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书是知名经济学家梁小民倾力打造的大众经济学普及读本,突破专业词汇壁垒,打破教科书式学习方式,将经济学原理与武侠、寓言、历史、生活案例相结合,囊括经济学核心概念与原理,用通俗有趣的语言阐释硬核的经济学知识,带领读者零基础搞懂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并不深奥,也不曾远离生活。
本书是著名经济学家何新的经济学著作,结集了他多年来经济学研究,以及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时局评论的重要成果,充分地展示了何新先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思路――新国家主义经济学。 多年来,他对于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科学而精准的预判,常为人所称道,并积极向决策层建言献计,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经济政策的走向。他曾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长文《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问题》,引起极大轰动。 本书旨在破除长期以来我们经济学研究的误区,真正还原经济学经世致用的原旨。何新先生认为,经济学的主要目标应当是以国家利益为目的,追求强国富民;而现代中国最伟大的经济成就是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市场化并不是解决所有中国经济问题的药;国家要掌握战略产业,国家管理与市场调节并用,使市场力量服务国家利益;等等。 而当前中国
《富裕社会》的前几版通篇都在明确表述对通货膨胀的担心。通货膨胀一直对社会基本福利构成威胁。要么出现通货膨胀,要么是大量失业。现在情况已经变得不再这么泾渭分明。当时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工资和价格的交互作用。管理者和工会进行谈判,工资提高了,部分原因是过去价格提高所致,接着价格出现了补偿性上升,而价格提高又产生了增加工资的新要求。这个过程周而复始,出现了工资和价格的螺旋式上升运动。货币和财政政策只有在能够控制投资者和消费者的支出时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进而会减少产出,增加失业,最终限制工资需求,导致价格上涨。这种解决方案明显要比问题本身更糟糕。在本书中,加尔布雷思以“富足社会”与“传统智慧”扩展了经济学的语言,指出了现代富足社会背后隐藏的严重问题,如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标准间的资金与
自己的思维好像常在民法的经济前提上打转,从经济理性去合理化民法的解释,这和我在德国主攻竞争法应该有点关系,观念上我总是把以私法自治为指导原则的民法看成市场经济的基础结构,因此民法的解释也必须对准市场经济的前提——理性经济人;市场有时候会受到人为的扭曲,有时候会因为某些经济因素而失灵,这时需要竞争法和其他经济法的调整,然而民法始终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文法,民法的解释,便不能不彰显它的规则性。我相信至少就台湾的语境而言,民法可以很适当地放在这样一个位置。
战争改变着生命,同时塑造了历史。战争使学者们着迷,使普通人关注。但人们却往往忘记了战争还是一项经济事务。史学家和军事家们指出:“战争中开支比装备重要,有了钱才有装备”,“金钱是战争的力量源泉”,“谁拥有最后一块钱谁就总是胜利”。是的,人们为金钱而展开战争,而金钱使得战争得以进行。
本书是作者结合自己十多年来亲身参与开发研究及产业化活动的有关“甲醇经济”的专题论述。主要的观点:一是论述了我国石油替代能源的开发方向和重点;二是介绍了MTO、MTC等“甲醇化工”替代“石油化工”的优势以及有关民用醇基燃料燃具、甲醇与汽油掺烧、甲醇制汽油(MTG)、甲醇制烃基燃料(MTHF)、甲醇制清洁醇醚柴油、醇基清洁燃料油等领域的一些工艺技术和实际应用;三是综述了外发展“甲醇经济”的状况;四是论证了“甲醇经济”的理论根据;五是阐述了对于“贬碳风潮”和“温室效应”的不同理解;六是提出了“铀裂变核电站何去何从”的问题。本书可供能源管理部门、从事新能源开发研究的企事业单位以及高校能源专业的师生参阅。
本书汇集了陈岱孙教授的部分遗稿和文稿,是对已经问世的《从古典经济学派到马克思》、《陈岱孙文集》和《陈岱孙学术论著自选集》的补充。人们由此可从不同侧面增加对陈岱孙教授学术思想、人生经历和生活态度的了解。
不平等总是伴随和我们左右。但随着全球资本主义的发展,财富与权力的不平等已经涉足到了新的方面,而这些方面在早先并不为人所知。 本书用丰富而真实的内容批判了到处肆虐、并把我们带入当前这场经济危机的不平等。多德回顾了二十世纪资本主义扩张、剥削与寡头统治日益盛兴的历程,并揭示了不平等作为当今这场金融灾难之核心的原因。
这是一本讲述技术革新的书籍。那么,一名经济史学家为什么会写这样一本书呢?技术是关于如何获得对人有用、令人愉悦的物品和服务,即,它是关于生产制造的。富国与穷国之间的分野,并非像海明威所说的那样在于“富国比穷国的钱更多”,而在于富国生产了更多的物品和服务。富国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原因之一在于它们的技术更好,即,富国为了生产性目的,控制和利用大自然和人员的能力更为高超。如果同仍然肆虐于大多数亚非国家那令人震惊的贫穷相比,西方基本上是舒适的,乃至是富裕的,这主要归功于西方的技术。正如一个作家所指出的,我们必须“相信在简单技术上所做出的无趣、平凡、注重实效和朴实无华的进步……这些技术进步正在欧洲发生着……若干次这样的进步就会把当今世界所存在的大量穷困和不幸一扫而光” (Jones,1981,p.69)
为什么有的国家富裕而有的国家贫穷?为什么有的国家经济增长快速,而有的国家经济增长缓慢?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经济增长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本书足一本融合了经济增长的经验和理论研究进展的教科书,它地平衡了教科书的系统性、百科全书的知识性和学术著作的前沿性要求。本书的主要特点包括: 1.数据丰富。本书采用大量典型国家的数据,对书中提出的模型作了很好的解释。 2.定量性。全书为学生展示了如何超越“X影响经济增长吗”这一问题,转而问“X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多大”。 3.内容新。本书包括了快速发展的本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表格和图中的数据都是的。 4.易读性。本书对知识背景的要求不高,只要学过经济学原理即可,而且正文中的内容也没有涉及微积分。
本书由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孙居涛教授等著。本书把收入分配制度创新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统一起来进行研究,比较深入探讨了制度创新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两者的关系,其中包括所有制理论的创新、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理论的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缩小城乡、地区间差别以及教育、就业等重大领域公共政策的创新。本书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理想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四次大觉醒及平等主义的未来》延续了福格尔近40年的研究线索,也可以说是他学术上的集大成之作。全书的主题是探讨美国历史上四次追求平等的浪潮,特别强调这四次浪潮与美国本土宗教意识的四次大觉醒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过,由中国读者的眼光来看,全书结语处的一段话,使得这部讨论美国经济史的书和现代中国的发展勾联起来。福格尔在结论处试图展望平等主义的前景,追问“我们的世界正走向何处?” 本书作者是诺贝尔经济学者得主罗伯特.福格尔。通过对当今美国社会日益增长的保守主义和宗教复兴运动的考察,福格尔认为美国社会正出现一场强大的宗教社会运动,即处于"第四次大觉醒"时代,这场运动的焦点集中于精神改革方面。福格尔在研究中提出了一项新的平等改革方案。该书是对美国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社会经济状况进行诠释的一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