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依据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和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经济政策的发展阶段性分为以下三篇:(1)抗日根据地创建初期(1937年7月~1939年10月)的经济;(2)相持阶段根据地经济政策逐步完善时期(1939年10月~1943年8月)的经济;(3)战略反攻时期(1943年9月~1945年8月)的经济。分析论述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指出,毛泽东的新民主义经济理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分析论述了根据地的减租减息政策的完善和减租减息运动的发展及其重大的历史作用。指出,抗日根据地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经济建设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早期工业化不仅是世界经济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当今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书讨论的中心问题是具有代表性的江南地区八府一州所形成的一个完整经济区的早期工业化,即在1850年前3个世纪内江南工业的发展历史。作者以全新的观点,重新认识中国早期工业化的特点,补充了中国经济史中这一时段研究之不足,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像鼎鼎大名的“丝绸之路”一样,“茶叶之路”——这条随茶叶贸易兴起而开通,始于北京、经蒙古至俄国圣彼得堡的商路,曾经在东西方贸易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并且引起了亚欧大陆腹地全面、深刻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茶叶之路”在十八九世纪达至鼎盛,执牛耳者是商号“大盛魁”;至20世纪初,它才随着晋商的衰落而式微。 作者将这条商路置于欧亚大陆民族、文化和政治的大背景下,对其兴衰及周边历史文化环境的变迁作了细致的考察与全景式的描述,并和读者一起展望和期待它在21世纪中国崛起的年代的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