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重用“外人”,老板怎么那么放心?打工者也能和老板一样占有股份吗?家族企业为什么也能“做大”?怎样才能做成天下的生意?在崇尚读书做官的年代,为何会学而优则商?在民族危机加深的时候,为何能取得比任何战场都值得称道的战绩?雄霸商场五百年的晋商用事实作出了回答。本书会告诉你很多商业秘密!
在本书中,布罗姆利教授为了分析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首先对流行的有关制度和制度变迁的理论观点进行了考察,其中主要是科斯、德姆塞茨和波斯纳的私有产权观、宾斯旺格、速水和拉坦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型以及诺思的制度变迁模型。
本书在介绍CGE模型的特点、应用领域、局限性、敏感性分析等基本问题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两个经典的模型,“1-2-3”模型和单国静态标准CGE模型——LHR模型,并用LHR模型研究了耕地面积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其中第四章详细介绍了LHR模型及其程序结构,第五章阐述了CGE模型的数据基础——社会核算矩阵(SAM)的构建和平衡方法,第六章除了LHR模型的实际应用外,还涉及到弹性值计算的贝叶斯(Bayesian)方法和广义熵(GME)方法等。本书中的实例具有可重复性,读者可以循序重复模型的应用,达到真正掌握的目的。
如今,许多国家都面临着地区发展不平衡,既有极富创造性的进口替代型城市、产业多元化的城市腹地,也有众多产业单一、缺乏活力的落后地区。给落后地区提供贷款、拨款和补贴,引入大型企业,常常被视为改善其经济面貌的手段。然而,本书却对此提出了质疑,指出这些手段并不能为落后地区培育出进口替代型的城市。它们除了暂时性地缓解贫穷以外,只会造成有惰性的、不均衡的以及永远依赖其他地区的经济模式,无助于创造能够实现自我运转的经济。所以,本书认为,这些被经济发展遗弃的地区只有依靠彼此间活跃的贸易往来,才能走出停滞的局面。此外,作者还提出了一种断裂发展模式的设想,观点独特,讲述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新思路,对于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书围绕经济学中的历史特性问题展开论述,计论了德国、历史学派是如何研究历史特性问题的,描述了历史特性的本质和作用,同时也指出其他经济学派对历史特性问题的态度。在此过程中,作者强调了历史特性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最后,作者针对如何把历史特性问题重新提上经济学的研究日程提出了有益的可行建议。 本书为创立一个新的,建设性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扫平了道路,这种方法使得我们可以更为深刻地理解我们所生存的世界。
《蒙娜丽莎》为什么会是世界上最负有盛名的画作?脸谱网为什么会在其他社交网站失败时获得成功?如果你认 为这些问题的答案不过是一个常识性问题,那么请三思。 瓦茨引用的科研数据,结合大量历史事件与当代事例,向人们展示了常识性推理和历史是如何共同误导我们 认为自己对人类行为世界理解得很透彻的,解释了人们为什么在预测、管理、操控社会与经济体系时往往会出错 。他还指出,只有理解了常识会如何以及在何时误导我们,我们才不仅能了解现在,而且能规划未来。这不仅在 科学和日常生活中,而且在政界、商界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书讲述了从宋到明近七百年,中国封建时代最为辉煌时期的金融财经往事。实质上是以金融、货币及王朝政策为线索,全新解读中国历史,揭示历史、政治事件背后官民“天下之财”分配本质的一部书。全书涉及了中原王朝的经济恢复、财富累积,与少数民族政权幕后的财经、金融之战,土地、商业政策及对平民的影响,国家财富的官民分配与矛盾,财经失策及国际贸易保守对王朝的致命打击等丰富内容。
从历史上看,军事力量和军事冲突长期都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金钱对军事来说死至关重要,既是战争融资的必需,以是战争的根源。本书检视了经济和军事案例进行描绘,通过这些方式揭示了一条铁律——战争和融资都是由人类的根本动机推动的,那就是恐惧和贪婪。 本书是您了解国家安全、军事开支、军备工业、军事行动以及国防开支的经济影响的指南。它讨论了国防预算的规模,检视了怎样用国防预算来获得武装力量、军队和武器。本书同时检视了怎样用武装力量来达到的军事能力和在战争中占有优势地从位的潜力。经济问题是战备工作的核心,它主要包括对国家资源的平衡作用。 通过探究军事与经济、力量与金钱的相互作用,作者为军事规模提供了一种富有洞察力的全新视角,军事规划对现代世界来说变得更加重要。本书对所有国防经济
从“家族信托元年”到“家族办公室元年”,中国式家族财富管理迎来了本土化进程的2.0版本。在目前阶段,对我们的超高净值家族来说,家族办公室是实现家族基业长青的必然选择; 对银行来说,发展家族办公室业务是私人银行定制化服务的必然趋势; 对信托公司来说,开拓家族办公室业务是家族信托业务发展升级的必然需要,而且对信托行业转型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保险、基金以及三方财富等从业者来说,开展家族办公室业务的学习也是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的必然趋势。作者从中国家族办公室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角度,向读者解读了家族办公室本土化的新进程,还邀请了家族办公室行业内50多位前沿的实践者为本书撰稿,分享自己在家族办公室领域的实践经验和真实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