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馨教授已出版两部文选。一部是2002年出版的《赵德馨经济史学论文选》,萃选了2002年之前的代表性成果。另一部是2019年出版的《跟随历史前进 赵德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学》,瑰集了他在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学科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成果。 本书选自上述两部文选未收录的著述,且重在收录近二十年来的代表性成果。书稿依照内在逻辑关系和时空特征,分为经济史论、经济史学理论、经济史学史、中国经济通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近代经济史、太平天国财政经济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湖北省经济史、方志学研究、张之洞研究等11个专题,以呈现赵德馨教授的经济史学研究理念与研究特色。
长期以来,大多数的学者都认为:由于外国入侵、战乱频发等原因,近代中国的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然而作者通过考察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问中国在制造业、农业、金融业、交通通讯,以及固定投资等方面的状况,并研究了私有部门和公共部门、生产和消费、货币和存款等因素对经济的影响之后,有力地反驳了这个被普遍认同的观点。作者认为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的数十年间,尽管中国的经济发展稍落后于当时的日本,但也获得了不可忽视的巨大的进步。
它是世界上最神秘的金融家族,它被认为是世界金融市场的幕后推手,关于它的传说广泛流传,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家族? 金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在研究了隐藏半个多世纪的一些文件,总结数万封信件的内容之后,详尽地揭开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真面目。从布料商人起家,罗斯柴尔德家族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环球帝国,经历多次全球巨变的洗礼,至次世界大战为止,他们一直保持着世界上大银行的地位,而且他们的商业触觉远远了金融的范畴。它是怎样达到如此重要的地位的?本书去除了流传两个世纪的神话,揭示了这个家族经济成功背后的秘密,以及它庞大的政治网络。它横跨经济、社会、政治和外交等领域,以的深度、清晰的脉络和动人的戏剧性剖析了这个现代历令人目眩和最有权势的家族,为我们揭开了全球经济政治背后推手的真实传奇。
研究黄金的本质属性及其历史,研究黄金在现实世界中的状况与地位,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研究黄金的未来趋势,研究黄金未来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与定位。从黄金的本质,以及黄金至今拥有的功能,及其在金融市场的地位来看,黄金至今仍然是比优选任何货币,包括靠前储备货币在内,更被世界各国的央行、企业、金融机构、普通百姓普遍认可的靠前硬通货,黄金至今还是优选认可的“货币”。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从21世纪70年代以来的黄金大牛市,至今未结束。现在只是大牛市的中点,而不是终点。世界上的各个国家的各类资本势力,都在试图用各种方式,更多地拥有黄金,控制黄金。探究黄金市场的趋势与规律,研究世界各国的各种资本势力,对于黄金投资的战略战术,以寻求黄金投资的时机。作者在《黄金的历史与趋势》将对上述这些问题,做出相
本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工具探讨现代中国土地关系的个有力尝试,作者马扎亚尔曾担任共产国际东方部主任,受普列汉诺夫影响,认为中国农村占统治地位的是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 亚细亚生产方式 ,在当时引起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讨论,以今天的研究成果来看,这些论点无疑是陈旧的,但是其史料价值则是毋庸置疑的。
香港金融业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香港开埠之初本。香港金融业的发展,首先是从外资银行业的进入开始的。当时,它们的业务主要是从事对华贸易的外资洋行提供融资和汇兑服务,本地客户只限于规模较大的华资商行及少数殷商富户,与华人社会鲜有联系。20世纪初,香港转口贸易和商业蓬勃发展,华人行商对使用押汇和信用证、支票的需求急增。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一批将西方银行先进经营方法与传统银号结合起来的华资银行应运而生。不过,踏入1950年代,香港银行业的业务发生重大转变,从过去战前单纯的贸易融资逐渐向为迅速发展的制造业和新兴的房地产业提供贷款,而推动这一转变的最根本原因则是战后香港经济的转型。 根据美国学者李德(Reed)的研究,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起源,始于20世纪初叶。不过,一般公认,香港作为亚太区
本书是已故经济学家胡寄窗教授的主要代表作之一。曾获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特等奖。而是是当时经济类教材中的特等奖,这体现了教育界和经济学界人士的一致的、公正的评价。
