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灵丘有机农业园区一期规划面积1185km2,包括南山区四乡一镇和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是目前我国面积大的相对封闭的连片有机农业园区,并不受行政区划限制,逐步扩大园区建设和影响区域,打造“山西灵丘有机农业园区”。灵丘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选择有机农业推进产业扶贫、持续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通过努力是可以做到的。灵丘有机农业园区规划包括有机种植、养殖、加工等有机农业产业和有机社区、有机生活等14个系统,科学配置农业一、二、三产业,全面推进有机社区文化、教育、管理、金融等社会事业持续发展,探索出一条推动农民脱贫、农村提质、农业增效的新路,努力把灵丘打造成为面向京津冀地区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特色城镇。
《中国耕作制度70年》系统分析了1961~2003世界农业和耕作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分析了1949~2003年中国农业的发展过程,并对1950~2003年中国耕作制度50多年的发展进行了回顾与展望。全书通过大量数据资料、典型调研、专家走访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系统总结了1949~2003年全国及分区耕作制度的演变过程和演变规律,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预测方法,预测了未来15年全国和分区耕作制度的发展趋势。
次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种形式,并伴随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得到强化。本书综合运用国际经济贸易地理学、制度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边界、边界效应、边境区位等的系统研究,揭示以上三者对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以及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动因机制、制度安排和组织特征等问题。并借鉴国外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功案例发展经验,研究了我国参与周边国家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实践的发展途径。 《边界效应与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在分析概括边界的本质和边界效应对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基础上,从企业集聚的角度重点论述了在边界效应转化过程中,边境区位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从区域和企业两个层次讨论了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动因机制、制度安排和组织结构的演化过程及其特征
《二十世纪中国大豆科技发展研究》将大豆科学技术与生产、加工贸易结合起来,置于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大背景下,研究大豆生产在历史变动趋势中的发展规律,以史为鉴,理论联系实际,为未来中国大豆的生产、加工和贸易,特别是国际贸易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研究对策,这是《二十世纪中国大豆科技发展研究》在内容和方法上的创新。
《IAI中国广告作品年鉴》由国际广告杂志社、北京广播学院广告学院、国际广告研究所编辑,以“留存历史见证、提供创意参考、搭建沟通平台、尊重广告产权”为宗旨,收藏中国年度广告作品。《IMI中国广告作品年鉴-2004》是中国目前惟一同时收入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地区广告作品的年鉴,共收入广告作品503件,其中影视广告作品195件,平面广告作品308件。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实现模式研究》运用农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管理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农业地理经济学等基本理论,围绕“在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三重约束下,我国该走出一条什么样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如何走出这条道路”的主题,在深刻认识农业现代化内涵和特征的前提下,回顾和总结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程和现状。本课题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为战略目标。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农情,运用农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管理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农业地理经济学等基本理论,突出分析农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区域实现”问题,从而寻找适合不同区域农业现代化道路发展新的具
本书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三个方面,结合课题组2015~2019年在陕西南部山区、山东省东平县等地收集的1000多份农户调查问卷和村问卷、合作社调查问卷、大量访谈资料等,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旅游精准扶贫、农户参与旅游经营活动对家庭生计的影响和减贫效应、乡村旅游经营体系与组织创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乡村旅游发展、农户土地利用等,探索研究了发展旅游与农户生计、脱贫增收之间的关系,以及农村社区主导的乡村旅游经营体系、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乡村旅游农户土地利用等。
《博士论丛:基于顾客选择行为的产品设计策略研究》在考虑顾客选择行为的影响下,研究了满足顾客差异化需求的产品设计策略,包括决策产品的种类、质量水平、价格和响应时间等。面对顾客需求的差异化和个性化,企业不可能生产很多种类的产品来满足所有个性化需求,而是首先考虑根据顾客的一些共性特征,将顾客差异化的需求进行市场细分;然后介绍应对顾客需求差异化和个性化更直接、简单的通用件策略;而后分析考虑供应链成员互动的产品设计策略和顾客是否关注环境问题的差异化需求,研究政府参与的绿色产品设计策略;最后考虑时间敏感型顾客的个性需求,研究服务企业的产品定价和响应时间决策等问题。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为了满足顾客个性化和差异化的需求,企业应该如何决策其产品设计策略,提出在各种情况下企业决策其产品设计策略的
煤炭是我国最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化工原料,全面了解煤炭资源信息,对各个相关行业的管理者和业务人员都是至关重要的。《中国煤炭供销信息大全》翔实地收录了煤炭生产、钢铁、电力、建材等行业企业和相关事业单位的名称、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网站等内容,为煤炭供需双方搭建起一座桥梁,其出版旨在充分发挥各种现有通信资源的作用,满足煤炭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各界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和合作的需要。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政策创新与苏州实践》以问题为导向,在对苏州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苏州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阶段特征,分析梳理苏州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就背后的经验和做法,期望可以为全国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借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政策创新与苏州实践》分为四编。第一编为政策篇,主要是梳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让读者和基层实践者全貌性地了解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配套政策和重要意义;第二编为理论篇,主要是回答什么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六次产业化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发展模式,并以农业多功能理论为视阈探索性地提出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
《苏州农业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现代理念和方法,实事求是,全面、客观、系统地记载苏州市农业各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力求做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和实用性相统一。 《苏州农业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以2005年苏州市行政区划所辖5个县级市、7个区为界。历史上难以析出今境域内的各类统计数字,择其要而如实记载,以完整反映历史面貌。“苏州市”或“全市”指行政辖区内所包含的地域,“城区”指沧浪、平江和金闾三区。 《苏州农业志》以“统合古今,详今明古”为原则,正文年代断限,上限不定,力求追溯事物(件)起始发端,突出文化底蕴;下限至2005年12月31日。大事记、局党政领导延伸至2007年。全文立足当代,突出近代,着重记述中华
次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种形式,并伴随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得到强化。本书综合运用国际经济贸易地理学、制度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边界、边界效应、边境区位等的系统研究,揭示以上三者对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以及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动因机制、制度安排和组织特征等问题。并借鉴国外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功案例发展经验,研究了我国参与周边国家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实践的发展途径。 《边界效应与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在分析概括边界的本质和边界效应对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基础上,从企业集聚的角度重点论述了在边界效应转化过程中,边境区位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从区域和企业两个层次讨论了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动因机制、制度安排和组织结构的演化过程及其特征
《农产品加工国际标准跟踪研究:主要贸易国(地区)篇》汇集了几年来国际标准跟踪研究的成果,以我国主要贸易国和地区为跟踪研究对象,系统地阐述其农产品加工标准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