策、战争中立等历史学家通常视为独立发展的历史编织在一起,深入剖析帝国、贸易、技术与战争如何塑造现代世界。 《制造为王:发明、制造业、工业革命如何改变世界》全景式展现肇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如何塑造现代世界的科技发明、制造业、政治思潮、社会制度及国际格局。展现发明家、产业家的个人命运如何与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大时代相互交织。
18世纪晚期到美国内战前,正是美国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美国建国后的半个世纪里,弗吉尼亚州一直主导着美国的煤炭交易;然而到了19世纪,宾夕法尼亚州快速崛起,成为美国矿物燃料的主要供应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弗吉尼亚州煤炭产业的迅速衰退。为什么两个拥有类似资源的州会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 本书指出,作为一种资本密集型产业,煤炭产业的发展极其依赖政府的支持,因此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政策会对煤炭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弗吉尼亚州的里士满煤田靠近交通便利的沿海地区,生产的煤炭品种也更符合人们的消费习惯,这使得弗吉尼亚州的煤炭产业从一开始就被寄予厚望。然而,弗吉尼亚州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让当地的种植园主成了煤炭产业的主导者,整体政治氛围也更偏保守。随意、短视的采矿计划使得弗吉尼亚州无法满
本书是笔者从事亚太地区经济史和亚太地区历史研究的心得和体会,它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 ,亚太经济史研究,共15篇。其中,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时期亚太经济的文章3篇;关于美国外贸和外交政策的3篇;探讨当代东亚经济奇迹和金融危机原因的1篇;其余8篇为东亚经济中美日关系系列论文。 第二,亚太历史研究,共6篇。其中,关于葡萄牙16世纪在印度洋地区和西太平洋地区的扩张以及美国18世纪向太平洋扩张的论文各一篇;中国对17世纪西学东渐的反应一篇;探讨中国统一的三篇,这后一篇实际上是论经济关系在19世纪德国和意大利统一中的作用,但其目的在于为中华民族的统一提供历史经验。
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十数次重大的经济变革,每一次变法,都顺应社会发展而发生,也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今,新的社会发展又提出了继续变革的要求。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研究中国经济变革史的集大成之作,对中国历史上十数次重大经济变法的种种措施和实践作了系统的概述和比照,指明因革演变,坦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式改革的历史脉络,又剖析了隐藏在历代经济变革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辩驳得失,以史为鉴,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经济史”。
本书向我们阐述了情况怎样越变越好,并说明了原因。繁荣来自人人为人人效力。始于十多万年前的交换和专业分工习惯,创造出了以加速趋势改善人类生活水平的集体大脑。这本大胆的书涵盖了人类的整个历史,从石器时代说到互联网,从明王朝的积重难返讲到蒸汽机的发明,从新近的人口爆炸讲到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后果。天灾人祸固然必不可免,但多亏了人类发明创造的无穷能力,21世纪必将实现巨大的经济繁荣,同时在大自然生物多样性方面创下新高。本书观点独到、新颖,具有启发意义,能帮助你思考怎样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本书对唐宋时期的茶叶消费及茶法演变、生产条件、生产形态、生产技s术、商品经济等从理论上作了全面的探讨和研究,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做了考辨与稽校,再以茶业经济中唐宋社会的结语殿后,把茶业经济放在历史长河的大背景下考察,作出了一些因茶业经济而涉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指出了自己独到见解。本书视野宏阔,运思慎密,在严密的逻辑思维下,建立了较完整的体系,在一些问题上多有独到的见解。……是一部学术佳作,也是一部有现实经济效益的著作。本书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占有丰富的资料,并对前人研究的成果有全面了解。在此基础上,对唐宋茶业经济的各个方面做了全方位的剖析,提出了众多可喜的新见,堪称一部佳作。