英国作为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作资本主义农业发菜的典型范例,有的学者还认为英国和欧洲的资本主义起源于农业。但近十年来,我在涉读了一些英国农业史的书籍后,感觉英国农业史问题很复杂,不像我们过去认识的那样简单。如土地所有权、大地产内部的经营方式以及使用雇佣劳动的规模都需要仔细研究,资本主义时代英国农业经济的组织形式亦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加以概括,对于资本主义是否起源于农业的问题尚中讨论。 本书以土地制度作为观察视角,对英国中世纪以来的农业制度的发展变化作了专门研究。与以往历史学者的观点有所不同的是,作者在对庄园、租佃制、土地持有者、地产经营等个案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英国从16世纪就开始发现农业三层式体系,以及关于英国经济在资本主义时代没有实现资本主义同质化
经济贸易展览业是现代服务业,具有促进信息、投资、贸易交流的功能。本书以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的编辑方法,辑录中国展览业1949 2019期间1811宗事件,涉及行业政策、展会发展、展馆建设、国际交流、专业教育等诸多方面,旨在客观反映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展览业的发展脉络,以利保存历史资料、助益行业研究和发挥教化作用。本书系中国展览业历史资料的大型工具书,由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组织编辑。
藉诸大海的联系,千百年来,中国沿海居民断断续续地同海外许多国家进行着种种不同形式的交往,构建着丰富多彩的海洋文明。本书在时间上以清代前期的十七、十八世纪为重心,往前追溯月至宋朝、向后延伸到鸦片战争前夕,时间跨度约一千年,意在较长的时空架构下,寻找中国人参与海事活动的轨迹,探究海洋中国的发展态势。本书内容有考证,有分析:在经济、贸易之外,更扩及人员的互访与文化的交流。
在全套《盛唐研究丛书》中,只有这一部是出自历史地理学者之手。地理学与科学和社会的关联是从一套独特而综合的视角产生的,地理学家通过这种视角观察他们周围的世界,这种独特而综合的视角也可以应用于观察古代的历史与社会。正像所有的现象都在时间中存在而有其历史一样,它们也在空间中存在而有其地理。因此地理和历史就成为了解世界的核心。地理学的视角包括三个方面: 1.通过地方、空间和尺度来观察世界; 2.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和政治系统联系起来的综合性研究; 3.应用图像的、语言的、数学的、数字的和认知的方法的空间表述。 关注空间布局或者说地域结构,即人类活动中的地区差异和由此产生的空间相互作用,人们如何通过空间进行联系,人类如何在空间中组成社会,空间的结构如何变化,是人文地
被胡适誉为“的失败的英雄”的张謇,曾是新科状元,但他却背判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道路,转而走上“实业救国”的艰辛里程,开了中国从小农经济向近代大机器生产发展的先河。他是一位者,但却是一位悲剧中的英雄主角。回首张謇和他的南通事业,不能不令人赞叹:大哉斯人!大哉斯事!但是,人们也无法不为他的事业的最终结局而扼腕。其间滋味,当由后来的现代化追求者们品解。 本文以张謇的现代化思想与南通区域早期现代化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这一分析,探索张謇何以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成为“的失败的英雄”的原因。本文借鉴了现代发展理论三代理论家
外债是随着世界经济发展而出现的金融国际化的一种表现,是指以附加利息偿还为条件的借贷行为。它是一种国际信贷,是指国际间所发生的一切借贷的总称,包括各种贷款、信贷担保、发行债券等。 晚清外债在晚清经济史、晚清外交史研究中是一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内容。特别在甲午战争后,外债成为影响中国财政、经济、政治、外交诸多方面的一个焦点问题。晚清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通过越借越多的外债折射出来,同时,中国社会的控化历程也借助了外债这种利用外资的形式得以推进。外债的双重历史地位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本书则结合晚清外债发展历程,以外债的要件为着眼点,以求进一步探究晚清外债的特质,从而予以更为准确的评价。 本书基本以时间为序的专题研究,是作者对外债问题思考的一个总结,从以下三个角度对晚清外债的特质
大卫·兰德斯所著的《解除束缚的普罗米修斯》一书问世三十余年来,一直是欧洲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史研究领域的著作。在现今这一新的版本中,作者从当前全球化和经济增长比较研究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了构建了原有的观念体系,做出了颇具新意的阐释。在本书的开始,作者对发生在英、法、德三国的工业革命的特征、进程及其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做了经典性的描述,由此提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为什么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欧洲?随后他又勾勒出一部20世纪的经济发展史,其中涉及到:次世界大战对加速旧的世界经济秩序的瓦解所起到的关键作用,1929—1932年的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和随之而来的空前的高速发展等。最后是结论性的断言,未来的欧洲和全世界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工业革命进程,才能保证自身的长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