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律师事务所是现存很成功的商业模式之一。在经历困难、威胁和改变后,律师事务所的利润实现了长期、持续的增长。法律服务比其运营的经济环境发展得更快。大多数合伙人都认为,无论如何,未来仍将如此。潘言博、丽萨·哈坎森著的《律所再造――律所革命的宣言书(汉英对照)》将解释律师事务所正站在生存的十字路口,一旦走错方向,可能发生倒闭。在论述该结论的过程中,本书剖析了商务律师事务所的内部运营,提出了很好的幕后观点。无论是想带领律师事务所冲出迷雾的合伙人,还是从事法律工作的律师和其他法律从业者,或是启发职业生涯的法学学子,本书都是推荐阅读书籍。
《心理访谈(成长篇)》聚焦大学生心理成长的重要课题,分为自我发展、情绪管理、情感培育、直面人生4个板块,以心理成长、认识自我、告别依赖、思考学业、择业准备、管理情绪、直面嫉妒、结交朋友、珍惜室友、爱的思索、再视父母、化解压力、应对挫折、珍爱生命、走向未来为主题,分15个专题,每个专题内容包括:成长引导、案例导入、理论概要、自我探索、心声分享,以期通过介绍心理成长的理论依据、典型应用案例评析的方式,启发学生从自我心理成长探索切入,学习心理成长的应用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十余年来,刘仁文教授持续关注死刑问题。本书收入了作者历年来死刑研究的心得与洞见,围绕世界死刑废除的趋势、中国死刑改革的历史与进展、死刑核准权、执行方式、相关制度的建设以及震撼人心的死刑案例,深入探讨了死刑的废除在中国的梦想与现实。《死刑的温度》中提出了许多具有可操作性和前瞻性的主张,字里行间,处处体现着学术的人文关怀,流露出朴素、厚重的情怀。
本书内容包括对抗制简介、对抗制与保密义务、热忱辩护(zealousadvocacy)与公共利益、伪证、交叉讯问——破坏诚实证词、法律职业伦理的认识论、向委托人提供建议、起诉者的一些伦理困境、庭审律师的审查等。
作者从二十余年监狱警察的监管实践出发,从具体的问题出发,展现高墙之内刑与罚的真实世界。本书认可刑罚源于“报应刑”思想,认为改造应着眼于罪犯回归社会之后。监狱警察的职责是执行国家刑罚,手中的权力是看管看押,法定的利器是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同时作者认为:减刑是原判刑罚在实际执行中的“打折”;以假释代替减刑让罪犯在希望中改造是大势所趋;暂予监外执行有监狱甩负担的嫌疑,祭出的确是“人道主义”关怀的旗帜。
作为家专业从事刑事业务的律师事务所,北京市尚权律师事务所在10年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个体成才和团队成长的个案、经验和规则。为了对这一律所专业化发展的案例进行总结,本书作者对尚权所管理团队、合伙人、律师、教授级兼职律师、青年律师共计15人做了深入访谈,从内部管理、团队合作、律师成长、专业思维等多个侧面全方位记录了这支专业刑事辩护团队的成长和壮大历程。与此同时作者也请尚权律师分享了自己办理刑事案件的宝贵经验和对自身、当事人甚至社会带来重大影响的案例。书中见人,见事,更见一支出类拔萃的律师团队的思想精髓。
在本书中,作者从社会中发生的诸如排队文明、免费体检、电话吸费、手术签字等小事以及诸如聂树斌案、彭宇案、“纸包子”事件、华南虎事件等要闻入手,深入浅出地讲述法治的精神和法律的意义。作者是“目中有人”的作者,而本书堪称“普法”的佳作。