藉诸大海的联系,千百年来,中国沿海居民断断续续地同海外许多国家进行着种种不同形式的交往,构建着丰富多彩的海洋文明。本书在时间上以清代前期的十七、十八世纪为重心,往前追溯月至宋朝、向后延伸到鸦片战争前夕,时间跨度约一千年,意在较长的时空架构下,寻找中国人参与海事活动的轨迹,探究海洋中国的发展态势。本书内容有考证,有分析:在经济、贸易之外,更扩及人员的互访与文化的交流。旧的论题、如郑和下西洋,作者提出新的看法,从追寻苏木、胡椒与长颈鹿来探讨船队成行的动机。新开发的论题,如在讨论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中,指出中文常见的“公司”一司,早在十七世纪以后就已成为马来文的字根;再如中国人何时开始食用海参等等,于严肃的学术意义之外,另具一般性的趣味。涉及了中国与东南亚、欧洲地区的交往,特别
在全套《盛唐研究丛书》中,只有这一部是出自历史地理学者之手。地理学与科学和社会的关联是从一套独特而综合的视角产生的,地理学家通过这种视角观察他们周围的世界,这种独特而综合的视角也可以应用于观察古代的历史与社会。正像所有的现象都在时间中存在而有其历史一样,它们也在空间中存在而有其地理。因此地理和历史就成为了解世界的核心。地理学的视角包括三个方面: 1.通过地方、空间和尺度来观察世界; 2.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和政治系统联系起来的综合性研究; 3.应用图像的、语言的、数学的、数字的和认知的方法的空间表述。 关注空间布局或者说地域结构,即人类活动中的地区差异和由此产生的空间相互作用,人们如何通过空间进行联系,人类如何在空间中组成社会,空间的结构如何变化,是人文地
本书是日本著名的东洋史学家滨下武志先生积10年心血完成的力作。与以往西方学者把“欧洲的近代”作为近代社会的代表形态的观点不同,作者提出应该从各个地域自身的历史过程来研究其历史本来的发展规律。同时作者对“清朝之衰退”也持异议,认为这一时代的中国经济状况,既将外国事物有机地纳入自身逻辑体系中,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又与亚洲地域内部密切关联,是充满“活力”的。在本书中,作者从中国清末海关财政与通商口岸市场圈研究入手,通过清末财政与海关、赫德与中国海关、海关与贸易统计和通商口岸与地域市场等问题,对中国地方经济与中央财政的结合与分离、地域经济自律性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外经济关系等方面的实际状态作了深入研究,并尝试把这一历史过程作为一个时代来把握,通过国内外同时代人的观察、论点和记录来揭示其整体
山东省是中国的经济大省和经济强省。截至2010年,山东省常住人口总数居全国第二位,农业总产值居位,工业总产值居全国第二位,GDP总量居全国第三位。回溯历史,我们会发现,自古以来,山东地区一直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原始经济时代,山东地区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在旧石器时代,以沂源猿人为代表的原始人类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经济部门主要包括原始采集业和原始狩猎业。原始采集业是指原始人类靠采摘自然界的天然产物来获得生存的一种生产行为,原始狩猎业是指原始人类通过集体围猎野生动物来维持生存的一种生产行为。它们是原始人类向大自然索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手段,也是原始经济最重要的两个内涵。山东省是中国的经济大省和经济强省。截至2010年,山东省常住人口总数居全国第二位,农业总产值居位,工业总产值居全
本书共分五部分,按照西方经济学原理,分别讨论了孔子及其学派的一般经济学说及其在“消费”、“生产”、“公共财政”等方面的思想。 汉学家施格教授高度评价了本书采用西方经济学框架对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思想所作的精湛研究。本书英文版当年即收入由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师编辑的“历史、经济和公共法律研究”丛书,由哥伦比亚大学分两册精装本出版。本书是中国欧美留学生部以中国为题材且在欧美国家出版的博士论文,是20世纪早期“中国学者在西方刊行的部中国经济思想名著,也是国人在西方刊行的各种经济学科论著中的最早一部名著”(胡寄窗,《中国近代思想史大纲》,第476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4年版),具有特殊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